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7789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讲:工程、技术观与技术创新,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参考书目:,1陈昌曙 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2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 科学出版社 19993(法)R 舍普等著 刘莉译 技术帝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法)让伊夫戈菲董茂永译 技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05Carl Mitcham Thinking th

2、rough Technology 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6德F拉普 刘武 康荣平 吴明泰译 技术哲学导论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美约瑟夫.C.皮特著 马会端等译 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8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第一编历史概述1.米切姆技术哲学第二编社会政治批判传统2.马克思劳动过程3.马克思机器的发展4.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5.阿伦特制作的本质6.埃吕尔技术秩序7.哈贝马斯作为“意

3、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8.芬伯格技术代码9.温纳人造物有政治吗?,第三编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10.杜威逃避危险11.舍勒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现象学12.敖德嘉关于技术的思考13.海德格尔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14.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15.约那斯走向技术哲学16.德雷弗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17.伊德技术现象学18.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19.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四编工程分析传统20.卡普蒸汽机和铁路21.德绍尔技术的恰当领地22.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第五编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23.芒福德技术与人的本性24.盖伦人与技术25.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9.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00910.成思危 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12期1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12.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第一节:什么是技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区别?第二节: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第三节:技术创新与转化,第一节:什么是技术?,一、技术是什么?二、技术与科学的差别?三、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一、什么是技术?,(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二十项技术发明1.马可尼和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通信(1900)2.莱特兄弟发明了动力载人飞机(1903)3.鲁米埃尔兄弟发明彩色照相术(1904)4.弗莱明和福雷斯特分别发明了电子二极管和三(19041906)5

5、.德、美、英等国科技专家发明了塑料、合成纤维成橡胶(19101938),6.福特发明了汽车的流水线生产(1913)7.美英科技专家发明了雷达和射电望远镜(2040年代)8.欧美科技专家发明了电视(2030年代)9.惠特尔和亨克尔发明了喷气式飞机(19301939)10.布劳恩等发明了V2液体火箭(1942),11.莫斯利和埃克特发明了电子计算机(1945)12.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原子弹和氢弹(19451952)13.美国发明了核潜艇(1954),前苏联发明了核电站(1954)14.肖克利、巴丁、布拉顿等人发明了晶体管(1954)15.前苏联科技专家发明了人造地球卫星(1957),16.诺依斯和基

6、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19591961)17.梅曼发明了激光器(1960)18.斯蒂帕托和爱德华兹发明了试管婴儿技术(19781979)19.美国人发明了航天飞机(1981)20.美国信息专家发明了因特网(90年代),(二)人类史上的三大技术革命,1金属革命金属冶炼技术可能是在烧制陶器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混入陶土的金属矿石在陶窑的烈火中炼成了金属。在5000年前人类就开始用木炭加热炼铜,在3000年前又开始炼铁,在2500年前进一步将铁炼成钢。铜、铁和钢被用来制造各种礼器、用具、农具和兵器。西亚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地区,而中国则后来居上而成为冶金技术发展的主角。中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发明以煤炭为能源

7、并以兽力和水力驱动鼓风器的冶铁技术,到公元10世纪冶炼铸铁的高炉已达56m高并且腰鼓似的形状已接近子现代工业高炉。在整个中古时代,中国都是铁器出口大国,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各国。,2.能量革命,在几百年前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开始才学会了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各种方法,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相继被发明蒸汽机主要是利用蒸汽压力推动汽缸内活塞往复运动而做功的热力发动机,利用喷嘴或固定叶把高温蒸汽压的热能变成动能并通过其产生的冲力和反冲力运转叶轮而产生动力装置。,直到18世纪中叶蒸汽机才真正成熟起来,并且由于热力学的基本成果以及钢材及其加工技术的进步,还导致内燃机和涡轮机的诞生和发展。

8、经过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改进的蒸汽机,在19世纪上半叶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工业的主要原动机。动力机的使用和工厂化生产一起推动了工业革命,各种机械替代了笨重的体力劳动,人类随之进人了工业时代。,3.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信息控制技术,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其标志。电子电路集成化、信息处理数字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构成了信息技术革命的三部曲。虽然早在1937年就已提出了脉冲编码调制通信,但要等到以集成电路芯片为心脏的数字电子计算机成为信息处理的普遍工具和光导纤维出现以后,才能形成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形势。音像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

