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36399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与力量源泉,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为了解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情况,近期,某某省统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通过与非遗保护单位、文化旅游部门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非遗记录研究、保护传承、传播普及等方面的成效和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居民,了解居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感受与期盼。调查地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11个市(州),共收集整理非遗保护单位问卷13份,市级文化旅游部门问卷11份,居民问卷452份。调研显示,某某省非遗传承发展体

2、系完善、保护传承有序推进、传播普及成效初显,同时,在“发展力”“吸弓1力”“生产力”方面还有努力和挖掘的空间。一、非遗传承保护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某某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遗保护的系列要求,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6月,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项目818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传承发展体系完善顶层规划不断强化。编制出台某某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黄河流域(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方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系列政策,着眼全

3、局从顶层设计做好系统性谋划布局。法制体系更加健全。颁布实施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相继颁布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绵阳、南充制定年画、地方戏剧专项条例,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保障力量和管理方式。调研显示,11个市(州)中有9个出台了非遗项目相关的单项法规或制度,有7个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相关办法或条例。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某某省逐年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2022年,省级财政补助非遗保护经费2066.24万元,较上年增长54.76%。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11家有固定的非遗保护传承专项经费来源,其中9家主要来源于政府;11个市(州)中有9个对本级非遗代表性

4、传承人提供传习补助并列入财政预算。保护传承有序推进推进记录工程,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某某在全国较早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逐渐完善。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12家建有非遗项目档案,11家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11个市(州)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均组织过非遗资源普查或专项调查,均建立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夯实工作载体,全面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认定省级非遗工坊50个。调研显示,11个市(州)中均建有非遗项目传习点(所)和非遗工坊,9个市(州)建有非遗保护中心,6个市(州)建有综合性非

5、遗馆。搭建展示平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建设。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11家建有对外开放的非遗展示场所,其中7家建有体验设施;9家通过全国或区域性非遗主题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传播非遗文化,并通过新媒体开展非遗文化传播。传播普及成效初显创新研学传播方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川剧变脸、绵竹年画等50余个非遗项目进入校园;成立高校非遗保护联盟,与高校联合设立非遗研究机构(基地)6个。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有10家、发表或发布非遗研究成果的有9家、举办非遗相关学术会议的有7家;11个市(州)均开展非遗研学、社会实践活动,10个市(州)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9个

6、市(州)建设非遗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丰富非遗传播活动。在成都国际非遗节设立非遗成都论坛,举办了某某非遗购物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开展某某非遗年度人物及保护实践优秀案例评选。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7家依托文化馆(站)等开展非遗传播活动。居民参与兴趣较高。对非遗有所了解的439人中,了解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分别有238人、287人,分别占54.2%、65.4%;350人对非遗场所或非遗活动感兴趣,357人去过非遗场所或非遗活动,分别占77.4%、79.0%o二、“三力”待提振强化,“发展力”投入还需增强发展资金仍有缺口。目前,非遗传承保护对政府

7、资金依赖较大,非遗前沿技术应用、活动举办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仍有缺口。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均表示非遗传播普及缺乏资金支持,其中11家缺少用于科研和科技应用的经费,10家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工作专项经费资助不足,9家经费缺口50万元及以上。11个市(州)中有9个表示建设公共数字平台缺少资金支持。人才队伍仍有缺失。非遗工作专业性强,人才培育时间长、见效慢,付出多、收益小,传承人青黄不接,队伍建设现状与非遗发展需求还有差距。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8家科技研究专业人员匮乏,7家专业队伍力量薄弱,5家传承断代严重,4家缺少非遗相关专家。专业研究仍有缺乏。非遗传承保护“重

8、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对非遗挖掘整理多、深入内涵研究少。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8家缺少非遗学术交流活动,7家缺少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渠道,5家认为对非遗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吸引力”提升还需创新展示形式略显单一。非遗传播展示传统内容和形式居多,创意新颖度还有提升空间。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5家展示场所陈旧体验设施老化,传播普及方式单一。357名去过非遗场所或活动的居民中,185人认为展览内容形式单一不吸引人,160人认为互动体验项目少,分别占5L8%、44.8%o前沿技术应用较少。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对非遗传承保护提出新的要求,科技赋能非遗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

9、挥。调研显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仅1家应用3D建模及VR等新技术开展档案记录。357名去过非遗场所或活动的居民中,147人认为现代技术应用少,占41.2%o传播渠道还需拓展。非遗传播普及渠道和方式与居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调研显示,452名居民中,认为非遗场所较少、缺少专门的非遗公共数字平台、非遗展示展览活动较少的分别占45.4%.44.0%.40.9%o希望通过电视栏目等媒体、主流新闻媒体设立专栏专题、非遗公共数字平台途径了解非遗的分别占52.0%、38.3%.35.4%,而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通过以上方式开展非遗传播普及的分别仅为15.4%.15.4%.0%(见图)。“生产力”转化还

10、需加速融合发展不够深入。融合发展能为非遗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非遗生机和活力,提高非遗文化可见度和影响力。调研显示,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需深入推进,群众仍有期盼。452名居民中,希望非遗融入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的有346人,希望非遗进驻景区、街区、度假区的有251人,分别占76.5%.55.5%o转化利用不够充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有利于非遗更好适应现代化进程。调研显示,非遗依然存在生存空间萎缩现象,面临传承困难、难以存续等困境。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6家认为非遗保护传承主要问题是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非遗生存空间萎缩。产业发展还需开拓。非遗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拓度及关联

11、度较低,内部“生血”功能薄弱,难以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有产业基础的项目还需做大做强。13家非遗保护单位中,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效果好的仅有5家,4家非遗产业化开发不足。三、未来可从投入、传播、融合三方面入手,为发展要素添力,让非遗“动”起来形成多元投入。推动设立政府非遗保护经费专项资金,规范非遗保护资金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评估。鼓励和吸纳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投入非遗保护,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队伍培育。建立非遗保护传承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持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和技能艺能提升计划,完善非遗保护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注重

12、学术研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非遗专业和课程体系,培养非遗创新型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摸底调查。掌握非遗研究人才和机构情况,形成非遗专家库和研究机构名单。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推动研究成果阐释和转化运用。为传播展示赋能,让非遗“火”起来丰富展示形式。推动建设非遗综合性、专题性数据库,完善传播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遗馆、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建设力度,规范建设标准和运营机制。推进科技运用。结合实际情况,让非遗与现代科技、网络数字结合,以科技手段激活非遗传承发展新动能。拓展传播渠道。策划推出非遗宣传片、纪录片、影视作品和公益广告等,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

13、专题,建设和完善非遗公共数字平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语言和方式阐释非遗文化。评选一批推广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动激励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为产业发展谋策,让非遗“强”起来推进非遗融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地制宜探索研究非遗不同门类具体情况,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深入融合发展。增强非遗创造活力。遴选建设一批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尊重非遗文化内涵,提升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和生产工艺,以市场机制牵引非遗项目创新转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非遗产业经济。兴办和发展非遗实体经济、电商经济,培育非遗产品和服务特色品牌,打造非遗产业园区,推动规模化整合、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逐步破解非遗产业项目小、散、弱难题,推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