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教案.ppt(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神 经 系 统,第一节 总 论,第一课时:教学计划,一、授课章节1、概述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1)反射中枢及其作用(2)脊髓的位置、外形二、学时安排1学时三、教学目标1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2熟悉反射中枢及其作用3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中枢神经系统分类。2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3脊髓的位置和外形。难点:中枢兴奋性传递的特征,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 髓)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2、周围神经系统中: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根据不同的分布对象 躯体神经: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周围神
2、经 内脏神经: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脑、脊神经内均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一般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三部分:副交感神经 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在中枢部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称皮层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大脑和小脑的白质位于皮层深面称髓质。3、神经束: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索、脚,常用术语,4.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核团。5
3、.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灰质,白质,灰质,白质,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
4、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神经递质,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肌)。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和J.H.加德姆(1932)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5-羟色胺(
5、5-HT)。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的。中国一些学者的工作表明,在针刺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Glu)、-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谷氨酸是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氨基丁酸首先是在螯虾螯肢开肌与抑制性神经纤维所形成的接头处发现的递质。后来证明-氨基丁酸也是中枢的抑制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也是抑制性递质。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
6、含于中枢神经元中.,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一)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是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其意义是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传递有一定方向性。(二)中枢延搁突触传递要经过“电-化学-电”三个环节,耽搁时间较长。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考,试大收集整理触所需时间为0.30.5ms.兴奋在反射中枢内通过的突触愈多,中枢延搁的时间就越长。(三)总和从单根神经纤维传入的单一冲动,一般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但是由一根神经纤维连续传入的冲动(时间总和)或多根神经纤维同时传入的冲动(空间总和),由它们所引起
7、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可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四)后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入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产生后放主要是因为环状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二氧化碳过多、酸性代谢产物蓄积等均可使突触传递发生障碍。同时,突触也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这可能与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后,递质或合成递质所需的原料减少以及能量耗竭有关。,第二课时,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了解脊髓的位置和外形、2、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3、掌握脊髓的功能。学习重点:脊髓的内部
8、结构。学习难点:脊髓的内部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教具和媒体: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版书设计见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二)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表面有沟,前正中裂,内有脊髓前动脉,后正中沟,前外侧沟,有脊神经前根穿出,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后正中沟,后外侧沟,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脊
9、髓圆锥,终丝:,连于脊髓下端的细丝,终丝,(三)脊髓的节段性,1.节段的区分,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颈段,8节(C18),胸段,12节(T112),腰段,5节(L15),骶段,5节(S15),尾段,1节(Co1),2.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同序数椎骨。,颈14节(C14),平对同序数椎骨,颈58节(C58),胸14节(T1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胸91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腰15节(L15)
10、,对第11、12胸椎,骶15节(S15),尾节(Co1),对第1腰椎,马尾:,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马尾,二、脊髓的内部结构,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一)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前角外侧群,前角内侧群,1、前角:,由前角运动神经元成,组成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成分。有两种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支配骨骼肌运动的主要神经元
