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07934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妇科月经过多疾病的诊治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有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5(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本病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伴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有关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汉以后至金元以前的医籍,多将经量的乍多乍少,周期的或先或后,统称为“月水不调二金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首先提出“经水过多”的病名,对本病病机以

2、阳盛实热立论,治法重在清热凉血,并辅以养血调经。谓“治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内加黄苓、白术各一两二元代丹溪心法妇人将本病的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并列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还有治妇人气弱不足摄血,月经来时多的验案。明代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认为“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依据经血的色、质、气、味以及带下的特点,以辨虚实寒热云:“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若稠黏深红,则为热盛有余。或经之前后兼赤白带,而时下臭秽,乃湿热腐化也。若形清腥秽,乃湿瘀寒虚所化也。”清代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本病是血虚而不归经所致。妇科玉尺月经提出“热血凝结”及“离经蓄血”

3、可致经量过多,其特征是经血有块而腹痛。并认为体质不同,经水过多的病机不同,肥人多虚寒,而瘦人多火旺。治法一是温经固涩,一为滋阴清热。以上各家对月经过多的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及治法方面,为本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病因病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1.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失节,或过劳久思,或大病久病,损伤脾气,致使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行量多。久之可使气血俱虚,又可导致心脾两虚,或脾损及肾,致脾肾两虚。2,血热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因而经量增多。3.血瘀素多抑郁,气滞而致

4、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行量多。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诊断】1.病史可有大病久病、精神刺激、饮食失宜、经期、产后感邪或房事不禁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2 .临床表现月经量明显增多,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周期、经期一般正常,也可伴见月经提前或延后,或行经时间延长。病程长者,可有血虚之象。或伴有痛经、不孕、瘢痕等病证。3 .检查(1)妇科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及宫内节育器致月经过多者,盆腔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

5、变,而子宫肌瘤等导致月经过多多有阳性体征。(2)辅助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B超盆腔检查对盆腔器质性病变有参考意义;宫腔镜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导致月经过多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崩漏鉴别: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与月经过多而周期正常,或经期正常显然不同,结合病史及有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辨证论治】本病辨证重在从经色、经质,结合脉证,辨其寒、热、虚、实。一般经量多,色淡,质清稀,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口渴便结,舌红脉数,属

6、血热;量多,色黯有块,伴小腹疼痛,舌紫,脉涩,属血瘀。本病治法应掌握经期与平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经期以辨证止血固冲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应根据辨证,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以治本。慎用温燥动血之品,以免增加出血量。1 .气虚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胱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面色恍白,舌淡,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方药:举元煎。人参黄芭白术升麻炙甘草原

7、方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方中人参、黄芭、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茂升阳举陷。全方共奏补气升阳,固脱摄血之效。举元煎实为补中益气汤之缩方,补气力专,又无当归辛温动血之弊。若正值经期,血量多者,酌加阿胶、艾炭、炮姜、乌贼骨以固涩止血。如经行有块或伴下腹痛者,酌加益母草、三七、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血止痛。若兼见腰做冷痛,大便澹薄者,为脾肾双亏,酌加补骨脂、炒续断、炒杜仲、炒艾叶以温补脾肾,固冲止血。2 .血热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冲任、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

8、灼,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血热瘀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盛于里之象。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范。生地黄熟地黄黄苓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原方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等阴虚内热动血证。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苓、黄柏清热泻火,直折热邪;山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加地榆、茜草、马齿览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若兼见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或心悸少寐者,乃失血伤气,气虚血热之象,酌加黄茂、党参、白术以健脾益

9、气。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兼见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者,选加金银花、败酱草、虎杖、红藤以清热解毒。3 .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证候分析:瘀阻冲任,新血不能归经,乘经行之际而妄行,故经量增多;瘀血凝结则色黯有块;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亦为瘀血阻滞之征。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蒲黄五灵脂原方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方中蒲黄活血止血,五灵脂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之效。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加强活血祛瘀止血之功。上述三个证型可单独出现,又常兼夹发生虚实错杂的证型,如气虚血瘀证。临证中须详察,并灵活施治。【转归与预后】本病常因失血过多引起气血俱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故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如病程过长,可发展为崩漏,反复难愈。【预防与调摄】1.调情志,避免精神刺激。2 .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温燥之品,饮食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3 .经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