9、效率和质量。半导体激光技术和光导纤维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正在形成完整的全球通行网。充满天空的电磁波,随身携带的电脑和布满全球的光导纤维通信网络,几乎把整个地球连接成一个整体。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似乎都被置于信息的控制之下。,技术发展的新动向: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ET(Energy&Environment Technology)能源和环境技术。从IT到ET就是指当代工业发展最活跃的技术将从信息技术过渡到能源和环境技术。,(三)技术是什么?,1、词源学角度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 techne 与logos的组合,既指人造物品、精巧的器具,又指

10、人的创造天才和能力,即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在英语里,多个词可以译为技术。如art,skill,technique,technology.前两个主要指技艺、技能,后两者都与汉语的技术相当。当英语中technique和technology又有所区别。前者多指事物的“制”(making)和“做”(doing)的具体操作和专门方法,如干燥、酸洗、超声波探测,就两者关系将,乃是对多种technique的系统研究。,2、历史发展,古汉语中接近于生产技术的概念是“工”和“巧”。“工”除了指工具、官名,常指加工制作技术,如“发调工巧,制作器物”(宋书),如“天工开物”。“巧”泛指灵敏、技巧,如巧工

11、、巧匠,如将某人“工巧过人”。古代汉语的“技”和“术”。“技”,除有时表示某种艺术(如歌舞),但主要是泛指才能、本领。如“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礼记)“术”的意思比较广泛,凡是能用于达到目的的均可称之术,“夫圣贤之治世也,得其术则成功,失其术则事废。”(论衡),方法、手段、策略、方术、计谋、权术都是“术”。,技术的四种较“常见”的定义:,A.人的一种特定的能力;B.一种知识,是科学的应用;C.劳动手段的体系;D.知识、能力、手段的总和,3、特征描述,构成要素:实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实体智能要素知识、经验、技能(心灵手巧)等工艺要素创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如牛津

12、辞典定义为“所采用的步骤、手续和程序等。,广义和狭义的技术,狭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制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于光远等主编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权术出版社,1995)广义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简言之,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一)技术与科学的联系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实验工具、手段大科学工程(借助于许多特大的技术手段,如高能物理所,高速加速器)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科学服务于技术功利性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文艺复兴

13、开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引导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两者结合在一起),(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在任务上看: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精神财富;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技术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得更好。2、从要解决的问题看:科学主要回答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它的课题是相对单纯的,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等较少顾及;技术直接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技术的问题通常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与某一学科有关,而且往往要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

14、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理和生理等因素。,3、从方法上看:科学家关心的是如何从认识过程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对他们来说,经验的东西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是为了要上升为更高阶段要经过的阶梯或基石,而且,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追求的是尽可能精确的数据和完善的学理,在科学探索中经验的估计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对于技术来说,经验乃是组成部分,不仅古代的工匠要运用经验的技能,即或是近代和现代的工程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同时,技术的实施和改进总要受到经济(成本)、时间(工期)等因素的制约,很难避免要在这些方面“折中”。,4、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不确定的,在开始进行探索

15、的时候,难以预见在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也难以估计出得到某种新发现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和成本,要求科学探索必须成功或有指日可待的结果是不切实际的;技术活动也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诸如新产品的研制和设计来说,它又可以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工作的计划性较强。5、从劳动特点来看:科学活动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也强些,在科学发现的成果上刻上个人标记的情况也就多些;技术活动中也有个人的独创性,但相对来说,技术活动的集体性较强,打上个人标记的情况少些。,6、从人才因素来看:科学工作者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技术工作者更需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技术人

16、员的成长和培养来说,知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能力训练也是重要的。就科技工作者的“最佳年龄”来说,科学工作者偏小,技术工作者略大。7、从结果和评价来看:科学的答案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惟一的,它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用实践验证其是否合乎客观实际,科学知识只有正确与谬误之分,旧知识因有谬误而被淘汰;技术过程、技术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则有多样性。对技术的评价也较为复杂:技术的程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技术结果(技术产物)却只能从实用或不实用、有效或无效来划分,而不能以正确与否来评价,旧技术就是因为效用差而被舍弃的。,8、从发展进程来看:科学革命的高潮与技术革命的高潮是不尽一致的。16、17世纪发

