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88585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节斯丹达尔与《红与黑》.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斯丹达尔和红与黑 斯丹达尔生前曾为自己写过一篇墓碑碑文,其中有这样几句:“亨利贝尔,米兰人。他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亨利贝尔是斯丹达尔的原名)。斯丹达尔是法国作家,而米兰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那么他为什么自称是米兰人,他的生活经历又是怎样、他写过哪些作品,又有着怎样的恋爱传奇故事,斯丹达尔与拿破仑,一、生平与创作斯丹达尔是亨利贝尔一百七十多个假名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本是普鲁士一个小镇的名字,是著名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出生地,以此为笔名,可能出自对温克尔曼的敬仰之意。生于1783年,母亲的祖先是迁居法国的意大利人。由于母亲的缘故,贝尔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可惜七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母亲。外祖父甘

2、尼永大夫,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拥护者。贝尔从小就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熏陶。与外祖父相反,父亲则信奉天主教,政治上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冷漠,对待孩子非常冷淡,严厉。妻子死后,他把孩子交给一个天主教神父管理,然而贝尔却接受了外祖父的影响成为一个自由思想者,法国大革命的拥护者。所以和父亲之间,很早就燃起了一种真正敌对的感情,且这种感情从来就没有熄灭过,并在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得到强烈的反映。1796-1799年:在本城中心学校读书。教师大多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拥护者,也常用这种思想来教育学生。在学校里,贝尔非常用心地学习数学。他热爱数学无可争辩的精确性及其论证的真实性;这种对

3、于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爱好,后来成为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学毕业后,来到巴黎,因其表兄的介绍投身军界,随后参加了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1801年底,他辞去军职,闭居巴黎,钻研一向热衷的书籍。1806年底应表兄的邀请重返军界,先后参加了耶那战役和1812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并亲眼目睹了莫斯科大火,也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大军溃退时的恐怖。这一时期,他主要任军需官,因工作买力,成绩卓著而成为了拿破仑的亲信;而他也是拿破仑的一个热烈崇拜者,且终生不渝。1814年,拿破仑帝国的倾覆是其人生的一个最重要转折点。这以前,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因而在其军人生活中不断冒险,这是其踌躇满志、出人头

4、地的时期。波旁王朝复辟后,贝尔认为法国进入了一个有力而无用的时代,因而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他曾忧愤地说:“从波旁家族返回巴黎的那一天起,贝尔就清楚地知道: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法国除了忍受屈辱再也得不到别的什么了。”自此以后,他闭居意大利米兰,开始了创作生涯。自1814年始,他用各种不同的笔名发表了意大利绘画史、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等作品。期间,他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烧碳党人来往频繁,并参加了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引起了奥地利当局的注意,1821年被迫离开了米兰。,1821-1830年,除到外省或国外作短期旅行外,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过着拮据的文人生活,主要

5、著述是:爱情心理学论著论爱情、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长篇小说阿尔芒斯和红与黑。论爱情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多年实践的结晶,据说斯丹达尔在紧张的军旅生活、学习和写作间隙,常常去追求恋爱,但成功的情况却很少。拉辛与莎士比亚是重要美学论著。针对古典主义的拟古保守倾向,他反复强调文艺要适应时代发展,新文学的任务就是要艺术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他把所阐述的文艺观点和美学思想称之为浪漫主义,其实正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所以本书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篇美学宣言。斯丹达尔的小说多带副标题,如阿尔芒斯以“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作为副标,红与黑以“一八三零年纪事”为副标,都是其以上所阐述的文艺

6、观在创作中的最明显的表现。阿尔芒斯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827年,作品以一对贵族青年的不幸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塑造出了一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七月革命后,迫于生计不得不向新政府谋求职务,遂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属教皇直辖的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他在此度过寂寞的晚年。这是个重要的创作时期,写出了一系列思想深邃的作品:写于1833-1836年间于身后发表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勒万又名红与白,揭露被金融家左右的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矛盾。18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是其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辉煌天才最有力的见证。长达

7、600页的书,仅用了52天的时间写成。整篇小说与红与黑相近,也有着“红”与“黑”的选择问题,并通过主人公的不幸结局,揭露出了神圣同盟时代欧洲各封建王国封建君主制度的反动、腐朽和虚弱的本质。1839年,十年间陆续发表的以意大利历史轶事为题材的一些中、短篇小说结集为意大利遗事一书出版。其中的作品都是些传奇性很强的精彩之作,多属教会和修道院的秘史丑闻,或者贵族家庭以至宫廷内部的隐私秽传。作家描写贵族的残暴、血腥和荒淫,揭露教会的黑暗、冷酷与伪善,戳穿了修道制度的违反人性和实际上所造成的淫风大盛。尤其是他描写了激情,描写了鲜血和情欲交织在一起的性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法尼娜法尼尼和卡斯特罗的女修道院

8、院长两篇。,1841年底,斯丹达尔回巴黎度假。次年3月20日从外交部出来,不料一下子摔倒在地上,竟中风与世长辞了,从而结束了其充满传奇色彩富有激情的一生。从波旁王朝复辟到他去世,斯丹达尔共为后人留下了十四篇遗嘱,也就是说,他在这一时期曾起过十四次自杀的念头。有了这一点背景材料,那么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中所弥漫的悲观主义气息、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其个中原因也就可以理解了。斯丹达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独特的创作个性。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斯丹达尔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是同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一位法国作家。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任何人都不会这样来看待;他当时的文学生活悄然