11、,2)神经元:,:在维持肌张力中起重要作用,2、中间带,1)胸核:,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2)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3)中间外侧核:,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4)骶副交感核:,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3、后角,1)后角边缘核,2)胶状质,与痛觉有关,3)后角固有核:,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丘脑脊髓丘脑束。,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二)白质,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各索主要由密集
12、的纵横神经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主要有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固有束。,前索,后索,外侧索,白质前连合,薄束,楔束,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或辨别性触觉。其中薄束传导来自下半身的冲动,楔束传导来自上半身(头面部除外)的冲动。,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二、白质,(一)上行纤维束,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2、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
13、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束:a、皮质脊髓前束 b、皮质脊髓侧束,起于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属锥体系结构。,(二)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3、前庭脊髓束4、顶盖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五、脊髓的功能,(一)传导,通过上、下行纤维束传导神经冲动。,(二)反射,通过脊髓内部的神经元联系,完成反射,如腱反射等,第三课时: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分支,了解其分布的概况.2.掌握骶丛的组成及位置.掌握坐骨神经起始,行径,分布,了解其 常见变异.掌握胫神
14、经,腓总神经行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熟悉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3.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 经,腋神经的起始,行径,分布和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4.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概况及皮支分布的节段性.5.掌握腰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股神经,闭孔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教学重点,1.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分支.2.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3.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的起始,行径,分 布和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4.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概况及皮支分布的节段性.5.股神经,闭孔神
15、经的主要分支分布.6.坐骨神经起始,行径,分布.胫神经,腓总神经行径,皮支分布区 及所支配的肌群.,教学难点:,1.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分支.2.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 经的起始,行径,分布和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3.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股神经,闭孔神经的主要分支.坐骨神 经起始,行径,分布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解剖学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第三节 脊神经,概述,(一)组成,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前根,后根,脊神经节,后根,
16、共31对,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二)脊神经穿出椎间孔的部位,C1枕骨与寰椎间,C27同序椎骨上方,C8以下同序椎骨下方,S5Co1 骶管裂孔,(三)脊神经干的分支,分支,脊膜支,椎管,脊髓被膜、韧带,交通支,白交通支,灰交通支,内脏、腺体、立毛肌,后支,躯干后部深层肌、皮肤,前支,胸神经:,节段性分布,颈丛:,C1C4,腰丛:,T12一部分,L13,L4一部分,骶丛:,腰骶干:,L4一部分,L5,S15,Co1,臂丛:,C5 C8、T1 大部分,脊神经分支,脊膜支,灰交通支,白交通支,后支,前支,一、颈丛,(一)组成和位置,组成:,C14的前支,位置:
17、,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二)分布:枕小、耳大、颈横、锁骨上。主要分布:,(三)膈神经:膈神经是颈丛的主要分支。,运动纤维:,膈肌,感觉纤维,胸膜、心包、膈下面腹膜,右侧:肝、胆囊、肝外胆道,损伤表现:,同侧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甚至有窒息感,受刺激可发生膈逆。,耳背、枕部、颈部、胸上部和肩部皮肤,二、臂丛,(一)组成和位置,组成:,C5根C6根,上干,前股,C7根,中干,外侧束,后股,C8根T1根,下干,后束,前股,内侧束,位置:,斜角肌间隙,锁骨后方,腋窝,上干,中干,下干,后股,前股,人体主要骨骼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腹横肌,前外侧群,腹
18、直肌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腹横肌,前外侧群,五 骨骼肌的物理性质:伸展性;弹性;粘滞性六 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肌力:肌肉力量,是肌肉内部的全部肌纤维收缩时力量的总和,是产生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要测定它,首先必须了解它:,背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腰筋膜,(二)分支,1、腋神经,腋神经,臂丛后束,腋神经,四边孔,三角肌,肌支:,三角肌、小圆肌,皮支:,肩和臂外侧皮肤,损伤:,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2、肌皮神经,外侧束,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支配臂肌前群,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前臂外侧皮肤),3、正中神经,(1)组成和位置,内侧束,内侧根,外侧束,外侧根,正中神经
