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27287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科技运行的支撑体系周延云,86,2,本章主要内容,一、建立科技运行体制二、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三、加强科技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四、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机制五、制定顺应时代的科技战略和政策,86,3,第一节 建立恰当的科技运行体制,体制化的科学技术就其内部而言,有一种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其外部而言,有一种把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的外部连接机制。建立相对完善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的连接机制,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86,4,1、相对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科技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有:较高的科技投入水平、合理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活动规范、健全的知识产权立法、高

2、效的科研组织管理。(1)对科技的投入水平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量科技投入最常用的指标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为2.3%3.8%,我国尚在0.7%左右。(2)合理的科学活动结构是指建立恰当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三者关系的比例为1:2:5的范围内。在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后者的比例应该更大一些才合理。,86,5,科技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R&D总量的5%,而发达国家为20%30%。我国企业R&D占整个销售额比例的平均水平仅为0.5%,而像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10%左右。对此,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技政策研究室主任段异兵认

3、为:我国科技投入结构亟须调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科技的投入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R&D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0.65%提高到2002年的1.24%,在过去的10年中增加了2倍。,86,6,科技投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技政策研究室主任段异兵表示,我国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当然是可喜的,但随之而来的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步显现,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较低。统计表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R&D总量的5%,如果加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转化成基础研究投入的话,

4、也只占R&D总量的7%。而发达国家占到20%30%,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占到15%左右。资料来源:,86,7,科技投入定义,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科技活动的全部内容应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三大部分。其中研究和发展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包括设计与试制、小批试制、工业性试验等;科技服务活动包括计量、标准、统计等。,86,8,相对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科学活动规范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是科学家的价值和行为的规范的综合。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研究

5、,科学活动的社会规范主要有:普遍性、竞争性、公有性、诚实性和合理的怀疑性。(3)知识产权立法是现代科技体制的法律保障。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它标志着社会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乃至一般知识产品的价值确认,对科技劳动乃至一般知识分子权益的维护。(4)科研组织管理对科技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研组织中最忌讳的是人浮于事、内耗和评价失范,因此对它的管理必须体制化:如职称制度、基金制度、奖惩制度等。,86,9,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全国

6、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多万人,5000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近8000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00多个重点实验室,3500多个高技术企业,以及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优势和潜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宏观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改革中创造的新的运行机制有待规范化和法律化。,86,10,2、恰当的外部连接机制,科学技术要真正成为

7、第一生产力,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这主要指将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的连接机制,国家应该制定有力的科技政策,使科技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86,11,3、树立科技意识,解放科技生产力(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过程,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意识,树立科技意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科技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是社会的一种观念。它至少包括三个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1)科学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掌握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的表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检验认识和真理,按客观规律办

8、事的科学态度。,86,12,树立科技意识,(2)情感成分是公众对科技的印象和好恶。(3)科技意识还包含投身实际行动之中的行动成分。全社会的公民都不仅要自觉地关心科技,而且要自觉地运用科技。此外,科技行动意识还要求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和管理。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不可能再被关在象牙塔内了,时代呼唤科学技术和民主精神的统一。,86,13,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资料来源:人大科哲学309),1990年在我国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科技意识调查,其结果是:在情感方面,中国公众对科技很为推崇,82、5%的被调查者时常或偶尔注意有关科技动态的报道,差不多同样比例的人认为科技之于人类利大于弊;在12中职业中

9、,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形象最好,医生次之,工程师在声望序列中排在第六位,而在信赖序列中排在第4位。与这种信任和肯定的情感形成对照,公众对科技的认知水准不平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只有一半人知道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16%的人知道宇宙大爆炸学说,22%的人知道恐龙在人类出现以前就灭绝了;只有64%的人知道宇宙比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都大,而6%的人认为地球最大;只有31%的人知道牛顿,21%的人知道哥白尼,同样比例的人知道爱因斯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认为自己树立的科技意识,实际上却可能是伪科技意识,甚至是反科技意识。,86,14,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

10、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86,15,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

11、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86,16,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86,17,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

12、。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86,18,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

13、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原因分析: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右上为中国科技馆。左下为天津科技馆。,86,19,重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