9、无声、默默无闻,正如巴尔扎克吵吵嚷嚷风头十足一样。究其原因,是由其独特的创作个性造成的。斯丹达尔的创作在当时是太与众不同、太不合时宜了。,感伤主义、浪漫主义为欧洲文坛的主流。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作家们注重抒发主观感情,喜欢描绘大自然景色。斯丹达尔的心灵本质上仍是理性的,其基本精神属于18世纪,所师承的是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的大师们。巴尔扎克等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主要关注的是外部世界,是社会上各种关系。而斯丹达尔则主要着眼于人的精神或者心灵的领域。与浪漫主义柔靡贫弱之风不同,斯丹达尔崇拜“激情”和“力”,因而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力的强调,对于激情诗意的赞美。斯丹达尔是位著

10、名的文体家,他的风格干练朴素,精确有力。拿破仑的民法典是其写作的典范,他说,他在创作时都要先读两页以为师法。这种雄健之风是与18世纪的传统一脉相承的,它贯穿于斯氏著述的每一行之中。,二、红与黑1、小说写作的动因及题名意义:红与黑最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关于这部小说产生的起因主要有这样两点:从作者主观角度来看,关于青年,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出路,一直都是作者长期关心的问题,也是他自己的切身问题。而在复辟王朝时期,这个问题十分尖锐。直接的外部原因:斯丹达尔从司法公报上看到一宗凶杀案的报道:就在他的故乡某家庭教师谋杀了与之相恋的女主人而被判死刑。斯丹达尔便以以上两

11、点为基础,创作出了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的伟大篇章,使之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书名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导致不同的解释:一说红黑意味着前程的选择,前者象征着红色军官制服,后者象征着黑色教士道袍。因为主人公于连有过两种梦想,或者从戎,当上将军;或者入教,成为高僧。一说两种颜色代表两个时代与两种政治势力:拿破仑帝国与复辟的波傍王朝。也有的说红代表热情,黑代表阴谋,这是部交织着热情与阴谋的作品。还有的认为红象征着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死亡,以玛特尔的丧服为标志,等等。对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均不无启发。,2、小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于连的个人奋斗和恋

12、情。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苍白、漂亮、有头脑。由于好学深思,厌恶体力劳动,从小受到父兄虐待。他不甘居于人下,决心出人头地,便从西朗神甫学神学,并以能流利背诵拉丁文圣经而被当地市长德瑞那聘为家庭教师。这时他才19岁。因为出于对傲慢自负的市长的报复心理,他企图占有女主人;而德瑞那夫人出于对他的怜惜与关怀不由坠入情网无力自拔。他们的暧昧关系暴露后,于连出走,在神甫帮助下进入贝尚松神学院深造。神学院内派系斗争严峻复杂,后来于连的后台彼拉院长受排挤,辞职时把他带到巴黎推荐给宫廷权贵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因其才干大受侯爵赏识,并赢得爵府小姐玛特尔的爱情。木已成舟,侯爵不得不同意女儿的婚

13、事,并给他们一份产业,还为于连弄到了一个贵族的称号。就在于连踌躇满志、飘然陶醉时,一封由教会特务策划并胁迫德瑞那夫人执笔的揭发其“劣迹”的信落到木尔手中,以致侯爵断然毁了婚约。锦绣前程化为泡影,于连愤而赶回家乡,闯入教堂,向正做礼拜的市长夫人连击两枪。虽然夫人只受轻伤,但他仍被拘入狱,并处极刑。于连在狱中深自反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人生的虚幻,遂拒绝上诉以及两位情人的多方营救,从容赴死,年仅23岁。,3、关于红与黑这篇小说,需要掌握的重点有三个:于连形象。为什么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心理描写艺术。(1)于连形象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其个人奋斗与社

14、会的反抗和妥协结合着的,从而构成了他性格的复杂性或矛盾性。自卑与自尊。平民意识、尊严感和抗争精神。于连的性格中,也不乏卑劣的东西,例如虚伪和自私自利。然而于连并未变成统治阶级的成员,他的行动最终表明,其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反抗精神并未泯灭,而纯洁的天性也一直有力地支配他。于连的奋斗,他对等级制度与等级歧视的敌意和反击,都是从谋求个人出路这个前提出发的,不无正义感,却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他既不是把民族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的爱国者,也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派。他愤世嫉俗,只为自己不属于上等人;即使站在波旁王朝的对立面,也不过由于身处受压地位。所以,他充其量只是个人奋斗的英雄而已。于连的悲剧说明,贵族统治集

15、团绝不允许平民冲破等级制度来分享他们的利益;而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已不可能产生大革命或帝国时代那种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了。,(2)为什么把红与黑看做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力图表现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为了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时代气息,作家还特别给小说加了个副题“1830年纪事”,并明确指出他的目标就是描写“社会风气”。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小说不仅深刻地批判了有力、有才而无用的社会,而且准确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后期法兰西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反映出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围绕权力的明争暗斗。从这一意义上说,斯丹达尔使小说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为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创

16、了先河。红与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体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性。小说对于连的塑造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小说中就写到,象于连这样的人,在法国就有二十万。同时,斯丹达尔在塑造于连这一形象之时,既注意到了他身上所体现的共性,又注意到其本身的个性,并且把他放在他环绕他的典型环境中进行刻划。他的共性表现在他所隶属的那个阶级所有的阶级差异感和阶级责任感,以及他对大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的不满于批判;他的个性又表现在他超人的智力和超常的野心;而所有这一些又都是放在维立叶尔市和贝尚松神学院、巴黎贵族社交圈子三个典型场景中进行刻划的。,(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在红与黑中,斯丹达尔着重揭示的不仅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断片,而是人物心理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心灵史”。并且这“心灵史”与小说情节同步进行、相互交织。斯丹达尔这一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使其比19世纪的作家更加接近20世纪,正因为此,斯丹达尔被人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