19、,伴肱动脉,穿旋前圆肌,经浅、深屈肌之间,行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经过腕管,手掌,(2)分支分布,1)肌支:,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 屈肌尺侧半除外),鱼际肌(拇收肌除外),1、2蚓状肌,2)皮支:,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手指的掌面及其中、远节手指的背面,正中神经皮支,正 中 神 经,正中神经,(3)损伤表现,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出现“猿手”,拇、示、中指远节皮肤感觉障碍明显,4、尺神经,(1)组成与走行,臂丛内侧束,尺神经,尺神经沟,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间,掌腱膜深方,手掌,(2)分支分布,1)手背支:,手背尺侧半背面皮肤,小指、环指、及
20、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2)前臂的肌支:,尺侧腕屈肌 指深屈肌尺侧半,3)手掌:,浅支:,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皮肤,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34蚓状肌,(3)损伤表现,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小指和环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内收,“爪形手”各指不能相互靠拢,感觉障碍:,手内侧缘明显,5、桡神经,桡神经,(1)组成与走行,后束,桡神经,桡神经沟,肱肌和肱桡肌之间,浅、深支,(2)分支分布,臂部:,皮支:臂和前臂背侧皮肤,肌支: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深支:,前臂伸肌,浅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3)损伤表现,运动障碍:,前臂伸肌瘫痪,“垂腕”,感觉
21、障碍:,1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最为明显,桡 神 经,三、胸神经,1、分支,肋间神经,(T111对),肋下神经,(T12前支),前皮支,外侧皮支,肌支:,胸腹壁皮肤,胸腹膜的壁层,肋间肌,腹肌的前外侧群,肋下神经,2、节段性分布,T2 胸骨角平面,T4 乳头平面,T6 剑突平面,T8 肋弓平面,T12 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四、腰丛,1、组成位置:T12一部分,L13,L4一部分位于,腰大肌深方,2、分支分布,股神经 髂腹下 髂腹股沟神经,(1)走行,腰丛,股神经,髂肌与腰大肌间,腹股沟韧带深方,股三角,分支至下肢,(2)分支:,肌支:,股四头肌、缝匠肌、耻骨肌,隐神经:,小腿内侧面、足内
22、侧缘,前皮支:,大腿和膝关节前面,(3)损伤:,屈髋力弱,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腱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表现在皮支分布区,股神经,五、骶丛,1、组成和位置,组成:,腰骶干:L4一部分,L5,S15,Co,位置:,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2、分支分布,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 投影 股后,走行,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孔,臀大肌深方,坐骨结节与大转子间,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方,胫神经、腓总神经,(2)分支分布,股后部的肌支:,大腿后群肌,胫神经,腘窝及小腿部的肌支:,小腿后群肌,足底内外侧神经:,足底肌和皮肤,胫神经,损伤:,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以足尖站立,“钩状足”,
23、感觉障碍以足底区明显,腓总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肌支:,腓骨长、短肌,皮支:,小腿外侧、足背、2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肌支:,小腿前群肌,皮支:,第1、2趾背面相对缘的皮肤,损伤:,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内翻,趾不能伸,“马蹄”内翻足,感觉障碍在小腿外侧和足背明显,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脑各部的区分 2、掌握脑干的组成,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3、掌握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4、掌握脑干内部结构的概要情况,掌握重要的脑神经核与其它核团,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联系情况,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在脑干各部位的位置概况。教学重点:1、脑各部的区分 2、脑干的组成,脑干
24、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3、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教学难点:1、脑干内部结构的概要情况,重要的脑神经核与其它核团,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在脑干各部位的位置概况。课时安排:1课时,三、脑,脑的区分,端脑,间脑,中脑,延髓,小脑,脑干,脑桥,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颅后窝、小脑腹侧,一、脑干:,(一)位置:,(二)脑干外形:,1、腹侧面:,1)结构,锥体,延髓脑桥沟,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视束,大脑脚,脚间窝,2)脑神经出脑部位,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2、背侧面:,4)上、下丘
25、,5)滑车神经根,3)菱形窝:,2)小脑脚(上、中、下),1)薄束、楔束结节,上丘,下丘,滑车神经,小脑上脚,薄束结节,楔束结节,下丘臂,小脑中脚,小脑下脚,正中沟,内侧隆起,界沟,前庭区,听结节,髓纹,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最后区,蓝斑,3、第四脑室,2)三个孔,1)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第四脑室外侧孔,第四脑室正中孔,小脑上脚,上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2)脑干的纵向区分,脑干的结构可以纵向的组合成四个平行的部分:,顶部:,室腔的后方,中脑部称为顶盖,顶盖上区,上丘,下丘,脑桥的顶部为上、下髓帆,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26、索及薄、楔束核,室腔部:,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延髓下部的中央管,被盖:,室腔前方的广大区域,基底部:,中脑的大脑脚底、脑桥部的基底和延髓的锥体,(二)脑干内部结构 神经核,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1、灰质,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1)脑神经核,脑神经感觉核脑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段味觉,尾段为内脏感觉),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27、,内脏运动柱 内脏运动,1、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损伤表现为瞳孔散大,2、上泌涎核,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3、下泌涎核,下泌涎核,位于延髓上部,管理腮腺分泌,4、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迷走神经三角的深方,支配胸腹腔大部分器官,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孤束核,孤束核,位于延髓上部,头段接受味觉传入,其余部分接受内脏感觉传入,躯体感觉核 感觉核1,1、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位于中脑,功能不明,2、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接受头面部皮肤粘膜、牙齿的触觉传入,3、三叉神经脊束核
