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8707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5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课件(理论部分).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朱庆华2008/092008/12,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1 理论部分,1.1 对“理论”的理解1.2 情报学研究中涉及到的理论1.3理论流派1.4 理论基础,1.1 对“理论”的理解,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有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辞海1999年版,what is theory?Some basic definitions include:

2、,theory as a supposition or system of ideas explaining something,especially one based on general principles independent of the facts,phenomena,etc.,to be explained(e.g.,atomic theory,theory of gravitation,evolution);.ex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a science,etc.,(the theory of music);(Math.)collect

3、ion of propositions to illustrate principles of a subject(probability theory,theory of equations)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a set of explanatory concepts(Silverman,1993,p.1),a statement or group of statements about how some part of the world worksfrequently explaining relations among phenomena(Vogt,1

4、993,p.232),an internally connected and logically consistent proposition about relationships among phenomena(Odi,1982,p.313),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facts and laws that relate to a particular aspect of life(Babbie,1992,p.55)a unified,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a diverse range of soci

5、al phenomena“(Schwandt,1997,p.154),generalizations which seek to explain relationships among phenomena(Grover&Glazier,1986,p.228).in the broad sense of a description or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ings,not in the more restricted sense,used in some sciences,of denoting fundamental laws formally st

6、ated and falsifiable.“(Buckland(1991,p.18),1.2 情报学研究中涉及到的理论,情报学缺乏好的理论,这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Hj0rland,B.,&Albrechtsen,A.(1995).Information science are to delineate their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build a central body of knowledge,then they require their own theoretical bases for framing research problems,buil

7、ding arguments,and interpreting empirical results.情报学领域无疑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概念逻辑关系基础或“概念导航系统”(conceptual navigation ystem)。,THEORIES ATTRIBUTED TO IS AUTHORSPettigrew,Karen E.&McKechnie,Lynne,2001,Agostis two-level retrieval modelAlbrechtsens domain analysis theoryBatess berry pickingBatess hit-side-of-the ba

8、m principleBelkin,Oddy&Brooks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Briets documentBrooks equ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Chatmans insider-outsider effect theory,Efthimiadis&Robertsons interactive feedback theoryEgghes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rocessElliss information seeking theoryFroehlichs relevance theory

9、Garfields citation theoryGoodhues technology to performance modelHalters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relevanceHeanys cataloguing theoryHjorlands theory of subjects and subject analysisIngwersens IR interaction modelIngwersens theory of knowledge structuresKrikelass information seeking theoryKuhlthaus In

10、formation Search ProcessLiangs basic entity model of information theory,Marchioninis information seeking modelMellons library anxietyPaisleys systems modelRanganathans 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theoryRocchio&Saltons vector space modelSandstroms foraging theorySaracevics interactive IR process mod

11、elSaracevics theory of relevanceSavolainens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Scahmber,Eisenberg&Nilans theory of relevanceSerebnicks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election and censorshipSichels generalized inverse Gaussian-Poisson process for informetric modelingSoergels user-centered approa

12、ch to indexingSwansons undiscovered public knowledge,Taylors value addednessTaylors information needsTague-Sutcliffes theory of information measurementVickery&Vickerys information theoryWilsons situational relevance,THEORIES ATTRIBUTED TO AUTHORS IN THE SCIENCES,Bayesian regression theoryBradfords l

13、awChaos theoryChens conceptual model for storage and retrievalDempster-Shafer theory of evidenceFuzzy set theoryGraph theoryGreek stemmer algorithmInformation exploration paradigmLotkas law,Markov chain theoryNewtonian physics theoryProbability theoryRelational database model/theoryRhetorical struct

14、ure theoryRough set theoryShannons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imon-Yule distributionTheoretical aspects of multivariate dataWieners cyberneticsZipfs law,THEORIES ATTRIBUTED TO AUTHOR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ctivity theoryAlienation theoryAttitude theoryAttribution theoryBehaviorist learni

15、ng theoryBerger&Luckmans social constructionBoisots approach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tion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based on his conception of fieldsBruners theory of instruction,Cameron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odelsCannibalism theoryCliffords cultural relativity theoryCommunica

16、tion theoryCongruity theory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learningCritical theoryDales cone of experienceDecision theoryde Solla Prices invisible collegesDeutschs cycles of diffusion theoryDeweys theory of pragmaticsDiscontinuation theory,Ecological approachEconomics theory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Exp

17、eriential approach to learningFaibisoff and Elys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Feminist theoryPishbein&Ajzen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FunctionalismGame theoryGarfinkles ethnomethodologyGeneral theory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Giddens structuration theoryGinsberg&Ve

