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新习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新习俗.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少数民族新年习俗调查,四三班 赵语晴,云南白族同胞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姑娘媳妇就去村头挑头水,以最先挑到头水为吉祥。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从初二开始拜年,从本家长辈拜起,然后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而热热闹闹的庆祝活动这时也全面展开,舞龙耍狮,走马灯,打霸王鞭,唱白剧、滇戏等都是白族人喜爱的春节娱乐活动。他们还进行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白族,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
2、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布朗族,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缝新衣。三十日晚上,全家要进行一年的最后一次洗脚,然后要到大年初三才能洗脚,这意味着要过一个肥年。要在火塘上烧一柴疙蔸(du),意为请火神保佑明年猪肥羊壮,庄稼丰收,家庭平安,老少健康。子夜,用鸡血煮粥敬神,敬后每人分食一碗。正月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第一担水,就会在这一年中得到幸福;还要打糍粑敬神;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正月初二,年轻人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到村边、山腰、田
3、坝去对歌、丢花包等。,布依族,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qi y)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朝鲜族,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
4、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正月初一早上,年轻人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预示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达斡尔族,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糠包”是一种五颜六色内装谷糠的小袋,甩糠包时姑娘们拿着糠包站成一排,向站在对面十公尺远近的小伙子们甩去,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傣族,分布在我国的甘肃、宁夏一带的东乡族春节前夕,家家户户清洁卫生,收拾房屋,打扫庭院
5、,并贴门联挂年画,将屋里屋外装扮一番,香油、撒子、馍馍、黄酒、羊肉都是节日的重要食品。春节期间,少年儿童玩“咭古嘟”,即一种类似打棒球游戏;各村各寨的青壮年则组织摔交比赛。还有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打土仗,初一这一天,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东乡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初一清早,从塘里抓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举行芦
6、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侗族,独龙族新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独龙族,东北的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
7、,共进晚餐。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鄂伦春族,草原上的鄂温克人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这天晚上要祭火神,在院中用木条垒成架子点燃,火架上放用羊油包了的羊胸,五种颜色的布条分搭在火架中间和四周。火的正面放上供桌,摆上各种供物。从这天以后,各家都准备过春节了,包饺子冻上,炸果子,蒸豆包,烤山丁子或稠李子馅的面包,准备各种乳制食品,购买糖果、点心、酒类等过年用的物品。在年
8、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鄂温克族,台湾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高山族,赫哲族大年初一,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
9、、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赫哲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思茅地区的
10、哈尼族人民还支“磨秋”(形如翘翘板,但可以转动)。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都纷纷到广场上荡秋千或坐“磨秋”。,哈尼族,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男子身穿镶边无领对襟订、棉布褂和白、蓝色裤子;妇女穿绣花无领对襟小褂和镶红边黑色的前开合短裙或长裙,挽发髻盘于头顶,戴白厚麻布后披翅帽。大家聚集广场,除共同唱歌跳舞外,还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儿童最喜爱的是会箭枪和陀螺;妇女荡秋千和玩鸡毛球;小伙子掷标枪、踢球、踩高跷。男女青年还一起翻竹杠。节日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是敲大木鼓。,基诺族,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
11、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景颇族,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乙)。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京族,拉祜族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
12、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初一这天,拉祜族有抢新水之俗。雄鸡刚刚报晓的时候,每户人家都有一名青年抬着竹筒争先恐后地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新春之水在拉祜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拉祜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
13、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黎族,傈僳(l s)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人们白天跳三弦舞,晚上跳嘎,跳得废寝忘食。,傈僳族,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
14、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扭秧歌拜年。,满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蒙古族,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夕要砍来榄篱笆树,插在房屋周围,称为“保
15、年树”。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饭后,家里所有人都要洗脚,先从小孩洗起,意为“出门处处有着落”。海南的苗族,除夕晚上团年吃粽子,并以粽子祭神。妇女争着上井边挑“金水银水”,认为这样能带来福气。初一各村寨在村头寨尾摆设花鼓,男女青年则对唱山歌。,苗族,仫佬((m lo)族初一清早鸡刚刚啼叫,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马上点燃一束香火和一个火把,挑上桶快步出门,向平日取水食用的地方跑去。到了水边,先把带来的香插上,然后往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爷爷,将“新水”挑回家中。家里的人早就在大门口守候,水一到,每人都喝上一碗,然后才取睡觉。从初一到十五,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
16、场里唱山歌。,仫佬族,春节从除夕开始,下午五点左右全家要依老到幼的顺序洗脚,寓意在来年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快一步。纳西族历来就有尊崇狗的习俗,因此除夕那天家里看门守夜的狗,可以在主人吃年夜饭前就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示主人对它的感激之情。纳西族的年夜饭,铜火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火锅上要放满满的猪头肉,表示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年初一是纳西族妇女们一年来唯一可以晚起床的一天,因为勤劳的纳西族妇女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忙里忙外,所以这一天她们可以多休息一下,起床后家里的妇女就开始做糯米粑粑、油炸粉皮等素食。因为按照纳西族的传统新年的第一顿早餐是禁吃荤的。,纳西族,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
17、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
18、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畲(sh)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
19、艰辛。,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
20、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
21、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瑶族节日期
22、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彝(y)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
23、,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
24、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
25、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
26、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
27、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
28、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
29、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