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67957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PS 页数:29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论语》及其思想.pps(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论语.思想,讨论几个问题,大时代背景孔子的生平思想及价值对节选讨论,一、孔子生活的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1988年在巴黎召开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会议,议论的主题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会上有的学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建议是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由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来的,从而成为会议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知人论世西周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特点,土地归最高封建领主所有,以下各级领主对受封所得的土地只有占有权。农奴是社会的

2、主要生产者,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随土地一起分封或分授。在领主贵族中实行着严格的等级、宗法制度。敬神事人,实行礼治。礼乐在周代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出礼治的特点。,西周末至春秋,西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春秋前期大国争霸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期春秋末期,大夫专权,甚而家臣专权,就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陪臣,就是大夫的家臣。)的时期。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何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3、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孔子(前551或前552年-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家 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生 平】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鲁国。鲁

4、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3岁丧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谋求出路】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季氏逐昭公,昭公避难于齐。鲁定公初年,大夫季氏(桓子)专鲁国之权,其家臣阳虎又轻季氏,处于“陪臣执国命”的态势。定公八年(前502年),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春秋)。,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孔子的政治策略:外交方面:主张诸侯平等,共尊周天子,反对大国恃强称霸。内政方面:

5、采取了不少申张鲁君势力、抑制操权大夫的所谓“张公室、抑私门”的措施。“堕(音灰)三都”,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周游列国】其时约在定公十二年、十三年初之际(前497年)。卫国(宋国)陈国蔡国陈国卫国(大约在鲁哀公六年,前489)归鲁(鲁哀公十一年冬,前484年),春秋地图,知人论世孔子的身世生平,【归鲁后的孔子】不求做官 整理文献 维护周道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吾道穷矣!”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离开了人世。,孔子的思想及价值,【以论语为依据】1、思想核心:“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12.22)子曰:“入则

6、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6)第一,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有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思想及价值,第二,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第三,即“忠恕”这个“一贯之道”。仁爱从积极的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论语雍正),消极地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论语卫灵公),第四,仁爱的最高、最广目标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孔子的思想及价值,孔子“仁”的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泛爱的成分。孔子“仁”的思想的两方面特性

7、,正是现实社会两面性的反映。“仁”还包含“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内容。“巧言令色鲜矣仁”,“刚(刚强)、毅(果敢)、木(朴实)、讷(谨言),近仁”(13.27)主要是要求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重在实践。,孔子的思想及价值,总之,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爱惜人才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人要积极用世,追求充实的人生;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积极地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孔子的思想及价值,2.哲学与宗教思想 第一,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宋程颐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

8、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过犹不及”(11.1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3.20)“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孔子的思想及价值,小结:孔子行事不仅是有原则的,而且态度也很灵活,其行事的前提是只要符合“义”,这就是他的原则。“君子至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权变原则(Contingency principle)权变原则是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只有从实际出发的“适合的”。,孔子的思想及价值,孔子与唐僧孔子权变的事例很多: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子

9、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孔子的思想及价值,小结:孔子一方面提倡“谅”(诚信)(友直友谅友多闻)但同时还要权变(随机应变),有所为有所不为。像管仲便是失小信守大仁。,孔子的思想及价值,与中庸相关,孔子还讲“和”。“和”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矛盾和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调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何谓“和”?何谓“

10、同”?调五味叫和,谐五音也叫和,这是“和”的本义。加以引申,协调事物的矛盾、差异也叫和。“同”指等同,完全抹杀矛盾、泯灭差别。小结:“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同”是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孔子的思想及价值,有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小结:“礼”的运用以和为贵,但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孔子“和”也有其局限,主要表现在维护以“礼”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等级制度,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孔子”和“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孔子的思想及价值,天命鬼神观念 1.是俗话说的自然的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11、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2.“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的思想及价值,3.政治思想-“礼”在“礼”与“仁”的关系上:“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礼乐治国,更突出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

12、子的思想及价值,主张政治上“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政的理想目标应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为先。至于政治形式,孔子主张君主集权,但又反对个人独载和大臣专政。,孔子的思想及价值,4.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即既能辅助统治者施政,同时也是“志于道”、“谋于道”、能够“喻义”、讲求道德的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证述而)教育内容以“四教”为主“文、行、忠、信”,孔子的思想及价值,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教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