18、nkatrama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oryGlaser&Strausss grounded theory,Habermass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Interest group behavior theoryIzards evolutionary-development view of emotionJohnson-Lairds mental models theoryKellys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Kuhns theory about scientific paradigm shifts

19、Learning theoryLincoln&Cubas theory of truthLoose coupling theoryMarxs value-labor theoryMedia richness theoryMertons insiders outsiders theoryMinskys frame theoryMultiple constituencies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Neo-marxism,Organization theoryOrtega hypothesisPhase model of burnoutPiaget

20、s child development theoryPragmaticsRogers diffusion theorySchemata theorySimons theory of intelligence,design,and choiceSocial impact theorySocial network theorySpeech-act theoryStatistics anxietyStress and coping theorySymbolic interactionism,Time series analysisUncertainty theoryUses and gratific

21、ation theoryVygotskys cognition and sociocultural development theoryWeicks sense-making theory,THEORIES ATTRIBUTED TO AUTHORS IN THE HUMANITIES,Chomskys syntactic rulesde Saussures semioticsDiscourse theoryFoucault s notion of power and knowledgeFoucaults social construct;vismHabemass discourse or d

22、ialogue democracyHermeneutics(Ricouer)Isers reader response theoryPostmodernismWiggensteins central role of language,Further readings,Pettigrew,Karen E.&McKechnie,Lynne.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1)

23、:52-73Boyce,Bert R.&Kraft,Donald H.Principles and Theori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In:Williams,Martha E.Ed.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0).ASIS,1985:153-167,1.3理论流派1.3.1 理论流派划分的依据,情报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极为含混而离散的领域,表现在:文献的分散性;涉及学科的多样性。,张新华认为更实质性的困难存在于下述现状中:,情报学包罗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这些不同领域的

24、人都带有他们各自的观点、方法和理解;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明显,而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其它的人也在从类似问题的研究;情报学学科内长期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这是新兴学科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这对有效传播和交流观点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用研究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之间关系紧张,因而导致相互之间不经常交流认识,因为每一方都宣称该领域是他们的独有领域,与此同时却忽略甚至贬低他人的工作;缺少基本的、普遍接受因而是据有统帅作用的理论;方法论问题极为突出,尚未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工作集中在少数领域内,结果整个大的学科领域往往就被人们认为仅仅是

25、由那些少数领域组成的。,流派划分的依据:,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范围 对相关学科的借鉴 研究方法 应用目标,1.3.2 六大流派,古典信息理论派社会传播派属性结构派智能过程派决策功能派系统理论派,一、古典信息理论派,古典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 古典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古典信息理论对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古典信息论的局限,古典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17-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是机械唯物论。否认客观世界的偶然性。Laplace决定论Gibbs统计力学将一个复杂的偶然事件看作是许多局部偶然事件无限概率之和。Boltzmann熵函数表示分子运动的混乱程度,将熵

26、和信息联系起来Nyquist和Hartley对通信系统传输效率的研究Wiener控制论提出信息量的概念Fisher对信息度量问题的研究从古典统计理论出发Shannon/Weaver集大成将数学统计方法与信息量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信息论,古典信息理论对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对情报理论定量化的贡献对情报概念普遍化的贡献在描述生命系统、知识、结构方面的应用,古典信息论的局限,Shannon和Weaver认为与情报有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技术层次,考虑如何准确发送、传播信号;第二个是语义层次,即发送出的符号如何精确地传达所希望传达的意义;第三个是效能层次,即接受到的意义如何有效地以所希望的方

27、式影响接受者的行为。古典信息论只是考虑了情报的技术层次,是纯粹的通信理论。它排除了语义、行为等重要的情报属性。,Saracevic的评价:,信息论是关于情报学感兴趣的基本现象情报的第一个综合性理论。信息论可能为此领域超出技术的限界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提供了动力。然而,信息论的主要方向是研究信号的物理传播,正因为如此,所以从人类传播的总的复杂性角度来看,这就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能以任何方式非难信息论在情报学中的根本重要性。,二、社会传播派,社会传播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和主要研究角度,社会传播派的特点,将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目标看作是情报的传播过程。将情报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研究的着眼

28、点放在控制情报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上。,代表性人物,SaracevicGoffmanVickery Fairthorne,Saracevic在2008年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年会上,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compiled&edited by Tefko Saracevic/New York:Bowker Co.,1970,Contents,PrefaceAcknowledgementsGeneral IntroductionPart One-BASIC PHENOMENAPart Two-INFORMATION SYTEMSP