28、,三叉神经脊束核,自脑桥中部接续三叉神经脑桥核向下延续至脊髓上颈段,接受头面部皮肤粘膜和牙齿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入,4、前庭神经核 感觉核2,前庭神经核,位于前庭区的深方,接受内耳平衡觉传入,损伤表现患侧平衡觉障碍,5、蜗神经核,蜗神经核,位于菱形窝外侧角,小脑下脚附近,接受耳蜗传入的听觉冲动,损伤表现为患侧听觉障碍,(3)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团,1)薄束核与楔束核:,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方,,接受来自薄束与楔束的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损伤:本体感觉障碍,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2.白质,(1)上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与内侧丘系交叉
29、:,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与精细感觉。,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2)脊髓丘脑束与脊髓丘系:,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丘系的主要成份,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脊髓丘脑束,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组成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觉。,三叉丘系,内侧丘系,(2)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经锥体交叉处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管理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锥体交叉,锥体束,2)皮质核束
30、:,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脑干内运动神经核。,管理头面部的随意运动。,3)一些起自脑干的纤维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第五课时 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掌握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的核、小脑的髓质、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2、掌握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教学重点小脑的核、小脑的髓质、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教学难点小脑的纤维联系。教学方式:教具和媒体: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版书设计见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二、小脑,(一)位置:,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脑干的背面。,(二)外形:,蚓:,半球:,小脑脚:,
31、小脑蚓,小脑蚓,小脑半球,小结,近似平行的沟,上面平坦,下面隆起,上、中、下3对,小脑扁桃体,绒球,小脑中脚,小脑上脚,绒球脚,原裂,后外侧裂,(五)小脑损伤:,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走路不稳。,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等。,第六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间脑中背侧丘脑的形态和其纤维联系2、熟悉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的结构及其下丘脑的纤维联系.教学重点 1、背侧丘脑的形态和其纤维联系。2、下丘脑的结构及其下丘脑的纤维联系。教学难点下丘脑的核团及其下丘脑的纤维联系。教学方式:教具和媒体: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版书设计见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理论
32、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三 间脑,(一)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后面观,间脑位置,侧面观,底面观,(二)区分:,分5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三)第三脑室:,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顶:脉络组织,前界:终板,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脉络组织,脉络组织,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终板,中脑水管,背侧丘脑,第三脑室,(四)背侧丘脑,1.形态:,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卵原形的灰质团块,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33、后端膨大为丘脑枕,下丘脑沟,内囊,背侧丘脑,丘脑间粘合,丘脑前结节,丘脑枕,2.内部结构,内髓板:,内有板内核,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内髓板,前核,板内核,丘脑前核,内侧核,背内侧核,外侧核,背侧部,腹侧部,联络性核团,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特异性中继核团,外侧核背侧部,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3.功能,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感知粗略痛觉,参与调节躯体运动,(五)下丘脑,1.形态:,上界为下丘脑沟,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前界为终板、视交叉,向后至中脑被盖,下丘脑沟,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终板,视交叉,中脑被盖,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第七
34、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大脑的外形、皮质机能定位及其结构特点、基底核的名称及纹状体的组成,2、熟悉纹状体的功能,3、掌握大脑白质的分类及其概念,内囊的定义、分布及通过的传导束;教学重点 1、大脑外形、皮质机能定位、基底核、大脑白质、侧脑室及内囊。教学难点 内囊 教学方式;教具和媒体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版书设计:见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临床相结合。3.讲授重点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四、大脑,(一)大脑的外形和分叶,大脑横裂,大脑纵裂,分叶,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额 叶,颞 叶,顶叶,枕 叶,岛 叶,顶枕颞叶分界,顶 叶,颞 叶,枕 叶,额 叶,脑回,中央前沟,额
