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45487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史承灼 2015.8,史承灼其人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初中教育管理研究会会长、省教育学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省数学会会员、省中学数学教研会理事;合肥市中学数学教研会副理事长、市数学学会理事、市教育学会特色初中分会常务理事、合肥市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理科考试研究、中学数学参考(学生版)特约通讯员、数学报和中学生理科月刊(初中版)特约编委;包河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史承灼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学数学名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154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24人次;出版专著3部,

2、主编著作2部,合编著作5部;发表或获奖文章120余篇.博客:呢称浅思微笑,地址scz-,一、课例研究的内涵,二、课例研究的实施,三、课堂观察的技术,四、课例研究的案例,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1、课例研究 课例就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例,反映课堂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可以一人同课或不同课多班多轮、多人同课或不同课多班多轮等形式进行。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课例是学科教师经常面临和值得思考的一种教育案例,

3、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课例研究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是: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学智慧是群体实践智慧。因此,它只能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伙伴互助、事件反思、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才能得到整体提升。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2、课例研究的缘起与进展 课例研究起源于20世纪的日本。目前已经推广到20余个国家,传播到近40个国家。日本专家认为,课例研究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1)促进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2)形成了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

4、,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3)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识。,1999年开始在国内倡导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顾泠沅,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2000年运用于教育部万名学科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3年以后,推广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个实验区县(“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教育部基教司),3、课例研究的特点 课例研究与经验性的备课、上课、评课不同,它是一种以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有主题、有技术、有证据、有结果。讲究科学规范。(1)研究性。课例研究是有主题的课堂观察和研究活动,研究

5、主题需要结合学校文化建设需求和教学内容确定。主题的确定是琢磨和聚焦的过程。,(2)规范性。课例研究以及研究中的课堂观察,严谨运用数据测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科学的课堂观察工具;规范的数据报告格式;严密的组织管理过程;丰富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3)合作性。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研究和参与者共同学习的平台,是一项伙伴合作的研究活动。课例研究领导小组领导、督导研究全过程;执教者负责备课、上课和被研究;观察员从不同侧面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课例研究小组集体评课议课、分析研究;专家成员进行高端引领;研究小组合作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形成研究成果。,4、课例研究的意义 课例研究的

6、意义体现在实现学校文化与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两个方面。(1)展现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是落实学校文化的主阵地,课例研究是把学校文化落实为课堂行为的主要阵地。(2)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关注学生并掌握必备的和匹配的教学策略,是教师PCK(学科教学知识)增长的重要证据。课例研究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二、课例研究的实施 课例研究实施的三阶段、十步骤(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例研究小组 2、制定课例研究计划 确定学科 确定执教教师 确定课例研究的数量 确定课例研究的内容 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3、确定课例研究工具并分工(1)组织召开相关人员会议,课例研究宣传启动

7、(刘继宏);(2)课例研究计划制定,并联络协调(李超);(3)确定课例研究工具(课例研究量表),阅读并熟悉课例研究相关材料,对课例观察进行分工(李超、魏大付);教师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观察量表(冯斌);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赵静);教师理答情况观察量表(蔡艳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量表(王凤娟);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观察量表(李家明);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观察量表(刘久胜);“探新课堂”评价标准量表(魏大付)说明:共使用7种量表,1主(“探新课堂”评价标准量表)6辅;各组第一位教师负责汇报。,(4)执教者独立备课,课件制作、打印教案,以录播教室为准,准备带有学生姓名的座位图(周进);(5)

8、录播教室准备及录像、摄影、视频整理(王冬、陶桂花);(6)研讨场地、器材等准备(薛明浩);(7)发言与点评内容记录整理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量表观察情况进行汇报,提出诊断和建议,其他人进行点评(钱立新);(8)每节课后完整的课堂实录与整理(何玉成);(9)每一轮课例研究的宣传报道(郑蓓);(10)撰写每一轮课例研究诊断评估报告(何军成);(11)研究小组集体准备第二轮课(魏大付组织);(12)三轮课材料的收集与汇总:包括执教者三轮课的教案、课件、反思;三轮课课堂实录、专家和教研员点评实录;三轮课根据每个量表观察情况所做的诊断报告;每一轮课例研究诊断评估报告;每次活动的照片。同组听课老师每次活动的反

9、思日记(打包转发李超);(13)三轮课例研究结束,制作一个记录研究过程的视频,约8-10分钟(王冬负责)。,4、课例研究培训 关于课例研究 关于课堂观察,(二)实施阶段 5、第一轮课及其研讨会 执教教师原始行为阶段,独立备课,上课观察员各自带着工具进入课堂进行观察组织研讨 执教者说课 观察员汇报 评课议课 整理课堂实录、研讨会实录、课堂录像等 观察员撰写报告 撰写第一轮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交流第一轮课堂教学诊断报告,6、第二轮课及其研讨会 课例研究小组集体备课,执教者上课,观察员各自带着工具进入课堂进行观察组织研讨 执教者说课 观察员汇报 评课议课 整理课堂实录、研讨会实录、课堂录像等 观察员撰

