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27724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依赖人类即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的疾病。一些地区具有这类疾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这种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睥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狂犬病等。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症状:不明原因的高烧、全身不适、厌食、乏力等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二)传播途径:婢虫叮咬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

2、可引起感染。(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2周内有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旅居史的人,感染发病风险较高。(四)防控措施:1 .清洁环境:保持居家、工作、禽畜圈舍环境卫生,避免婢滋生。2 .提倡圈养: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婢寄生时可以用杀婢的药剂进行药浴。3 .防婢叮咬:户外游玩、劳作时不要在草地上长时间坐、卧;不要穿凉鞋;提倡穿长袖衣服;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4 .做好防护: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及陪护亲属要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而感染,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5 .早诊早治:被婢虫叮咬或不慎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后,如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

3、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避免延误病情。二、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一)症状:突然发病,畏寒,高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可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多在近期有老鼠或其排泄物接触史或被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史。(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被人吸入。6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7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有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有鼠类活动的农民、建筑工人等人群感染发病风险较高。(四)防控措

4、施:1.防鼠灭鼠: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在重点场所投放毒饵,堵塞鼠洞,杀灭老鼠;防止野鼠进家,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2 .疫苗接种:流行区人群可接种疫苗。3 .个体防护: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建筑工地杂物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不吃可能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三、布鲁氏菌病(一)症状: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淋巴结、肝脾肿大;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附睾肿胀、疼痛,阴囊充血水肿;女性患者可发生乳腺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多有患布病的羊、牛等牲畜或其肉制品、奶制品接触史。(二)传播途径:1.经体表皮肤粘膜接触

5、传染:在未经防护的情况下接触病畜产生的流产物及其分泌物等被感染。2经呼吸道传染:布鲁氏菌可通过形成气溶胶后,通过呼吸道侵入到机体中。4 .经消化道传染:可通过食用布鲁氏杆菌污染的乳制品、肉类及内脏等后传染。(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职业人群感染发病风险较高。(四)防控措施:1 .科学饲养:饲养家畜要圈养,避开水源,人畜分居,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饲养、屠宰牲畜以及清洁圈舍、进行畜产品加工时,要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劳动后要彻底清洗。2 .生熟分开:家庭用刀、案板生熟分开,肉、奶等畜产品要充分加热。3 .

6、规范治疗:一经确诊,务必按疗程进行规范治疗,以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四、炭疽(一)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人间炭疽病例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多为散发病例,肺炭疽、肠炭疽病死率高。(二)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四)防控措施:1.做好个人防护: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畜以及清洁圈舍、进行畜产品加工时,要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劳动后要彻底清洗。2 .生熟分开:家庭用刀、案板生熟分开,肉、奶等畜产品要充分加热。3 .持证经营:买卖、屠宰、经营牛羊等货畜及相关产品,应持有或索要相关部门检疫合格证明;4 .规范治疗:如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主动告知牲畜接触史,避免延误病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