17、生了科学革命,18世纪至19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然科学全面繁荣,电力技术的高潮则在19世纪后半叶兴起;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进入崭新阶段,生产技术面貌的重大变化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三十多年的事情。,9、从与国家的关系看: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与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都是成正比发展的。古希腊的科学水平高于古罗马,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学者都是古希腊人;但古希腊的生产技术水平却不如古罗马,古罗马人在修筑渠道、道路、宫殿、竞技场和其他公共设施上作出了当时第一流的贡献。,10、从价值和意义看: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

18、科学上的重大创新会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有现实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应当只从经济价值或当前利益去看科学,科学还有着广泛的社会作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教育的、哲学价值;技术,它对于科学发展有推动作用,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可以这样说,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参见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或陈昌曙论文集,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三、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有密切的联系。,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

19、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成果”的性质和类型不同,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理论,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公有的知识”;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发明、专利、技术诀窍,(当然也可能是技术文献和论文),它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是有“产权”的知识;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它就是直接的物质财富本身。,“活动主体”和“活动主角”不同:,“科学活动的主角”(社会学意义的“角色”)是科学家,“技术活动的主角”是发明家,“工程活动的主角”是企业家、工程师和工人。“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是三类不同

20、的“共同体”应该大力开展关于“工程家”和“工程共同体”的研究。,不同的对象和思维方式:,科学的对象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规律”,技术的对象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殊方法”,任何科学规律和技术方法都必须是具有“可重复性”的,不可能存在什么“一次性”有效的科学规律或技术方法;,工程项目(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工程项目”,而不是“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是一次性、个体性的项目(陈昌曙说:工程项目“是唯一对象或一次性的,如青藏铁路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制度安排不同:,从制度方面来看,科学制度、技术制度和工程制度是三种不同的“制度”(institutions),它们有不同的制度安排、

21、制度环境、制度运行方式和活动规范,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演化路径,有不同的管理原则、发展模式和目标取向。评价标准不同:科学、技术和工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中国:为什么出现“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搞技术改造是找死”的情况?必须承认“技术”和“工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应该和需要有三类不同的战略、战术和政策,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类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于是,从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研究方面来看,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工程政策就成为了三类不同性质的政策。在这三种政策中,其中的任何一种政策都是不可缺少的,是不能被其他类型的政策所代替的。,从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技术

22、文化和工程文化也各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技术”和“公众理解工程”三者也各有自己特殊的内容、意义和社会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有本质的区别,绝不意味着否认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反,正由于三者各有独特的本性,各有特殊的、不能被其他活动所取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于是它们的“定位”、“地位”和“联系”的问题,特别是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和从技术向工程的“转化”的问题,也便都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政策上被突出出来了。,第二节:技术哲学历史发展、主要观点,古代与近代的技术观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技术哲学主要内容,哲学的几个方面转向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语言学、技术在哲学史上,近代哲

23、学的变革被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变革被称之为“语言转向”,由此,对于当代这场仍然正在进行的哲学变革,我们不妨称之为“技术转向”。我们相信,“技术转向”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将决不亚于“认识论转向”与“语言转向”。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相比,“技术转向”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但是,我愿意借“转向”这个有着特殊命名力量的字眼,来唤起人们对如下发展趋势的关注:技术正在或即将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技术不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而是使所有问题成为问题的那种问题。也可以说,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而一切技术问题都不是(狭义的)“技术”问题。(吴国盛 哲学中的“技术转向”哲

24、学研究 2001年第1期),一、古代和近代的技术观(一)中国技术观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技术观,儒家的技术观。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易”的技术观。关于“奇技淫巧”)墨家的技术观。墨子。(法仪)道家的技术观。老子。(道和器;有和无)庄子的技术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养生主)“佝偻承蜩”:“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达生),2、中国近代的技术观西方科学技术的东渐和中国近代的技术观,(二)欧洲技术观的发展,1、欧洲古代的技术观柏拉图的技术观:普罗泰

