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理解与技巧.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6993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词理解与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词理解与技巧.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高考专题复习,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些规律: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1994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

2、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一、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从19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

3、场沉浮很有帮助。,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任;担任;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

4、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高考);主(掌管):“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史记吕太后本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举例说明:很多高考复习书中都有一

5、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

6、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面进行一些归类: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

7、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纠缠。,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

8、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不可以偏概全。,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是高考中的

9、测试要点之一。考题多从不常见到的文言文中选取,实词的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推断才能加以理解。相对来说,此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将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技巧与方法做一些归纳,使同学们在考试中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去把握文言文阅读中所遇到的实词的含义。,学习目标:,突破方法:,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古今异义现象(如:亲戚、中国),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间以少量双音词现象不要把双音词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今齐地方千里。,3.一词多义现象 方法:不断积累、归纳、整理,熟记典型例句

10、(包括成语)类比推断,4.古字通假现象 中学教材出现180个左右整理归纳,5.词类活用 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组词法,信:出师表:“愿下亲之信之。”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组词法,信任 讲信用信 相信 信物,根据上下句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可乎?,如:微行入古寺,微风鼓浪,(更加,越来越),(疲劳),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2.奉之弥繁,侵

11、之愈急,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想想看:,结构,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排斥、排除),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结构观察法,同位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同位语法,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

12、法特点推断 词义,如:求全责备,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要求,化险为夷,不险,平坦、平安,文过饰非,掩饰,家给人足,j,试试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破下,攻下,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意思为“时间短”,用以,被任用,试试看:,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腰里佩着,同义复词:“敝”:疲劳,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1、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

13、不尝食。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试试看:,(帝王),(不喝水),(年幼),(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试试看:,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将军身披坚执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

14、”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想想看:,成分,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结构观察法,想想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15、门宴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B,迁移,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迁移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知识迁移法,联 想 推 断 词 义 法,试 卷 上 常 出 现 一 些 难 以 理 解 的 文 言 实 词,我 们 可 以 联想 课 文 中 有 关 语 句 中 的 用 法,相 互 比 照,辨 其 异 同,然 后 初步 确 定 文 中 实 词 的 含 义。如“不 以 外 夷 见

16、 忽”的“见”,我 们可 联 想 课 文 中“府 吏 见 叮 咛”来 推 断,“见”是 第 一 人 称 代 词“我”的 意 思。“不 以 外 夷 见 忽”意 为“不 因 为 我 是 外 夷 而 轻视 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试试看:,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的确、确实),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试试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偏私),试试看:,1、除南清河太守2、顺风

17、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4、(07年福建)今姑贷汝,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疾,大;彰,明显、显著,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2005年湖北高考卷)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试试看:,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把当作边境,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试试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湖南之为邦,北

18、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06年湖南卷)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试试看:,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试试看:,屡试不爽:差错。屡次试验都不错。,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遂饿死于首阳山。(2006年福建省)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试试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1

19、1题)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试试看:,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微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形声字法,想想看:,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2、冀得一归觐,“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

20、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字形分析法,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禾-,皿-,宀-,贝-,纟-,求-,隹(zhu)-,歹-,月-,目-,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肉,房舍,毛皮,眼,鸟雀,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赂:贿赂),用“糸”作偏旁的字

21、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一曲红绡不知数 自缢于庭树 夜缒而出,见秦伯,缢:上吊,吊死,绡:丝织品,(缒:用绳子往下吊),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抚军亦厚赉成名。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烤),(打),(赏),试试看:,(财),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可以独飨白粲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绳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试试看:,(双目失明),1、有牧人御众之才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3、迨诸父异爨cun,东西多置小门。4、彀gu士十万人,(统治,治理),(小箱子),(灶

22、台,烧火煮饭),试试看:,(弓箭手),“见”通“现”:出现,“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想想看:,字音,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通假推断法,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通“雇”,雇佣,试试看:,通“翌”,第二天,通“促”,催促,试试看:,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2、复之以掌 3、卒然临之而不惊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

23、可极,“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复”通“覆”,“卒”通“猝”,“从”通“纵”,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语境法,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全国乙卷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文言文阅读例,有口才,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

24、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全国乙卷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谏:规劝。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文言文阅读例,北京卷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之 相:辅佐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挑拔,文言文阅读例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北京卷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之 相:辅佐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挑拔,文言文阅读例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

25、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试试看:,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阅读一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弄璋 弄瓦,语境法,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

26、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阅读二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以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倾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言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战国策韩策二)理解:圉 方 正,语境法,圉:抵御方:道理 学说正:名副其实,阅读三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

27、及断狱之日,叔鱼抑刑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弄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大以回鬻国之中,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邢侯闻之,逃。遽施刑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国语)理解:戮 鲋,语境法,戮:尸于市鲋:(f),叔鱼,理解实词的自觉意识确认:文言实词的确切意义整合:与关键文句间的关系发散:课内课外实词的积累,文言文阅读,一、形声字法二、同位语法三、组词法四、迁移法五、语境法,方法归纳:,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结构观察法(相反、相近),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借助语境法(上下文),方法小结,成分分析法(语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