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4393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史第二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手工业时期的设计,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造型装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一、古埃及(公元前3500左右)衣饰方面:1.腰衣(类似超短裙的裙裤)2.丘里克(贵族女子薄透的长裙)3.一般劳动者只穿背带式裙子,女奴着近似裸体的三点式泳装。,技术发明方面:1.尼罗河边古老的汲水方法 2.莎草纸的发明(前3200年),用橡胶烟黑制成的墨水、芦管笔书写。3.精通医药知识,制作木乃伊,应用蒸馏水供解剖医疗之用。,科学度量衡:1.长度基本单位方面:腕尺(肘至中指尖的长,约20.62英寸,1腕=7掌,1掌=4指宽)。2.面积单位方面:雷曼(1腕X1腕,耕地面积以1000雷曼为一个单位计算)。3

2、.容量单位:合努 4.重量测量方面:发明了天平,以石头为砝码。,5.建筑方面:发明了铅垂;建筑选择砖石结构;金字塔是埃及建筑的杰作。埃及金字塔最著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的金字塔。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前2575年,143.5米)门卡乌拉金字塔(边长108.5米,高66.5米),世界最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60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是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二、古希腊(公元前1

3、2世纪前后,奴隶主民主制国家)1.建筑方面:雅典卫城的设计和建筑为最高成就,是多利亚柱式的典型。柱形:多利亚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2.商品经济发展(羊皮纸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全盘借用古希腊文字,并加上了5个字母;出现早期的广告形式-大众广场上用木版书写新闻)。3.衣着服饰(男女都穿陶立克式、爱奥尼亚式束腰长裙,衣纹下垂,男子另穿袒右长袍,类似中国的袈裟)。4.文化方面:设计意识已具明确的研究目标。,雅典卫城遗址,雅典卫城复原图,雅典卫城近景,三、古罗马(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建筑上)建筑方面:1、修建道路、桥梁、凯旋门、原形角斗场等;2、用火山灰拌石子(最古老的水泥);3、罗马的城市规划

4、比较合理,是欧洲城市建设的楷模。(有中心广场、长方形会堂、市场、拱顶商廊、浴室、厕所、水龙头、游乐场等)4、建筑技术专著建筑十书(维特鲁威),是西方设计实务的第一部系统的完整专著。,服饰方面:承袭古希腊的传统,男女均穿围裹式长衣长袍。文字方面:今天的大写字母和便于书写的罗马体。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罗马万神庙,古罗马大竞技场,四、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前100万年-前21世纪)1、石器设计(原

5、始社会最早最主要的设计内容)旧石器时代:石器 陶器(注重使用功能,也注意美化,运用拍印、刻画、堆贴、按孔、彩绘等)。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石器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2、建筑方面:天然岩洞 构巢而居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3、服饰方面:北京周口店发现13000年以前的骨针。新石器时代制成的植物纤维纺织品,丝织品。山顶洞人遗物中,贝壳,兽牙等原始装饰物。4、原始农具:最早的有石刀、石斧、石锄等 新石器晚期木刀、石犁,发展到“耕锄农业”阶段 大约3万年前,发明了弓箭,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前21世纪)1、奴隶社会设计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造与生产上。代表作有: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

6、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通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千克。器形凝重,纹饰华美。体现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此鼎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鼎耳后铸。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2、我国最早的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考工记-战国时期。(主要阐述了青铜铸造工艺知识,是产品设计的一次飞跃性的创造)3、建筑方面:以夯土墙和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形成并成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7、构形式。西周时期发明了“瓦”春秋时期发明砖,并开始用绘、刻等进行装饰 建筑有简明的组织规律:“间”为单位。,4、纺织与服装 等级制度产生,在服装上有明显的体现。(1)西周采用深衣制,即“上衣下裳”,出现奴隶主阶级专用的服饰纹样(冕服),上面绘有“十二章”图案。绘有十二章纹样的服装被作为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礼服,为历代帝国所沿用,甚至袁世凯复辟是也曾用过。“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2)民族服装开始发展-胡服骑射之风兴盛。,中国封建社会的设计(前221-1840年)1、建筑设计:秦汉时期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魏晋南北朝-佛寺、佛塔、石窟盛行 隋唐时期达到成熟