14、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国科技实力是中国的28倍?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86,20,第二节 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科技教育是使科技系统能够持久地运行下去的必要的环境条件。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违背教育的一般规律。例如,它必须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两个

15、阶段。义务教育一般看作基础教育,大专、大学以上可视为专门教育。基础科技教育和专门科技教育在中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86,21,第二节 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1、提高基础科技教育的质量 内容陈旧、方法落后、观念保守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基础教育不可能提供人一生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被教育者在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起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科技基础教育很不成功。不少中学生对功课产生畏惧心理,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材内容的陈旧,书本与实践的脱节,枯燥乏味。就科学技术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不把科技看作一种

16、指向未知领域的人类活动,要求学生去理解,领域其精神,而是作为一种现成的、权威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86,22,提高基础科技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基础科技教育中存在着三个片面的观念:关于科学自然观理解的封闭性而非开放性;关于科学实验的验证观而非探索观;关于逻辑的符合观而非工具观。科学自然观是“不做先验断言”的,也就是说是一种非独断论、非终极性的。它是对自然界这本大书的开放性、理解性的阅读。强行用标准的自然观统一天下,就堵死了科学自然观的开放性。,86,23,提高基础科技教育的质量,表现如下:第一,在教科书章节的组织上,刻意追求与某种哲学本身的一直性,让科学教材有利于学生接受哲学结论。

17、例如,生物学教材中,“细胞”被作为开头,或逻辑起点,长期以来不改变,而无非是因为哲学曾经认定“细胞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单位”。第二,体现在教学上中,就是把掌握科学自然观的过程变成接受的过程,而不是理解的过程。于是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丧失了科学所能带给人的最重要的乐趣之一玄想、沉思自然的乐趣,其结果必然是知识的僵化、学生厌倦学习。,86,24,当前我国基础科技教育中存在着三个片面的观念:,实验的目的、程序,乃至“好”的实验结果都被事先给定了,学生似乎在验证已知结果,在机械的按照给定指令完成一系列毫无新意的操作。积极探索过程被抽掉了。对逻辑的强调是很不够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约从初中二年级起,思维

18、就完成了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移,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整个中学阶段不断发展,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直到大学,“普通逻辑”对非逻辑专业的学生也只是一门选修课,采用的教材几乎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教材无差异,而数理逻辑和相应的语言分析技术等,大多数学生闻所未闻。,86,25,我国基础科技教育中存在着三个片面的观念:,更为严重的是,在我们少的可怜的有关逻辑学的教学中,持有的还是陈旧的符合逻辑观,而不是把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应该还逻辑以本来面目,承认它只是一种规范人的思维的工具,是一种保证有效推理的规范,在它之中是容不得矛盾的。,86,26,基础科技教育中存在着三个片面的观念:,在论述

19、文教学中,强调观点正确,否则,即使逻辑推理无懈可击也不能给分;错误推理倒不妨碍“观点正确”所得到的基本肯定的评价。用不正确的方式取得的所谓“正确”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无效的。,86,27,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2、调整专门科技教育结构 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要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用非所学;学非所用)。这正是专门科技教育结构失调所导致。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把原有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条块分割,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对专门教育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改革日渐走向深入、市场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的情况下,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变的不适应起来。微观层面上,主要从事专门教育的主体大学、大专、职业学校等等缺

20、乏必要的自主权,不能随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调整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增设新学科撤消旧学科都有很大的难度,长期下去必然是结构比例失调。,86,28,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比例培养失调;从事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三方面教学的力量配置也不尽合理。我国目前工程教育类的规模是很大的,高校在校生中工科学生的比例为1/3,而欧洲仅为1/10,日本为1/5,但实际上,我国工科教育多偏重于应用理论层次,真正从事工艺设计、开发、工艺流程管理方面的较少。如果考察最贴近实践层面的职业培训、岗位训练,其力度更为不足。这突出表现在第一线劳动者技术水平下降方面。工人技术水平低已成为

21、制约我国科技生产力转化的一个瓶颈。,86,29,在科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根据估算在设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相差1030倍。产品质量也大大落后,国家监督抽查有约25%的产品不合格,市场监督调查有约55%60%的产品不合格。如此工艺水平,即使有再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何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强化一线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化大力气加强一线工人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十分重要。,86,30,厌学,不可能发生在英国的小学课堂,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按英国

