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87677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5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媒体主讲教师王永红.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单元 教学媒体主讲教师 王永红,一、教学媒体概述,同学们课堂自学本小节,并完成本小节测试题。,二、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一)多媒体概述多媒体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建立多种信息之间的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多媒体是能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系统。,1、教学多媒体的发展:纵观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历史,可以划分出五个阶段1。每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结束,即使是最原始的多媒体,也可以在最现代的教学中找到它们的影子。1参见刘同侃编著:多媒体教育应用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1)多种媒体组合。(2)

2、程序教学。(3)多种媒体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5)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管理教学。,2、多媒体的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与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是多媒体CAI。多媒体CAI具备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特点:,(1)集成性。(2)信息容量大。(3)同步性。(4)交互性。(5)可控性。,(二)多媒体CAI的开发多媒体CAI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软件系统包括课件和运行环境。课件本身是在特定的开发环境中利用适当的工具软件而制作的,它包含具体教育内容。目前,课件开发问题是我国多媒体CAI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1、课件制作的过程:课件制作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

3、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优化教学结构1。1参见刘同侃编著:多媒体教育应用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课件制作过程包括课件设计、编写课件脚本、转化文字脚本为软件和修改完善软件。,2、课件制作工具:目前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有Authorware Profession(简称Authorware)、Hong Tool、Multimedia Toolbook、PowerPoint等。,(三)多媒体的应用根据使用媒体场景的特点,多媒体的使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使用,另一类是远距离教学,如远距离广播电视教学和远程计

4、算机网络教学等,其中课堂教学包括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课堂教学。,1、多媒体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一般包括准备、预演、课堂展示、反馈强化。,2、远距离教学:目前教学媒体在远距离教学中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把教师直接“请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来“讲课”,是教师课堂讲授的直播或实况录像,如广播电视讲座。,二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集声音、图像、动画、字幕一体的电视片、录像带或学习软件,如各种科教电视、电影片和教育类光盘等。,三、网络多媒体,(一)网络多媒体概述网络多媒体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于一体,在网络中能实现传输、交换图形、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功能。,网络多媒体的环境应

5、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一般网络相比,网络多媒体需要的特殊设备环境;二是与传统多媒体相比,运用于网络多媒体的计算机设备。,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在网络多媒体中得到新的演绎。除此之外,网络多媒体还具有以下特点:(1)数字化;(2)平等性;(3)个性化。,(二)网络多媒体的类型及其教学功能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的分布范围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与教育领域关系比较密切的是:Internet、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校园网和教室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hina Educatio

6、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所大学通过CERNET连通Internet,教育网用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用户。CERNET已经建成一批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并在网上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四类1:1参见虞和洵主编: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2页。,(1)提供网络资源。(2)提供通信服务。(3)导航服务。(4)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校园网:它把学校内部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学科实验室、教研组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的计算机全部用光纤或者电缆连接起来,配备网络服务器,实现全校信息管理、教育教学和图书阅览电子化1。1参见

7、刘同侃编著:多媒体教育应用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校园网的教育功能有五方面:(1)支持教师教学和科研。(2)有利于因材施教。(3)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增强学校内外通讯能力。(4)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5)有利于学校管理。,多媒体教室网:多媒体教室网,是指在教室中建立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多媒体教室网是由文件服务器、多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多媒体教室网的功能是便于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师生资源共享、教师检测学习过程。,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个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

8、信息化,它是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个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程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1、信息技术

9、与课程整合的规定性:“本质是在自身内的存在”、“本质是历史的存在”、“本质是一个反思的存在,一个映现他物的存在,也可以说,一个映现在他物中的存在。”1 1 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40-246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情境中一种具体的活动,其实质作为自身内的存在,就有着来自历史的、社会的、人的和现实的规定性。,(1)来自历史的规定性。课程整合起始于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1,他的追随者将其加以发扬光大,“倡导环绕着文化阶段(cultural epochs),以联系分立的科目,使学校教育的顺序与文明发展的顺序相符合。”2 1 黄甫全:

10、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0期,第5-11页。2 Beane,J.A.著、周珮仪等译:课程统整,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1页。,这样的起源,历史地规定了课程整合的基本意义和含义至少有:第一,针对课程分科的割裂问题。第二,立足于心理学的成果。第三,浸淫着文化哲学追求“人与文化”整合的时代精神。,(2)来自社会的规定性。课程整合诞生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期,打着社会转型和民主文化的深刻烙印。,(3)来自人的规定性。文化哲学的精神,引领着课程整合走向对人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此岸”的“终极关怀”。,从个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人与文化的分离到相互整合,从学

11、校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到整合同一,是课程整合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4)来自现实研究的规定性。几年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的探讨和阐释,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认识成果并对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来自现实研究的规定性。,已有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几种表现:一是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意义上进行阐释。二是突出解决分科导致的割裂和分离。三是突出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四是突出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五是突出建构新的教学方式。六是突出建构一种新的教育或课程理念。七是试图进行全面的和描述性的阐释。,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涵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开发)或

12、开发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实施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研制理论,具有信息化、学习化、民主化和文化化等丰富的内涵。,(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从“结构”看,有“横向结构整合”、“纵向结构整合”和“内在价值整合”1;1 黄甫全:课程整合基本理念的比较:文化哲学的观点。发表于第四届

13、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课程统整比较研究,香港:2002年1月25-28日。,而从“过程”看,则有“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统整即课程设计”1。1 Beane,J.A.著、周珮仪等译:课程统整,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4-21页。,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四方面的基本原理:“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

14、研制的整合”。,(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分别从这三个维度的要素优化切入,其基本策略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共时态结构;二是优化历时态结构;三是创新课程材料包。,1、优化共时态结构:从课程系统的共时态结构维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就包括基于课程研制者的整合,基于学习者的整合,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基于环境的整合,以及以学习为本的课程空间要素及其关系的整合。,2、优化历时态结构:课程系统的历时态结构的整合策略包括:形成信息化课程理念、研制信息化课程目标、选择信息化内容、建构信息化课程结构、实现学习经验转化、创新信息化课程实施活动样式、发展信息化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以及其结构的优化。,3、创新课程材料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正在逐步取代印刷品,而成为主流的课程物质载体。在这一转换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之一,就是在课程物质载体维度上创新和建构信息化课程材料包。,课程包是电化教育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涵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课程包概念的发展,以电子课本、课件、教学包、学习包和积件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