8、,砖瓦批量生产(工业化)五代,两宋时风格多样化,手法翻新 元代宫殿建筑开始 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封建社会各时期的代表:秦朝:长城、阿房宫、驰道、灵渠等。汉朝: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安徽黄山的花山石窟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砖塔等。隋朝:赵州桥 五代两宋:城市街道建筑(清明上河图所映)明清:北京京城建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颐和园、圆明园等)。,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天坛,2、家具设计(主

9、要一竹木为材料,流传下来甚少)商周时期:出现不少雕饰精美的家具(青铜)。春秋时期:铜制、漆木家具发展(造型古拙,装饰繁缛)。商周时期至三国时期:起居主要是跪坐,床(榻)与席为主要家具。东汉末期:胡床由西域传入中原(宋以后称交椅或太师椅);胡床在南北朝普及民间,发展成扶手椅、方凳、圆凳等。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为主)席地而坐,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是世界家具史上完美成熟而独树一帜的优秀范例,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是家具设计的辉煌时期。特点:加工制作非常精细,一线一面,曲直转折均一丝不苟,严谨准确,古雅、优美舒适、纯朴大方、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是颠峰杰作。清代家具:清代家具乾嘉以后走向繁琐雕琢,背离

10、实用原则。,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明代家具,3、造纸与印刷造纸:文字发明后相当长时间内是在石头、龟 甲、骨头、木片、竹简和金属上刻写,春秋后开始在织物(娟、帛)上书写。公元105年,汉代太监蔡伦发明“蔡侯纸”。印刷:宋代庆历年间杭州刻工毕 sheng 发明活字印刷。石刻拓印-木刻印刷(凸版、凹版)-腊印-活字印刷 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问世,标志印刷术的正式确立。,凸版-现存部分印章用此法平板-现打印就属此类凹版-拓印属此类孔版-丝网印刷属此类4、工具设计农具-石犁、青铜犁、铁犁-“二牛抬杠”的来历纺织工具 纺车(汉代普遍)织布方面:腰机-斜织机-提花机(最早)(秦汉)(秦汉),5、纺织与服装

11、 秦汉时期纺织、丝织业较快发展-前13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沿至隋唐。服制沿用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分外、中、内衣,汉代服出现等级差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定九品官制,以紫、菲、绿为制,委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汉服推广(第二次服改)。隋唐-服装发展兼容并蓄 颜色区别级别 花纹区别官阶,宋代 纺织长足发展(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汉服风格 官服-袍制为主-沿袭唐制 紫公服-佩鱼-金、银、铜区分等级 便服 遗老服明代 纺织(丝织、顾绣、绵麻和毛织)废弃元朝少数民族服饰,朱为正色,用“补子”表示品级。,明代补子制度大体分为: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

12、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明代武官服补子: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文官一品 仙鹤补,文官二品 锦鸡补,文官三品 孔雀补,文官补子样式:,文官四品 云雁补,文官五品 白鹇补,文官六品 鹭鸶补,文官七品 鸂鶒补,文官八品 黄鹏补,文官九品 鹌鹑补,武官补子样式:,武官一品 狮子补,武官二品

13、 狮子补,武官三品 虎豹补,武官四品 虎豹补,武官五品 熊补,武官六品 彪补,武官七品 彪补,武官八品 犀牛补,武官九品 海马补,清朝文官补子样式:,清朝武官补子样式:,6、陶瓷 殷商时期出现-汉代成熟(釉料青黄-原始青瓷)-六朝时期完全成熟,取代铜、漆器地位,成为日常用品-进入瓷器时代。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彩陶和黑陶)彩陶 半坡型 庙底沟型 马家窑型 半山型 马厂型等 黑陶,彩陶(马家窑文化),黑陶,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灰陶白陶釉陶印纹硬陶建筑用陶 早商的陶水管 晚商的分叉水管 西周的板瓦、筒瓦、瓦当 春秋的方形薄砖陶塑:龟、蛙、羊、鸟、虎、猪和人像等。,汉代的陶瓷工艺 釉陶

