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98173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1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增背诵篇目讲解涉江采芙蓉.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i):赠。远道:犹言“远方”。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还顾:回头看。,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

2、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只有昭君的魂能够月夜归来。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4、,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

5、的深刻印象。,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1、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玉露:晶莹的露珠。凋伤:使草木衰败零落2、萧森:萧瑟阴森。3、兼天:连天。4、塞上: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阴:暗。5、他日: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6、一系:永系,长系。故园心:思念故园的心情。故园:指长安。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7、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8、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砧:捣衣石。,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

6、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作品背景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

7、、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右仲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

8、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作品主旨诗人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报复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写作手法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

9、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niw)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