22、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貌用语一套套的。,86,31,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

23、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86,32,第三节 加强科技立法和执法力度,1、科技立法工作的成就与不足之处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立法全面启动。迄今

24、为止,除了在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传统法域的立法中确立大量的科技法律规范以外,还进行了科技领域内的专门立法。这些专门性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法规、军事法规等,已有一千余件,其主要立法和主要法律制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法;技术合同制度;科技成果权保护和科技奖励制度;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制度。,86,33,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性质的法律。这部立法确定了我国科技立法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筑了我国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制度。包括

25、:(1)推动科技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制度,如技术贸易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2)加速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度,如高科技发展计划制度、税收优惠制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制度等;(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制度,如科学基金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度等。,86,34,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持续发展的制度。如关于促进人口科学发展的制度、减灾防灾制度、以科技促进医药卫生水平和社会公共设施水平的制度、推动科技手段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度等。第三,促进科技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关于科技投入的保障制度、科技奖励

26、制度等。第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进步事业的制度。包括政府部门、研究开发机构、科技人员、金融部门、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和农村等各方面的职权和职责、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第五、加强科技工作管理的制度,如科技行政管理体系的制度、有关国防科技、科技信息、生物种质资源出入境、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制度。,86,35,技术合同制度,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经济合同法曾把“科技合作合同”作为经济合同列入法律(见第26条)。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1987年6月23日,技术合同法出台。它对于推动我国技术商品化和技术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

27、为重要的作用。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合同法将技术合同制度列为专章(第18章)。我国技术合同制度发挥了良好的历史性作用。我国技术年交易额由1981年几千万元上升到目前的八百多亿元。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中,技术合同制度是实施情况最好的制度之一。,86,36,科技成果权保护和科技奖励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颁布的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民法通则和新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依法进行了保护。到目前为此,我国科技成果权保护已基本有法可依。我国的宪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国务院及其部委的数十个奖

28、励条例,构建了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根据规定,目前我国的科技奖励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荣誉称号奖。根据宪法第67条和第80条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3条的规定,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并由国家主席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公民”。,86,37,科技成果权保护和科技奖励制度,二是政府科学奖。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地方政府设立的奖励。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4条以及国务院及其部委的有关法规和规章,政府科学奖可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优质产品奖、优质工程奖、星火奖等奖项。三是法定科技成果提成奖,即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

29、化法等法律及有关法规的规定,从实施科技成果新增获利或者转让科技成果净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奖励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86,38,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可能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但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最终还得依靠更新的技术的应用和整体科技的进步。从法律角度出发,建构对技术应用的全面评估制度,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建构有利于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以及社会公益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我国环境与资源法的重要使命。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及一系列污染防治法,有关森林、草原、矿产、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均已出台。这些立法,对于执

30、行二十一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保护环境、生态和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86,39,科技立法的不足,近20年来,我国的科技立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存在法律空白、有些立法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法规效力层次过低而影响其功效,由于许多法规和规章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不同部门陆续颁行的,因而存在相互矛盾与重复过多的问题等。因此,我国科技法律制度建设还应继续加强和完善。,86,40,措施,加强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配套立法,尽快填补法律空白。目前,(传统部门法普遍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例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许多贸易、管理和其他人际交往“无声化”、“无纸化

31、”、“程序化”、“远距离化”和“国际化”,使生产的零库存和物流的快捷成为现实)。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指引。尽快制定科技投入法,保障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尽快指制定科研院所法;加强技术市场方面的立法工作,对技术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加强高技术领域的立法,为高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平台和有效监控。加强对科技法实施的监督。,86,41,科技立法主要内容,关于科技立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立法保障科技发明(知识产权);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投入;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情报的正常交流与必要的保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编制局198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目录中,收入科学技术

32、法规25个,它们分别属于科技组织、人员管理、物资供应、档案工作和成果奖励等5个方面。,86,42,第三节 加强科技立法和执法力度,总的来说,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还是抓的很紧的,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为数不多的将“计算机软件”列入著作权保护对象的国家之一。应该说,目前这方面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执法不严。国际上有些国家的纠纷也集中在执行方面。2、加强执法力度在有关科技的法律的执行问题上,也存在着相对于立法工作的滞后现象。例如,对科技投入的规定不能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不能及时兑现等。不过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为中外人士所关注的知识产权的执法问题。,86,43,第四节 完善