35、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 上 小 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颞上沟,颞下沟,颞 上 回,颞 中 回,颞 下 回,内侧面,中央旁小叶,胼胝体,距状沟,楔 叶,舌回,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边缘支,扣 带 回,钩,海马旁回,底面,嗅束,嗅球,嗅三角,海马旁回,钩,海马沟,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马、隔区。,(二)大脑的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1)结构:,原皮质:包括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嗅球,发生上较古老,神经元排列成3层,新皮质:,占据大脑皮质的绝大部分,神经元排列为6层
36、,皮质的不同部位6层结构不同,所有的神经元大致可分为2类,,传出神经元多为大型细胞传出神经元多为大型细胞,联络神经元多为小型细胞联络神经元多为小型细胞,(2)大脑皮质的分区,(3)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定位,1)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特点:倒置的人形,但头 部是正的,交叉管理,各部投影区的大小 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 要性和复杂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2)第一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包括3、1、2区,特点同运动区,受损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3)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半球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同侧
37、半视网膜),4)听区,位于颞横回(41、42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8)运动性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9)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10)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0区),受损产生失读症,11)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受损产生失写症,关于优势半球:,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又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2、基底核,1)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壳,苍白球,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纹
38、状体是锥体外路的重要结构,低等动物的运动中枢,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与丘脑,3、白质(髓质),1)连合系:,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胼胝体,穹隆,前连合,2)联络系,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弓状纤维,弓状纤维,钩束,钩束,上纵束,上纵束,下纵束,下纵束,扣带,扣带,3)投射系,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区分:,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膝,后肢,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顶枕颞
39、桥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听辐射,损伤表现:,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4、侧脑室,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分四部,中央部:位于顶叶,中央部,前角:深入颞叶,前角,后角:深入枕叶,后角,下角:深入颞叶,下角,侧脑室脉络丛,侧脑室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三)边缘系统,边缘叶及其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中脑被盖),2、特点:,1)发生上较古老,2)纤维联系复杂,3、功能:1)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3)与情绪、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1、组成:,第八课时:脑神经,一、
40、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脑神经的组成及作用。2、通过学习脑神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教育学生注意脑神经的卫生保健。教学重点:学习脑神经的知识。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关键:脑神经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卫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幻灯片。二、教学过程:(一)导言:看挂图,回忆一下,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从耳廓传到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传给大脑。)人眼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光从瞳孔传到晶状体,视网膜,再从视神经传给大脑。离开了脑和神经,我们还能看、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脑神经。,(一)脑神经名称,嗅N 视N 动眼N,滑车N 三叉N 展N,面N 前庭
41、蜗N 舌咽N,迷走N 副N 舌下N,(二)纤维成分,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皮肤、肌、肌腱、口鼻粘膜,位听器、视器,内脏感觉纤维:,头、颈、胸、腹的脏器,味蕾、嗅器,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眼球外肌、舌肌,内脏运动纤维:,平滑肌、心肌、腺体(副交感纤维),面肌、咀嚼肌、咽喉肌,一 嗅神经 嗅神经,(一)起止、走行:,轴突,(二)损伤:,嗅细胞,嗅丝(嗅神经),筛孔,嗅球,筛板损伤可出现脑脊液鼻漏,嗅细胞,嗅丝,嗅球,二 视神经 optic nerve,(一)起止、走行:,轴突,视网膜节细胞,视神经盘,巩膜筛板,视神经,视神经管,视交叉(间脑),(二),损伤,1.颅内高压:,视神经盘水肿,2
