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01883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3 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一、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本书4.5节),计算结构基本周期(顶点位移法),:考虑非结构墙体刚度影响的周期折减系数,:顶点假想位移,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反弯点法(适用于层数较少,梁线刚度比大于3的情况),D值法(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对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反弯点法,1.基本假定(1)梁柱线刚度比很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上下端转角为零;(2)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即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同;(3)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高度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在柱中。,2.计算步骤,反弯点法,1.基本假定(1)梁柱线刚度比很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2、柱上下端转角为零;(2)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即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同;(3)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高度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在柱中。,2.计算步骤,反弯点法,1.基本假定(1)梁柱线刚度比很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上下端转角为零;(2)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即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同;(3)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高度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在柱中。,2.计算步骤,反弯点法例题,反弯点法例题,反弯点法例题,反弯点法例题,反弯点法例题,改进的反弯点法D值法,反弯点法只适用于梁柱线刚度比大于 3的情形。如不满足这个条件,柱的侧移刚度和反弯点位置,都将随框架节点转角大小而改变。这时,再采用反弯点

3、法求框架内力,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改进的反弯点法近似地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对柱的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影响,改进的反弯点法是目前分析框架内力比较简单、而又比较精确的一种近似方法。因此,在工程中广泛采用。改进反弯点法求得柱的侧移刚度,工程上用D表示,故改进反弯点法又称“D值法”。,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考虑上下梁刚度的影响,对反弯点位置加以修正。计算步骤如下:、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D,a 修正系数,由梁柱线刚度比定。,柱线刚度,假定:,1.柱AB及与其相邻各杆的杆端转角相同;2.柱AB及与其相邻的上下柱的线刚度相同、柱高相同、层间位移相同。,取值,边柱,中柱,一般层,底层,、计算各柱分配剪力,、确

4、定反弯点高度yy0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根据框架总层数、该柱所在的层数以及梁柱线刚度比确定(查表)y1 上、下梁线刚度不同,对y0 的修正值(查表)弯点上移,y1 为正值 弯点下移,y1 为负值,y2 上层层高与本层层高不同时,反 弯点高度修正值。由 和 查表。,、计算柱端弯矩上端下端,y3 下层层高与本层层高不同时,反弯点高度修正值。,、梁端剪力,、计算柱轴力N,为各层柱上梁端剪力之和,、计算梁端弯矩,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分层法(适用于框架节点的梁、柱线刚度比较大,且结构与荷载都比较对称的情况)弯矩二次分配法,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质,在竖向荷载下可以考虑适当适当降

5、低梁端弯矩,进行调幅,以较少负弯矩的钢筋的拥挤现象。现浇框架:调幅系数取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调幅系数取0.70.8,分层法,1.受力特点: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有如下特点:(1)框架所产生的侧移一般很小,对结构控制内力影响不大,可以忽略;(2)当某层框架梁上作用荷载时,在该层梁及相邻的柱子中产生较大内力,其它各层梁柱的内力较小,其影响可以忽略。,2.基本假定根据上述受力特点,采用下面基本假定:(1)忽略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及由侧移引起的弯矩;(2)每层梁上的竖向荷载仅对本层梁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柱的内力产生影响,而对其 它层梁、柱的内力影响忽略不计;(3)忽略梁、柱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

6、。,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分层法,3.计算方法根据上述假定,可将每层框架连同与之相连的上下层柱作为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别进行计算。,按照叠加原理,多层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可看成是各层竖向荷载单独作用下内力的叠加。,各层梁上单独作用竖向荷载时,仅在图(b)所示结构的实线部分产生内力,虚线部分中所产生的内力可忽略不计。,分解为如图(c)所示的独立刚架单元,柱的远端简化为固定支承。用弯矩分配法进行计算,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在本单元内进行分配传递。,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分层法,4.计算修正 为了减小计算误差,分层法在计算时须作两项修正:(1)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

7、.9的折减系数;(2)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都取为1/3。,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分层法,5.计算步骤,(1)把多层框架分成各单层框架;(2)对除底层外的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单层框架的弯矩(按无侧移框架考虑,除底层柱外的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都取为1/3);(4)叠加各单层框架的弯矩,从而得到整个框架各杆端的弯矩(若节点不平衡弯矩较大,可将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弯矩分配);(5)根据杆件平衡条件可求得梁跨中弯矩和支座剪力,柱端剪力和轴力。,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1.该方法的特点弯矩二次分配法比分层

8、法作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在分层法中,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分层单元的杆端弯矩时,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将影响到节点所在单元中的所有杆件。而弯矩二次分配法则假定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影响至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因此可将弯矩分配法的循环次数简化到一次分配、一次传递、再一次分配。,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2.计算步骤(1)计算各杆件的线刚度、杆端弯矩分配系数和由竖向荷载引起的杆端弯矩相同。(2)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3)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与普通弯矩分配法相同。(4)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再次形成的不平衡弯矩作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

9、状态,则整个分配、传递过程即完成。(5)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及第二次分配弯矩叠加求出杆端最终弯矩。,四.内力组合,在进行构件截面设计时,需求得控制截面上的最不利内力组合作为配筋的依据。对于框架梁,一般选梁的两端截面和跨中截面作为控制截面;对于柱,则选柱的上、下端作为控制截面,内力不利组合就是控制配筋最大的内力组合。,四.内力组合,一般有两种组合:(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2)、竖向荷载效应组合(非抗震组合)包括全部恒载与活载的组合。,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具体对于框架来说,对框架梁、框架柱的控制截面进行内力组合。i)、框架梁

10、(取不利组合),梁端正弯矩,梁端负弯矩,跨中正弯矩,梁端剪力,ii)、框架柱内力不利组合,柱上下端为控制截面取不利组合,五、位移计算,1)多遇地震烈度下。求出多遇烈度下得各层间剪力 层间位移2)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计算 对于 大于0.5的框架,只要弹性位移满足要求,可不进行弹塑性位移计算。,2)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计算,弹塑性变形计算包括:包括薄弱层位置、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计算和验算是否满足弹塑性位移限制,2)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计算(1)结构薄弱层的确定 一般在底层和屈服承载力系数 最小的地方,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层的弹性剪力,第i层的楼层受剪承载力,第i层的屈服承

11、载力系数,(2)楼层屈服承载力的确定a、根据梁柱的实际配筋及材料的强度标准值,计算梁柱的实际极限抗弯承载力梁:柱:,楼层屈服承载力的确定示意,.计算梁柱极限抗弯能力.计算柱截面有效受弯承载力.计算柱的层间受剪承载力,b、计算柱端截面有效受弯承载力(与屈服机制有关)。根据破坏机制,当 时,为强梁弱柱型 柱先屈服,梁后屈服 当 时,为强柱弱梁型,梁首先屈服。柱端截面有效受弯承载力由节点的弯矩平衡得出。,当 且一柱端先达到屈服,此时,另一端的受弯承载力按刚度求得。上柱下端屈服,下柱上端屈服,c、计算第i层第j根柱的受剪承载力,d、第i层各柱总的屈服承载力,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计算 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