33、科技奖励制度和机制,当代中国的奖励模式分为三种:由政府主持的模式,它原本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由市场导向的模式;由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政府主持的奖励模式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下,我国形成了一整套有政府主持的,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和奖励的制度。这套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式的地方。国家鉴定;国家奖励。,86,44,由市场导向的模式,80年代以后,在中科院内部提出“一院两制”的主张,鼓励科技人员下海经商、办公司,科研机构也被要求面向市场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成熟的市场奖励模式(科技人员并不一定擅长办公司,且滋生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90年代以后,转向建立专利

34、制度为核心的市场奖励机制,可以充分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利益。不利的后果是,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这套奖励机制下得不到体现(以经济效益为奖励尺度,而不是依据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自身价值标准。),86,45,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以科技共同体为主导的奖励机制: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奖励制度都不太能体现科技共同体的意愿,因此必须重视以科技共同体为主导的奖励机制。科技共同体主导的奖励,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是同行评议。虽然科技共同体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各种社会群体和制度的影响,但是同行评议仍应以“纯粹”的科学界内部同行的、不考虑外部因素的评议为其追求的理想目标。,86,46,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机制,社会对

35、科学发现的承认要以科学界内部的承认为依据。总之,就是“让科学家去管科学家的事!”院士让他们自己去选,学位让他们自己去授予,论文由他们自己去评判,发明由他们自己去审查。科学发现由同行承认而确认的标准,是近代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因为历史上的成功而具有权威性。原则上,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科学发现是否由同行而确认,是科学活动是否正常的基本标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初具形式的同行评议制度,但其实际运行还不大成熟规范,有关程序还在不断变化。如何使之规范、稳定化,是一项紧迫的课题。,86,47,以科技共同体为主的奖励模式,现有同行评议机制的运行中有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名人效应”或马太效应(Matth

36、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86,48,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现在,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

37、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与首位。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86,49,其二,过度投资建设名校。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

38、,叫他多多益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86,50,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把过去的成绩累

39、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86,51,“名人效应”,一项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和同行评议人的调查,结果表明:二者都认为申请人的科研业

40、绩对申请人的评议结果有影响。也就是说,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同行评议中存在着“名人效应”。申请者以往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数和评议结果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2256。这表明申请人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是影响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公正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86,52,“名人效应”,在科技界,科技研究课题的发放和科技成果的评审,大都实行“专家评议”。在小科技时代,由于科技信息总量较少,科技研究人员较少,作为评议人的科技权威一般都对本学科有较全面的知识功底,对本领域研究人员有较清楚的了解。因此,撇开私人情感影响不谈,小科技时代的“专家评议”一般都比较中肯和客观。但

41、在大科技时代,即使评议人主观上不抱偏见,由于同行变成了“准同行”,由于他们也不能充分把握学科中所有分支的情况,不能充分了解学科中所有科技人员的情况,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的评议必然会受“崇名心理”影响。那些有一定声誉的研究者较容易得到关注和肯定,而那些初涉科坛的新秀则容易被忽略甚至怀疑。很显然,“专家评议”尚且如此,那些政府机构和企业界等外行投资者当然更是“两眼一抹黑”,不得不“慕名而投”。于是,“马太效应”恶性膨胀,有声望的科技研究者与那些无名之辈之间因此出现“饱者撑死,饥者饿死”的两极化局面。,86,53,http:/=2465,马太效应与大科技研究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的社会研究-

42、科学社会学:马太效应与大科技研究作者简介:楼慧心(195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哲学、科技社会学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7,86,54,一是“名人效应”,名人效应按照国际上一些人的说法叫做“马太效应”。这种效应有着明显的弊端:由于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开始的优势积累少,因而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候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如何认识马太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项目申请中的“名人”;NSFC自1987年开始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目的就在于尽可能消除“名人效应”产生的副作用,为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加快优势积累创造条件。二是“非共识性授奖”。,86,55