42、.全盲,3.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三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一)起止、走行、分布 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动眼神经,脚间窝,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内脏运动纤维)睫状神经节,睫状肌,瞳孔括约肌,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二)损伤:,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不能向上、内、下转动;瞳孔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四 滑车神经 滑1,滑车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下丘下方,绕大脑脚前行,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上斜肌,滑车神经 滑2,五 三叉神经 trieminal nerve,
43、(一)起止走行,三叉神经脑桥核,躯体感觉纤维,(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躯体感觉纤维,(痛、温觉),三叉神经中脑核,躯体感觉纤维,(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纤维,三叉神经感觉根,三叉神经运动根,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二)分支分布,1.眼神经 ophthalmic nerve,眼神经,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泪腺神经:,泪腺、上睑,额神经:,额顶部皮肤,鼻睫神经:,鼻腔.筛窦.泪囊.眼球.眼眶.结膜.眼睑.鼻背,三叉神经节,眼神经,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上颌N,海
44、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眶下神经,上牙槽后支,下睑、鼻翼、上唇,上牙槽前中支,上颌、牙、齿龈,上颌神经,眶下神经,上牙槽后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展神经,3.下颌神经 mandibular nerve,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有以下分支:,1.咀嚼肌神经: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运动,2.颊神经:,颊部皮肤、粘膜的感觉,颊神经,3.耳颞神经:,颞部皮肤、腮腺的感觉,耳颞神经,4.下牙槽神经:,下颌牙,牙龈,颏部及下唇的皮肤、粘膜的感觉,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肌神经,颏神经,5.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前2/3粘膜一般感觉,六 展神经 展
45、神经,展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展神经,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经海绵窦、眶上裂,外直肌,展神经 展神经,海绵窦,眶上裂,损伤后出现内斜视,滑车神经,动眼神经,七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一)起止、走行、分布,面神经,躯体运动纤维,面神经核,内脏运动纤维,上泌涎核,内脏感觉纤维(味觉),孤束核,延髓脑桥沟外侧,(小脑中脚下缘),内耳门,经面神经管,鼓索,岩大神经,舌神经,舌前2/3味觉,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茎乳孔,面肌,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泪腺,内耳门,面神经,膝神经节,鼓索,面神经,岩大神经,(二)损伤,1.面神经管内损伤,(1)伤侧额纹消失,不能
46、闭眼,鼻唇沟变平坦。,(2)发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漏出。,(3)角膜反射消失。,(4)泪液分泌障碍,角膜干燥。,(5)唾液分泌障碍。,(6)舌前部味觉丧失。,(7)听觉过敏。,2.面神经管外损伤,只有上述(1)、(2)、(3)项症状。,八 前庭蜗神经 蜗神经,椭圆囊、球囊、壶腹嵴,(蜗)螺旋器(毛细胞),前庭神经节(内耳道底),蜗神经节(蜗轴),前庭神经,蜗神经,内耳门,延髓脑桥沟外侧,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前庭蜗神经,九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内脏运动纤维,下泌涎核,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躯体运动纤维,疑核,内脏感觉纤维(味觉),延髓橄
47、榄后沟上部(前部),颈静脉孔,神经节,舌咽神经,舌支,腮腺,咽、舌后1/3、咽鼓管粘膜,舌支,茎突咽肌,(一)组成,(二)分布 舌咽神经,耳后皮肤,十 迷走神经 vagus nerve,(一)起止、走行,迷走神经背核,内脏运动纤维,疑核,躯体运动纤维,孤束核,内脏感觉纤维,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躯体感觉纤维,橄榄后沟中部,颈静脉孔,颈部(颈动脉鞘内),胸腔,左:主动脉弓前方,右: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左肺根后方,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右肺根后方,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膈食管裂孔,胃前支、肝支,胃后支、腹腔支,(二)分支,喉上神经,内支:,外支:,声门裂以上喉粘膜,环甲肌,颈心支(2支),入
48、胸腔:,心丛,主动脉神经(减压神经):,主动脉弓壁(压力、化学变化),其它:耳支、咽支、脑膜支,喉上神经(内支),喉上神经,1 颈部的分支,2.胸部的分支,(1)喉返神经,左:勾绕主动脉弓,右:勾绕右锁骨下动脉,喉下神经,声门裂以下喉粘膜,环甲肌以外的喉肌,(2)支气管支、食管支,左喉返神经,右喉返神经,3.腹部的分支,左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前干,肝支:,胃前支:,肝、胆囊,胃前壁,右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后干,胃后支:,胃后壁,腹腔支:,肝、胰、脾、胃、肾、结肠左曲以上肠管,迷走神经前干,肝支,胃前支,迷走神经后干,胃后支,腹腔支,十一 副神经 行程,副神经颅根,副神经 脊髓根,疑核,躯体运动纤维
49、,橄榄后沟下部,副神经脊髓核,躯体运动纤维,枕骨大孔,副神经,颈静脉孔,内支,外支,迷走神经,副神经(颅外),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十二 舌下神经 hypoglosal nerve 行程,(一)起止、走行、分布,舌下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延髓前外侧沟出脑,舌下神经管出颅,同侧舌肌,舌下神经,(二)损伤:,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出现同侧舌肌萎缩、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尖偏向健侧。,第六节 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布至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1.支配的
50、结构,平滑肌、心肌、腺体,骨骼肌,2.所含纤维种类,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只有一种,3.所含神经元数目,2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1个神经元,4.分布形式,神经丛,分支,效应器,神经干形式,5.髓鞘,薄髓(节前纤维)、无髓(节后纤维),粗的有髓纤维,6.是否受意志控制,否,是,一 内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的组成和分布,(一)交感神经部,1 组成,低级中枢:,脊髓T1(C8)L3(L2)中间带外侧核,周围部,交感干,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每侧1924个,节间支,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神经丛,交通支,白交通支,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