14、彩绘陶 原始青瓷 陶塑 画像砖 瓦当 画像砖:是用于古代祠堂及墓室里的陶砖,因其上印或刻有浅浮雕的图像,故称画像砖(画像石),贵妇出游画像砖,杂技画像砖,播种画像砖,骑鹿升仙画像砖,瓦当,主 土(黄色),主金西 白虎白色秋季,北 玄武黑色主水冬季,南 朱雀赤色主火夏季,主木东 青龙青色春季,隋唐时期的陶瓷工艺 青瓷-越窑(浙江地区)白瓷-邢窑(河北临城)彩瓷-河南的鲁山为主产地 唐三彩-用黄、绿、褐等色釉,在瓷器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样进行装饰,实不限三色釉。,宋代的陶瓷工艺 宋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中最杰出的品种,包括青瓷、白瓷、黑瓷、彩瓷、花釉等。宋代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

15、、钧窑)另具风格的名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古州窑。,定窑瓷器,汝窑瓷器,哥窑瓷器-婴儿枕,官窑瓷器,钧窑瓷器,元代陶瓷工艺 元代的陶瓷工艺基本上处于宋代和明代两个高峰时期的低谷阶段,但制瓷技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元代主要窑场:钧窑、磁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窑和龙泉窑为名。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是元代陶瓷的最大成就。元代还大量生产琉璃器-彩釉陶(主产山西),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绘瓷器,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度的高温下一次性烧成,白底蓝花。,釉里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烧制而成白底红花的釉下彩瓷,做法与青花一致。,明代陶瓷工艺

16、 1、明代青花在宣德年间为黄金时代,有“青花贵宣德”之说。2、斗彩(逗彩):青花与彩绘互用,达到装饰一致的效果。3、五彩:以红、绿、黄、褐、紫等彩釉为主的一种彩绘瓷器。4、明代陶器以宜兴紫砂陶器为名,尤其是紫砂壶为名。,斗彩 五彩,宜兴紫砂壶,清代陶瓷工艺1、青花 康青五色(因渲染次数多而产生层次感)雍正青花以仿古逼真而闻名中外2、古彩3、粉彩(在彩绘中加入铅粉,先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彩绘)4、珐琅彩(俗称“古月轩”、料彩)5、珍玩瓷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仿古仿洋无所不仿,无所不精,追求技巧性的玩器。如转心瓶、转颈瓶、瓷母大瓶、鼻烟壶等。,粉彩,珐琅彩,转心瓶,转颈瓶,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17、设计,中世纪时期(一般指欧洲封建社会时期,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动罗马帝国灭亡大约1000多年的时间,政治上黑暗,包括三大帝国-拜占庭帝国、德意志帝国、阿拉伯帝国)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会占据思想上的绝对地位,倾向于精神的表现,最典型的设计是-哥特式建筑。服装上一主教服饰为特色典范,沿用至今。,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欧洲许多国家的新文化革命运动,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故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设计的特点:造型上以简洁单纯、实用和谐为

18、基本特征。-出现万能家具、多功能家具等。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达.芬奇,达芬奇大事年记: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

19、岁)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蒙娜丽莎达.芬奇 油画 77X53厘米,现藏卢佛尔美术馆。,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画面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500年前,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设计了一座步行桥,并以自己的名画“蒙娜丽莎”为该桥命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计一直没能实现。500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一构想竟然变成了现实。2001年10月31日,根据达芬奇当年手绘的图纸所建的“蒙娜丽沙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南20英里处落成。,比例的学习Study of proportions from Vitruviuss De Architectura Pen and ink 34.3 x 24.5 cm(13 1/2 x 9 5/8 in.)Accademia,Veni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