43、,二是“非共识性授奖”,定义:所谓非共识即不是通同行专家全部同意资助,或不是同行专家全部不同意资助的现象。普遍性:据一项研究,在NSFC五个学部七个学科的646个申请项目中,无论获得资助的还是没有获得资助的都有“非共识”现象。根据统计,在获得资助的项目中,“非共识”项目约占1/3(32、1%)。原因分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系统由项目申报、初审、同行专家通信评议、综合同行评议意见、学科评审组评审、立项等若干环节构成。每个项目都要经过五名同行专家通信评审,这已经成为规范化的评审制度。这种模式形成了“非共识”的基础。,86,56,“非共识性授奖”原因分析,评价主体专家角度分析:研究范围、学术水平、

44、思维方式和学术观点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客体-申请项目而言,它是在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同行专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其进行科学价值的判断。则会产生多样性的结论。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分类处理原则;复评原则;反馈原则;保障原则。,86,57,分类处理原则;复评原则;反馈原则;保障原则,对不同类型的非共识项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再请专家进行重新评议;把专家的评议意见反馈给申请人,由其进行进一步的材料补充进行说明;对具有创新性而同行评议中的意见分歧又难以消除的“非共识”给予特殊的保障。,86,58,第五节 科技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任务而规定的基本行动准

45、则,是确定科技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科技事业的战略和策略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从而使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显得日益重要。国家的科技事业要得到发展,既要处理好科技领域内部的各种关系,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又要处理好科技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基本行动准则,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有效的政策管理。目前,我国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各省、市科委大都设有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此外,还成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科技政策研究会。,86,59,五、科技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涉及的内容很广,从

46、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的基本原则,到具体的地方性科技政策等。制定科技政策的基本原则有:科技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86,60,五、科技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1、制定顺应时代的科技战略和政策 在保障科技系统的正常运行方面,恰当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及其重要的外部条件。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科技系统不可能满足于自发地运行状态,必须自觉地进行规划。战略构想尤其不可忽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技术是在自由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有些学者甚至根据此否认有对科技进行规划的必要和可能。,86,61,1、制定顺应时代的科技战略和政策,

47、我国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56年编制“12年科学规划”时,就有人担心科学技术是创造性的劳动,制定规划无法保证其可行性。经过1956年的“12年科学规划”、1963年的“十年科学规划”和1978年的“八年科学规划”的实践,绝大多数人同意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科技发展作出远景规划、进行战略构想。以后又相继编制了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纲领(1992)、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2000)、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长期计划等。对我国来说,要注意避免进行科技战略构想的时候过浓的主观设计色彩,主要尊重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86

48、,62,2、科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科技战略构想的主导性原则 进行科技战略构想的最高的、主导性目标:例如,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单纯的物质的量的产出为最终目标;90年代以后,对经济战略与科技战略做了调整,两者都要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 国际合作与交流必要,但存在问题:主要物的方面比重过大,人才方面相对比重不足。先进生产线的引进没有相适应的技术人员。,86,63,科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重点与全面的协调方式问题 科技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家一级的科技发展规划,必须突出重点。12年科学规划中安排了对中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安排了开发治理黄河、长江等重大工程建设的

49、前期研究,安排了当时国际上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及建立标准、计量、情报等工作。,86,64,美国国际关系学教授理查得.P.萨特米尔高度评价中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蕴藏于中国人民中的科学技术创造力的解放,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科学技术的知识宝库。第二,1949年以来,中国在科技政策上的具体做法,为世界各国如何促进知识增长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经验教训,对科技政策感兴趣的决策者、科学家和学者,都可以从这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学到许多东西。当科学试图为了社会的变革而研究与创新时,各种具体科学政策也就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

50、的产物。,86,65,中国十二年科学规划,1955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始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即国家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以下简称12年科学规划)。1956年3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反应了学部建立以后对中国科学院组织所带来的影响,建立学部主要是帮助制定规划。在制定科学规划的过程中,先后有300多名科学家(实际是600-800名)参加。科学本质上需要计划。随着12年科学规划的贯彻,苏联的援助也开始了,同时中国的留学生赴苏联学习。,86,66,12年科学规划在四个方面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首先,它阐明了许多研究部门中科学研究的重点。虽然这一规划包括500多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