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教育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93965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教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教育学.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模块蔡旭群,一、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的萌芽:论语 学记 古罗马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所写的大教学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他还提出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从做中学,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低、没有阶级性 2 古代社会的

2、教育: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出现学校。3 现代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公共性,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2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生产技术;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四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身心发

3、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五、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等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要求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六、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大学和高等学校 最早

4、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中学 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小学 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幼儿教育机构 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七、教师与学生,新课程的教师观: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

5、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师生关系是衡量学生学

6、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八、课程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

7、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九、教学 教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新课程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十、教育评价新课程倡导发展形评价基本内涵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

9、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十一、德育 德育过程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过程,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师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常用的德育方

10、法有: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十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十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意义:充实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学校的课外活动,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十四、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

11、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

12、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3、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程结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十五、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十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

14、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十七 教育法规学生权利(1)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第二,侵犯学生的入学权。第三,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第四,随意开除学生。此外,还有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16、、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侵犯学生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延误学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第一,侵犯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这类侵害主要是由体罚或变相体罚,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安全以及学校、教师的不作为侵权等造成的。第二,侵犯学生的肖像权、名誉权第三,侵犯学生的人格权第四,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侵害学生人身自由的表现形式有:非法拘禁和限制学生、非法搜查学生、非法限制学生表达自由的权利等。第五,侵犯学生的隐私权表现形式有:故意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学生信件,披露、宣扬学生自身及家庭成员的资料,提供学生成绩的方式不适当等。,(3)侵犯学生财产权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表现形式有: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4)侵犯学生著作权(5)不作为违法侵权其表现形式有:第一,对学生身体状况关照不力。第二,教师对生病或者受伤学生救护不力。第三,在履行职责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第四,学校活动组织失职。第五,饮食安全事故。第六,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