29、art Three-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TEMSPart Four-A UNIFYING THEORY,Part One-BASIC PHENOMENA,Chapter One.Notions of InformationChapter Two.Communication ProcessesChapter Three.The Concept of Relevance,Part Two-INFORMATION SYTEMS,Chapter Four.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Chapter Five.A

30、cquisitionChapter Six.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Chapter Seven.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StoresChapter Eight.Question,Handling,and Search ProceduresChapter Nine.Dissemination,Part Three-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TEMS,Chapter Ten.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Chapter Eleven.TestingChapter

31、 Twelve.Economics and Growth,Part Four-A UNIFYING THEORY,Chapter Thirteen.A Gener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aracevic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情报学的学科内容 情报学的基础是对于人类传播过程的关心,情报学直接与情报传播问题有关。情报学的基本课题是从所有各个角度研究情报的行为、属性和效果,以及影响人类和受到人类影响的各种传播过程。情报学主要致力于理论和实验研究,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不是开发性或具体的情报工作。,情报学的研究方向 将科技文献作为情报载体;将科学家和工程师看作是情报用户

32、;情报检索系统;计算机作为技术;将情报表述作为情报系统的功能之一。,情报属性 情报属性是多维的,对情报的定义也 是由不同的表述。对语义属性的研究是从形式上处理意义这一概念;对行为属性的研究集中在处理情报传播过程和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上。,情报系统 传播过程是通过系统来进行的,对应于各种不同的传播过程,有各种不同的情报系统。情报系统的总的研究方向是情报检索系统和过程,但其理论、方法、结果和结论不一定仅局限于情报检索系统。情报系统具有获取、情报表述、文档组织、处理查询、传播五项功能。,情报学的理论基础 Goffmann提出的传染病传播理论可以将有关情报现象和过程的概念、理论和观点统一起来,具有普遍性

33、。,Goffman的情报社会传播传染病学理论,理论核心内容是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情报现象,着重探讨传播过程的动态规律,将过程与实现过程的系统放在一起考虑,从而使与情报有关的各个环节能够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情报过程看成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连续事件。,对情报学现象的基本认识 情报学本质上是研究控制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情报传播过程与传染病传染过程相似 情报源与接收者之间的有效接触;知识、情报、思想的原始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疾病、媒介和传染性物质的原始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可以用传染病过程的研究代替传播过程的研究。Further reading:Goffman,W.,New

34、ill,V.A.Generalization of epidemic theory:an applica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ideas.Nature,1964(204):225-228,Vickery的人本社会传播理论,情报学是对社会情报传播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Vickery情报学理论的出发点情报传播的简化模式:SCR传播过程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交互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传播传播行为是在社会背景上进行的,情报的社会传播模型,人 12 13 1 2 3 自然11 8 文献 10 9 7 6 5 机器,三、智能过程派,特点及代表人物Pratt的意像改变智能

35、过程理论Debons的智能状态过程理论其他,特点及代表人物,情报既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具有固定效能和价值观的共同商品。它是一种瞬时过程,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客观情报并不存在。外界的输入对人脑发生作用,影响到人脑的状态排列,人脑则根据自身的经验、心理状态和即时目标等,做出综合处理,而使情报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价值。,其要点可概括如下:,发生在脑中的,因而是智能的;是一种过程;无客观性,即其存在和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参与人的智能活动,起着帮助认识世界、实行决策的作用。,从理论基础上来看,智能过程派十分推崇意像改变理论,将哲学家布尔丁(Boulding)关

36、于人的意像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由于外界信息的输入而不断改变的观点作为从智能过程角度来研究情报现象的依据。从方法论上讲,此派十分重视应用心理学上的主观反省法,揣度心理过程,将心理反省法与物理试验和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并广泛地从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中引用理论和方法。,代表性人物:,PrattHoshovsky Messay Debons Farradane,Pratt的意像改变智能过程理论,智能过程情报理论的哲学基础 Boulding的意像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以与别人略有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外部世界,我们的信念、观点、态度及行动都是建立在我们内心所存在的关于世界的模式和该模式如何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

37、有的这种独有的对于外部世界的内在知觉称为“意像”。从上述意像概念出发,Pratt针对人类传播的本质,提出传播的实质是通过传递讯息来达到改变别人的意像的目的。正是这种意像改变过程才是情报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Pratt的意像改变智能过程理论,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情报是意像接受到了一个讯息时所产生的意像的变化,因而可以认为情报是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对information的词源分析、emmorphosis的提出。情报学就是研究使产生意像变化的事件的科学,但不是所有的意像改变事件,情报学是对文字记录的创造者、用户、其使用、特性和传播进行研究的科学。,Pratt的意像改变智能过程理论,情报传播过程要素传