25、戈拉篇(普罗米修斯,爱比米修斯)(戈菲:技术哲学P32-38)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戈菲:技术哲学P38-45)中世纪对劳动的观念的变化(戈菲:技术哲学P45-50)创造财富是对上帝的尊敬2、欧洲近代的技术观(戈菲:技术哲学P50-63)技术革命重视技术,二、现代技术哲学及其发展,(一)技术哲学的含义1、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的两种含义技术哲学是对技术的系统哲学反思,是人类寻求理解技术,摆脱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境的一种尝试;它试图对技术的性质、技术与人、自然和社会各因素的种种复杂的关连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说,以促进对技术的社会控制与技术的人

26、道化。2、技术哲学这个术语的出现和使用:a.最早使用的四个人:卡普(技术哲学纲要,1877年);恩格迈尔;席梅尔;德索尔;b.英文词最早出现在1966年,(二)技术哲学的两种传统:,米切姆的划分a.工程的技术哲学(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机械哲学和制造者的哲学卡普(1808-1896)及其“器官投影说”(马克思和卡普)恩格迈尔、德索尔(1881-1963):生平;需要写作“第四批判”a critique of technological making;b.人文的技术哲学(humaniti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芒

27、福德:区分两种技术:综合技术和单一技术;与人性一致的技术和与人性不一致的技术加塞特(1883-1955);谈技术问题的第一个职业哲学家;三个时期:偶然的技术;工匠的技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的技术,马克思的技术哲学,A.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地位;B.马克思和技术决定论;C.马克思论技术的价值;D.技术和异化;E.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三)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1、国外的进展;(技术的哲学反思批判理论建构理论)2、国内的进展:介绍跟进(东北大学(技术社会学美国)、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伦理学、技术评估、技术政策等)、北京大学技术存在论),1、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德国学者卡普(E.Kapp,1808

28、1896)及他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作。之后,另两位德国学者基默尔(E.Zschimmer,18731940)和德韶尔(F.Dessauer,18811963)分别在1913年和1927年出版了各自的技术哲学)。德国的技术哲学首先在欧洲国家(如法国、荷兰、西班牙)和日本有所呼应。本世纪30年代,日本的技术论论争不仅在本质上是有关技术哲学的探讨,德语中“技术哲学”一词的日译就是技术论。日本技术论的主要代表户坂润(19001945)和三技博音(18921963)还在1933年出版了他们的技术的哲学)。,技术哲学在美国,技术哲学在美国的兴起是略晚的事情。在19

29、63年由美国天主教大学(CUA)发起的“技术文化中的哲学”的讨论会,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次以技术为主题的哲学会议,这个会上研讨的内容涉及到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人类本性的关系,但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哲学”的术语。直到1966年,在美国技术史协会的技术与文化杂志的一篇文章(邦格的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中,还认为美国当时几乎不存在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在美国的兴起,要以1966年夏由技术与文化杂志主办的以“技术与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为标志。,对开创和培育美国技术哲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美国技术哲学的第一部综合性文献,乃是1972年哲学与技术技术的哲学问题读本(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30、Reading in the philosophy problem of technology,New York the Free Press)的出版.这本书由米切姆(C.Mitcham)和麦克(R.Mackey)主编并作长篇分析性介绍序言,分五个部分汇集了德韶尔写的在恰当领域中的技术、埃吕尔写的技术的规则和西班牙学者奥特伽(J.Ortega,18831955)写的对技术的思考和邦格的面向一种技术哲学等共26篇论文。,在七、八十年代,仍可以说是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初创期或少年期尽管这时已有较多的技术哲学性质的论著问世。这个时期应当提及的大约有:主编的技术哲学文稿(Contribution to

31、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4.本书包括了美国学者的七篇文章。等主编的技术的历史和哲学(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9)本书是197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同名国际会议的文集,其第二部分是技术哲学的几篇文章。3.Paul T.Durbin等人从1978年起主编哲学和技术的研究(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从1983年起主编哲学与技术丛书(Phil

