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627814 上传时间:2021-05-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s life a dream or a game, or a story that belongs to each of u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

2、,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

3、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

4、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四、教学思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

5、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课标部分:(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

6、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

7、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六、板书设计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

8、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

9、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李自成起义_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_明朝。(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2)、口号:“钧田免赋”。(3)、政策:提出“钧田

10、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5)、_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_。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

11、为清。(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请回答: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

12、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_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打开文本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3、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二、贴近生活说学情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

14、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说教学重难点: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三、结合课标说教法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

15、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四、走进课堂说设计(一)【乘趣味先导之舟】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

16、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4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17、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18、。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

19、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2、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3、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4、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及意义。重点在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是本课主线下的突出表现部分。只有正确理解科举制度及大运河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本课难点为: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是理解与领会知识点深层次的情感、态度、

20、价值观,是本课中需重点攻克部分。学生因为后人评价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不能客观评价隋炀帝,以及正确认识隋朝灭亡原因。五、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我将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教法包含学法,学法体现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过程将以遵循“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的三大指导思路。“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固有思维与历史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知识”,通过讲述隋文帝发

21、迹史、两个皇帝的治国措施、隋炀帝的主要事迹,让学生拥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突出本课重点。最后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以总结性的开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设计下的教学过程,同组为整体,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程重点,攻破教学难点。1、导入部分: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本课以对历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进行导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杨坚最终击败了唐宗宋祖等更为熟悉的历史名人,进入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为第一个思维冲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伟大事业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先展示历史纪年表,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的意义以及完成历史时空观念的建立。接着以隋文

22、帝的发迹故事和伐陈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出思考题一。再通过对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3、第二子目:治国的智慧-再造统一从“开皇之治”这一称呼的意义出发,让学生了解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较大发展。据此带领学生学习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措施。政治方面的科举制度是本课重点,我将通过讲述王凝之与房玄龄的故事,对比两种选拔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经济方面,则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隋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并结合书本知识简介隋文帝的经济措施。最后通过史料数据,让学生体会到隋朝经济的繁荣。4、第三个子目:开通大运河

23、-沟通南北我将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在修建洛阳城的同时,隋炀帝还要开凿大运河。引发学生思考。接着通过分析一首民谣以及对隋朝疆域图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开凿大运河的真实用意。然后通过自制地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出1+2+3+4+5的口诀,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概况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展示古人对大运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思考题二,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5、第四个子目: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以“印象隋炀帝”作为引入,展示隋炀帝的“大业梦”政绩,通过后人的刻板印象与历立体的隋炀帝对比,激发思维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热情。接着通过三则材料,以“大业梦”与民不聊

24、生、动荡再起的社会情况做比较,引出思考题三。并结合史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正确认识隋朝灭亡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升华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我将以小组讨论,探讨思考题四。以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同学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以隋炀帝戏剧性的下场,结束本次的新课学习。6、课堂小结将以中考题目,当堂检测学习成果七、板书设计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纲要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题和线索,充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得出“繁盛”、“一时”是隋朝的朝代特征。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

25、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

26、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

27、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

28、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二)学法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

29、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三、说教学模式本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MV武则天。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30、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

31、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贞观政要论求谏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

32、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

33、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为“贞观之治”。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二:女皇武则天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4、。)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

35、功大于过。武则天是中国历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行为。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教师小结: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的李隆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环节三:开元盛世1、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简介。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

36、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

37、,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3、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及结果。4、多媒体展示开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5、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

38、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教师补充相关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来加以说明唐玄宗整顿吏治。教师小结: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体会一下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社会情景。)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

39、一步发展。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式解答相关的历史问题,引用古文资料让教材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五、教师小結:李渊建立唐朝,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六、巩固拓展: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政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能力。)七、板书设计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建立唐朝发展承前启后开元盛世八、说得失1、教师运用直观性强的mv与历史图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旁佐,即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确立历史观。2、课堂以多种形式,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如mv歌曲无字碑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到古代的感觉;通过欣赏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图片,对他们的历史有了感官的了解;相关数据与诗歌的展示,使学生客观性的了解唐代的繁盛。3、学生对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仅限于主观,缺乏相关的事实辩证,未用摆事实讲道理。2021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