38、播过程中的讯息并不是一个一维的可定义为情报量的东西,它本身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目的、传播媒介、传播时所用的语言。情报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源(作者等)、接收者(读者等)、媒介(纸张、磁带、底片等)、语言、目的(主题、观点等)。,Pratt的意像改变智能过程理论,情报传播过程模型五个基本要素中三个要素的所有不同组合可以分为十种四组:A组:与源和接收者有关的三种组合(源-目的-接收者、源-语言-接收者、源-媒介-接收者)B组:与源但与接收者无关的三种组合(源-语言-媒介、源-语言-目的、源-媒介-目的)C组:与接收者但与源无关的三种组合(接收者-语言-媒介、接收者-语言-目的、接收者-媒介-目的)

39、D组:与源和接收者均无关的一种情况(语言-目的-媒介),Debons的智能状态过程理论,情报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在情报学名义下所作努力可以归结为两种参考框架。一种框架关心的是所谓情报流本身,注重的是如何改进情报的传播和对情报进行有序化以便于更好地检索,其目的是寻求实用的解决方法,大多数努力是通过建立新的程序和技术来实现。另一个参考框架将情报学的目的和研究方向看作是为了了解情报这种现象即企图发现操纵经验的基本规律。Debons把这种框架称为“Informatology”。这种情报学将情报看作是一种促使形成“情报系统的状态”的过程。,Debons对情报的理解,Debons将情报定义为使个人产生“受到影

40、响的状态”的过程,此状态通过对外界世界来的信号进行转换而获得。情报是一个过程,此过程是由资料经过大脑的转换而实现的,因而情报存在于过程中,而不在资料中,资料只是转换的素材。,Debons的智能状态过程理论,一般情报系统模型EATPUT模型 将人脑作为一个情报系统对待,Debons的智能状态过程理论,情报学的基础和本质情报是一种元现象,因而情报学是一门元科学。系统理论、Goffman的传播理论、Meincke/Atherton对于“知识空间”的处理提供了近似的元理论关于情报的元理论的基础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建立起来,这三个维度代表一个三矢量空间。第一维度是背景空间,受制于机体,具体说来是允许对事件世

41、界的状态进行获取的感觉机制。第二维度是功能空间,功能空间实质上是决定论的,以问题冲突导向,受情报状态(即知识状态)指引。背景空间为功能空间提供了背景。第三维是物理空间,它使得别人产生和再产生状态成为可能,当然也限制状态的产生和再产生。这三个矢量互相作用。,Hoshovsky、Messay的主要观点:,将情报过程看作是人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过程中的一个智能过程;由于寻求解决问题方案这个情报过程的存在,便把源和接受者两者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链,即所谓“两伙伴”更着重探讨了这个过程的输入与输出,对智能过程的许多重要参与因素作了研究,目的是探索人的情报使用行为,使情报学在这个方面的研究领域更为

42、明朗。,Farradane的主要观点:,将情报的生产和使用的各个阶段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来处理的,特别重视语言学形式与情报状态的对应和转换。从人的思维过程上探讨情报现象的本质,提出了以认知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情报学图景。,四、属性结构派,属性结构派的特征和代表人物 布鲁克斯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属性结构派的特征和代表人物,情报是一种独立的、隐含在文献中的客观属性,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不管对于何人,也不管在何时、何地,它都是同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且此种存在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与其相对应。在方法论上,更借助于语言学、符号学、数理统计等工具。代表人物主要有Belkin、Brookes等,Belkin的情报结构理

43、论,对情报概念的探讨情报概念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八个必要条件情报的结构属性情报学的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定义方面(Definitional)主要与概念使用的背景环境有关,要说明情报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的情报行为方面(Behavioural)主要与概念所说明的现象有关,因为用户在情报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行为方法论方面(Methodological)主要与情报概念如何使用以及使用情报后的效果有关,要能够提供预测情报效果的手段,八个条件:,必须指的是在有目的的、有意义的交流环境中的情报(D);必须说明情报是在人类社会交流过程中的(D);必须说明情报是接收者所希望得到的(D);必须说明情报对接收者的