32、osoph and Technology)至1993年共出10卷,简称Boston丛书,D.Reidel,Kluwer出版。均为论文集。4.F.R app1978年写的分析的技术哲学在1981年由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英译本。,八十年代末至今,可认为美国的技术哲学已步入到成熟期或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有关技术哲学的文献数量增长很快并具有相当规模。据1995年在美国某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检索,以“哲学与技术”为关键词的书藉共281种,其中1955年以前出版的为14种,以后每隔十年的出版量分别为24、53、71至1995年的最后十年为119种。尽管这个数目

33、大约只有以“哲学与科学”为关键词的书藉的十分之一,但已不算少子。二是技术哲学的研究已从个别论文和文集为主,转到相对综合,开始有了直接丛技术哲学为书名的著作,如:F.Ferr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rentice Hall,1988D.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Paragon press,1993,三是有了具有相当深度和特色的技术哲学专著,这应是美国技术哲学趋于成熟的主要表现,例如有:C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

34、ineering and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D.Ihde:Instrumental realism: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九十年代美国的技术哲学,还应当提及由A.Moulakis主编的技术与贵任(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一书.1993年,由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

35、r ener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出版.这本书包括着W.Parzybok等写的技术与环境职责、A.Seebass等写的技术与政治职责和J.Boldogna写的科学,工程和技术。,总结:,一般认为,1877年卡普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技术哲学正式孕育成形。然而,学科意义上的,亦即具有自我意识的、拥有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建制(协会与刊报)的技术哲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在这一哲学分支学科的确立过程中,除了“技术转向”这一普遍的背景外,至少有如下几个关键性的因素:1960-7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使技术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1966年技术与文化的“

36、走向技术哲学”专辑。1978年(美国)哲学与技术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的建立。1978年哲学与技术研究的创办。1978年第十六届国际哲学大会确认技术哲学为一门新的,而且是重要的哲学学科。一般认为,技术哲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技术观;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价值;技术与文化;技术与政治;技术的社会控制等。,2、国内技术哲学的发展,陈昌曙: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技术哲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价值、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35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成为

37、技术哲学的一个研究纲领。在1999年全国技术哲学第八次年会上,陈昌曙就中国的技术哲学发展问题讲到了三句话:“没有特色(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技术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现实价值)就没有前途”。后来他又多次重申这个原则,认为技术哲学的研究要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色,依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必须了解国外动态,合理地对待技术哲学研究中工程的和人文的两种倾向。这些指导方针高瞻远瞩,立意深远,对今后中国技术哲学的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价值。,第三节:技术创新,一、从创新到技术创新1、“创新”?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文化规约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有五种情况:采用一

38、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料的新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2、技术创新定义、特征、类型,技术创新:是指特定含义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用词,专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应用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而不仅限于只是在技术上有创造和更新。技术创新与技术更新,技术创新的特征,(1)结构特征: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商业化的生产系统引入新的产品、工艺、管理方法等;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新技术的商业化;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企业家;(2)系统特征: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类因素;系统的输入是人、财、物和技术资源,输出是产品和效益;创新中有生有灭;(3)经济特征:风险性(成功概率往往小于失败概率);资产

39、性(需要资金投入);收益性,技术创新类型,按创新对象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按创新的技术变化的性质,技术创新可分为突破性创新和累进性创新;按创新的经济价值来分有资本节约型创新和劳动节约型创新;按创新的依据来分,有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和以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创新;,(二)中国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问题,现状与问题1、中国科技投入的一般情况?2、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研发投入?专利发明?,一、最新科技统计数据,(一)科技经费,(二)科技人员,(三)科技产出,(四)高技术产业及技术贸易,(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六)、主要科技指标在世界上的位置,R&D 投入情况:,R&D经费总支出为30

4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位居世界第六位。R&D经费与GDP之比为1.42%。企业R&D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政府研究机构支出567.3亿元,高等学校支出276.8亿元。来自政府的R&D资金为742.1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2%、16.8%和78.0%。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189.2万人,R&D人员为69.6万人年。R&D经费达16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4%。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为0.77%。发明专利申请量25685件,比2005年增长40.4%。拥有发明专利29176件,增长27%。投入新

