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0138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3课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课 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儒 学,魏晋南北朝,严峻挑战,?,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材料1:据记载:

2、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2: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三教合一,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

3、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上知识思考宋明理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 儒学的统治地位。,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隋朝出现三教合一 的社会潮流。,唐提出“三教并行”、复兴儒学。,“理学”一词的概念:,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宋明理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

4、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道德联系起来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2)内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 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朱子说:“对,天生的。”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5、”。,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 张载:

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答: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3、可取的一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

7、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气节,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不可取的一面: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010潍坊模拟)以下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

8、于求“理”的方法不同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了人性D.二者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解析】选A。,典型例题探究,【例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变式训练】(2010北京高二检测)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A.孟子的仁政学说 B.朱熹的理学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D.王阳明的心学答案:D,学业达标训练,3.朱熹提出的“

9、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 D.天体运行法则【解析】选A。,4.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解析】选B。,6.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企图限制皇权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解析】选C。,二、非选择题9.(2010连云港学业水平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0、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全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答案:(1)孔子。内容:

11、仁;礼;有教无类等。(2)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3)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素能综合检测,2.(2010浏阳模拟)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字“忠,孝,节,义”,这些题字反映了()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B.C.D.【解析】选A。,5.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

12、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C.宗教信仰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解析】选B。,6.(2010南京高二检测)“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 D.孔孟之道【解析】选C。,7.下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D.倡导“三纲五常”,【解析】选D。,10.(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

13、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 王守仁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者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2分)(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4分),答案:(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