44、效果(D/B);必须说明情报和知识状态(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D/B);必须说明各种不同形式表示的内容效果不同(B);必须说明不仅局限于个别情况,而且要具有普遍性(M);必须说明提供预测情报效果的手段(M)。,情报的结构属性,情报谱(情报概念包罗的范围)概念的提出 认知外的传统、非确定性、知觉 个体认知个体的概念形成、人际传播 社会认知社会的概念结构 元认知形式化知识所有情报类型都在不同层次上改变结构,对情报及文献概念的探讨:,文献是讯息生产者按一定的结构形式有意汇集在一起的符号的集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接收者的意像结构情报则是能够改变接收者的意像结构的任何文献的结构,情报学的基本内容,文

45、献及其结构接收者的意像结构以及此结构的改变情报生产者的意像结构以及如何构造文献的结构,Brookes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Brookes对情报学研究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提出了以三个世界为核心的情报学哲学基础探讨了情报过程作为智能空间事件的特性,并提出了对应的对智能空间的情报过程进行定量处理的方法 发现了对数透视法则和个性化原则 提出了发掘客观知识,建立体外大脑和智能地图的设想,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世界3,Karl Popper的世界3理论世界1:物质世界,即宇宙世界2:人类的主观世界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三个世界各自独立,但相互作用,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世界3,Brookes认为:人类的知识一旦被记录下来,

46、就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的主观知识获得原本不具备的永久性、客观性和可相通性。Popper的三个世界的框架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家提供了从事它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理由,即自然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探索和开发世界1,将他们的记录和人工制品存储在世界3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家的实践性工作是收集和组织世界3中的记录材料,以资利用;而其理论工作者则是研究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以便组织知识而不是组织文献,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文献。客观情报是存储在世界3中的客观化了的主观世界,是主观世界在世界3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结构和属性。使世界3的知识有序化,正是情报学的任务。,情报空间与情报学基本方程,虽然情报学理论研究世界2与世界3的

47、相互作用,但两个世界是不能在同一个空间进行研究的。情报空间的概念情报空间是物理世界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形,两者按照特殊的规律进行转换。情报学基本方程,情报学基本方程:,I=S十SS I为情报的增量,S为知识结构,S为知识结构的增量 情报增量I定义为能改变知识结构S的东西,即情报的增量等于原有知识结构加上知识增量以后发生的变化减去原有的知识结构。K(S)十I=KS十S K(S)代表原有知识结构,I为情报增量,KS十S是接受情报后获得的新的知识结构,S为知识结构的改变增量 原有知识结构在输入情报后,会由于知识结构的增量变化而成为新的知识结构。意义:情报和知识是可以用相同的指标来进行量度的,尽管我们目前

48、并不知道如何对这两个项中的任何一个进行量度。,情报过程定量化对数透视法则与情报空间,对数透视法则的由来1846年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Weber提出了Weber定律:I/I=k(I表示标准刺激的物理量、I为刚可感觉到的差别、k为得出的某种感觉公式的常数)1860年,Fechner定律:S=klogR(S是由刺激R引起的感觉量值、R是刺激量、k是由特殊感觉方式确定的常数)1957年,Stevens幂定律:J=Ik(J为引起感觉经验的量;I为刺激的物理量;k、为特征常数),情报过程定量化对数透视法则与情报空间,Brookes的对数透视原理透视原理:Z=k/X(对象的观察长度Z是与从观察者到被

49、观察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X成反比)对数法则:Z=logX一、二、三维世界中情报量的表示精神世界即我们大脑的情报过程是按对数法则工作的,客观物理世界反映在情报空间中已经作了转换,从而将物理数据转换成相应的认识数据,得到客观知识。,情报学的终极目标智能地图,情报学要研究如何使文献中的客观情报活化,将累积文献还原为累积知识,将片断地存在于载体中的情报转换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即把静态的知识结构活化,而创造出体外知识库。Brookes设想,在对世界3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定那些紧密相关的若干科学领域中的固有联系,将各概念联结成网络图,每个这样的网络都表示科学认识结构的一张地图。每个片断情报都位于这一网络的经脉之

50、上。,情报学的终极目标智能地图,Brookes认为这种结构将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观认识结构的副本或近似副本的东西。在任何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学科的认知地图上,可以预见将会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中心,这一中心四周的区域代表最新的研究水平,其中述会出现含糊不清和不确切的须待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有疑义的领域都有必要表示在地图上。随着地图的完善,它将达到可以作为数据库使用的阶段,并可通过传播渠道进行传播。这种精干的数据库便成了客观知识结构的储存库,人类便不必等待头脑经过无数年的进化来增大记忆容量,而运用这个所谓体外大脑。,五、决策功能派,决策功能理论的特点 Yovits等人的决策功能理论和情报决策模型,决策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