41、产品开发经费1862.9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1万亿元,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14.8%。,R&D经费突破3000亿元,与GDP之比达到1.42%,200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根据2007年OECD发布的主要科技指标(2007/1)上的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的R&D经费总额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之后而位居世界第六位。随着R&D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我国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近年来也实现了连续增长,2006年这一比例为1.42%。,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政府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和高校的

42、R&D活动,近年来,我国R&D活动的执行部门结构已发生显著的变化。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中,各类企业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7.5%;政府研究机构支出567.3亿元;高等学校支出276.8亿元。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逐年上升,在2000年达到60.0%之后,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达到71.1%,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8%,同年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仅为0.57%。根据OECD最新

43、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丹麦和芬兰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都在10%以上,日本也达到9.96%,德国和法国也在8%左右,而韩国和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4.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不足。,专利情况:,专利申请量达到57.3万件,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0万件,占36.7%。专利授权量为26.8万件,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8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1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8万件。截止2006年底,我国有效专利总量为72.7万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30.1%、40.2%

44、和29.7%。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6900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5685件,分别比2005年增长24.9%和40.4%。同时,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也大幅增加,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达到29176件,同比增长27%。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大幅上升说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均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为57.3万件,较上年增加9.7万件,增长20.3%。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申请21.0万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6.7%

45、,已连续三年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006年,我国的专利授权总量为26.8万件,较上年增长25.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8万件,比上年增长了8.4%。2.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较快2006年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47.0万件和22.4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2.2万件,较上年增长30.8%。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2.5万件,较上年增长21.1%。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最低,分别为26%和11.2%。2006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其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4.1%。,3.在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的

46、申请和授权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06年,国内专利的职务申请达到20.4万件,其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1万件,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国内职务专利的授权量为9.3万件,其中职务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1.8万件,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3.4%。从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机构分布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增强。2006年,企业的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为5.6万件,占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总量的比重为69.3%,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6年,企业获得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为9433件,较上年增长22.3%,占全部发明专利职务授权量的51.3%。,4.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低,截止2

47、006年底,我国的有效专利总量为7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分别为30.1%、40.2%和29.7%。按专利类型划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7.3万件,在三类专利中所占比重很低,仅为13.3%。相比之下,国外的有效发明专利比国内多一倍,为14.6万件,且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比重高达81.8%。可见,国内不仅在发明专利的授权上与国外有差距,而且在专利的维持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大。,高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出口额高达2458.2亿美元,占当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

48、。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5.2%。2006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274.4亿美元,仅是以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9,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三)出路与对策?,1、制度重要技术?政府改革政府问题支持创新企业?2、产学研如何结合?经济改革?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问题,转化问题?3、文化改革观念大难题传统与现代(思想性)4、相应的配套改革融资制度(金融改革)(孵化(腐化)器,社会保障制度),案例:西门子的技术创新和运营管理,研发是推动西门子技术发展的发动机,蒸汽机棉布纺织,火车、轮船钢铁,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石油电子,

49、信息知识经济,1847成立了Telegraph Bau Anstait Eiemens&Halske-点式电报是西门子第一个产品,1866-第一个dynamo机器问世,1879-第一辆电力机车,1882-第一个长命电力路灯,1905-第一个金属灯丝灯泡,1992-高性能神经计算机SYNAPSE1995-推出256兆芯片1998-指纹传感器,1965-第一个实时超声波诊断仪,1953-高纯硅,1933-第一个电传网,1927-第一个配备Benson锅炉的工厂,1800 1850 1900 1950 2000,研发是推动西门子技术发展的发动机,西门子在其1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这条准则。在公

50、司创始人Werner Von Siemens重要发明的指引下,公司产生了一些对形成市场经济有重要贡献的基础创新。这些根本创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直至现在的经济发展过程。,公司技术中心主要活动和责任(1),核心技术能力的研究、基础开发和咨询 开发公司业务单位的经营前景,以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执行知识产权权利 为各集团培养充足的初级技术经理 技术的有关质量管理、环保、标准化和管理责任,未来导向,关注市场的联合研发计划,保证了集中研发和分散研发的互动作用。在与西门子各集团的合作中,技术中心角色是提供着眼于将来的技术,第二代产品和系统。而各集团和地区开发部 的任务是准备将下一代产品投入市场。,公司技术中心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