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30276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5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形成过程:从采集经济向发展而来。2地域特征: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代表,并在扩展中相互交融。3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为辅,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一、农业的起源,种植经济,水田稻作,饲养业,1耒耜时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的劳动工具。2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3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开始出现。4曲辕犁的发明: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基本定型。,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刀耕火种,牛耕,长江下游,铁农具,

2、传统步犁,5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筒车等。,翻车,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2)西汉著名的水利工程和白渠。(3)汉代以来政府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西域地区修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时代,芍陂,漕渠,坎儿井,3水利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包含着大量关于的内容。,水利建设,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

3、个体农耕(1)出现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营模式: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式的经营模式。,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简单协作,耕作技术,自耕农,男耕女织,(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特点: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

4、“”是劳动者的份田。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加速其瓦解。,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私田,税制改革,(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制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地主私有土地,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1)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2)普遍:汉代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3)发展: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4)特点:地主与佃农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5)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契约,明清,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和技术。(2)南方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生产工具,社会环境,2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南宋时期: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4)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稻麦兼种,南强于北,商业,中国古

6、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土地私有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及牛耕的出现、推广,私田开始大量产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1发达的古代农业(1)模式和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4)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

7、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仅满足于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形成了广大的农区,以游牧

8、为主的广大牧区的存在为补充。(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解析中国的农业税从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开始一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中国古代自汉代开始建立和完善编户制度。将全国百姓编入政府的户口册作为官府征收赋税的依据。答案A,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

9、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3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4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5战国时期,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吕氏春秋中有“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中有“时至而作,竭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民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应重视气候、施

10、肥、节气等因素,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B,1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2)历史方面:春秋战国的楚、吴、越等国进行了开发,秦汉在南方设郡县等进行治理。尤其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中唐以后、两宋三次大的开发。(3)政治方面:中原人口的南

11、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4)地理方面:南方的气候、光热、地形等自然条件较北方好。,3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有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认知能力。从宋史“富于中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等信息可知,其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16世

12、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C D,【试题设计】,解析中国古代重视农业。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出现新的农作物,并且其利润高于农业,这充分说明此时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出现变化。答案B,本题以新课标理念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变化。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发达的古代农业,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2008年高考广东卷)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

13、,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试题设计】,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虽有关,但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理解也不准确,结论也是错误的。答案D,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是教学重点,也是

14、高考热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注意分析、判断,找出正确答案。,材料一春耘夏耕,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晃错论贵粟疏,【研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史料文本A,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都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材料一反映了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地主私有土地发展的条件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信息解读,1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废除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上溯到

15、春秋时期的鲁国,农业税的征收在我国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鲁国实行税制改革,按亩纳税,这一措施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A实现了土地国有制B承认了土地私有C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D减轻了农民负担答案B,史料应用,2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答案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3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16、),(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上表中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解析本题分析的是对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影响。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南北方户数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但从A、B、C三项上看,宋王朝力量弱、面积小,宋朝持续的时间远逊唐朝而与西汉相当,而南方户数却远超北方,所以A、B、C三项从朝代因素分析对南北户数变化的影响是不正确的。西汉到宋朝,南方逐步得到开发,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赶上北方,到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南北经济格局的易位,导致了南北户数的变化。答案D,2(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

17、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俯募民耕作,解析A项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奴隶劳动方式;B项是土地兼并下田庄的生产模式;D项是屯田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在均田制下,政府把土地按户或人口分给农民使用,因此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答案C,3(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解析图中的“鱼鳞图册”是明代登记土地的文书,明代随着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日益普遍化,土地登记越来

18、越细致严密,故图册成为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据此知识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4(2008年高考上海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西周北魏唐朝明朝A BC D解析均田制开始于北魏,废止于唐中后期,故选。答案B,5(2008年高考广东卷)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 B西汉C晋 D宋解析由图可知,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即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种状况始于宋代,选项中所列四个朝代,只有D符合。答案D,6(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二、非选择题,单位:

19、钱,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只需认真计算即可,第(2)问应

20、从上一问的结果入手考虑农妇这样做的目的,第(3)问应从材料和第(2)问的内容来回答,尤其是从当时上交的实物和货币这一信息来考虑,第(4)问是一观点判断题,应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