10、写报告 撰写第二轮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交流第二轮课堂教学诊断报告,7、第三轮课及其研讨会 课例研究小组集体备课,执教者上课,观察员各自带着工具进入课堂进行观察组织研讨 执教者说课 观察员汇报 评课议课,(三)总结阶段 8、收集资料 整理课堂实录、研讨会实录、课堂录像等 所有过程性报告 三次课的教学设计 三次课的说课稿 课例研究的计划、大事记 观察员的感悟.,9、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观察员各自撰写报告(三轮课比较)小组研究并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10、课例研究汇报,三、课堂观察技术(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1、课堂观察 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是指经过专业培训的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借

11、助有关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有选择地收集资料、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2、课堂观察三要素(1)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和利用录音录像作定量分析,科学观察、记录教学全过程,并关注关键的教学事件(2)对照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就课堂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和研讨,得出结论(3)观察的目的是用课堂观察的结果来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绩效,提高教学质量,3、课堂观察指导的目标(1)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2)促进教师实践反思(3)同伴互助,专业引领(4)渗透学校文化,4、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课堂上的互动是迅速而复杂的人际沟通;(2)课堂是复杂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忙的没有多少时间考

12、虑他们正在做什么;(3)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偏好,使教师往往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和关注,而对另一些问题却容易忽略和不易察觉;(4)教师一般都没有受过监测观察和专门研究自己教学行为的训练;(5)教师几乎从来都没有被系统观察过,因此他们很少收到关于他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二)课堂观察的视角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关注学科核心知识、思维、方法的传授 关注学生的发展,1、基于提高认知水平的观察视角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认为高认知水平得以保持的七个要素(1)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2)为学生提高元认知的方法(3)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4)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5)任务建立

13、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6)在概念间建立联系(7)适当的探索时间,高认知水平下降的六个原因(1)情景问题常规化(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期望下降)(2)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意义理解、不注重概念获得等(3)时间过多或过少(4)课堂管理问题(5)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6)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的结果或过程迁就,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观察视角(1)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2)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防止估计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3)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表现欲(参与意识),好奇求知的欢乐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动力(4)恰当组织小组讨论,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14、能够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5)对学生的主动发言和积极参与,耐心倾听,接纳鼓励,鼓励不同意见,欢迎补充、综合、改进、质疑、标新立异(6)营造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宽松平等民主的人际环境,创设有利于体验成功、承受挫折的学习体验机会,设计赋有启发性的开放性问题,3、观察视角的4个维度和28个视角(1)教什么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恰当 核心知识: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 内在联系:手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详略得当:是否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教学资源:是否合理利用教材和一切教学资源 学法指导:是否注

15、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2)怎么教 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有效教学 呈现方式: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呈现给不同的学生的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 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 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便是训练 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相结合,(3)怎么学 指导预习:是否布置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聆听心声:能否细心聆听学生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灵活积极回应

16、 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做小结、作对比等方面,(4)学的如何 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各有所得:不同的学生手否各有所得 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时间空间:是否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实践、探究 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作业完成:分层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的情况 相异思维: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无独特的思考和创见,4、关注关键的教学事件 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一是指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环节,对他的处理直

17、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二是指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它所隐含的教育意义一旦被分析和挖掘出来,并加以理性诠释,不仅对执教者本身有促进或警示意义,而且对其他教师也有启发和借鉴价值。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生成进行分析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分析 发现亮点或问题 亮点提炼,问题改进,4、课堂观察的工具,教师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课题:_ 执教者:_ 观察者:_ 时间:_,(1)教师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教学建议:(1)本轮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回答问题都有明显改观。我觉得从教师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角度来看,原因如下:周老师用好了“追问”这招,比如在引例中,学生答“属实”,

18、老师马上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平均数是4000”,老师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一下子就切入课题。设计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有所想才有所答。巡视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参与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2)从三轮课例研究来看,用好“教师的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巡视时多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多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问时兼顾到各个位置学生,并能做出有效评价,学生往往能积极探索问题,主动参与实践,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发展。,教师提问记录量表1课题_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注:请在相应的栏目内打“”,(2)教师提问记录量表,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

19、表2:教师提问类型,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3:教师提问解决方式,教师提问类型分析,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教师提问解决方式,数据分析:(1)周老师在第一轮授课后,根据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作了很大的调整,因此在问题设置上也是作了很大的改动。周老师在第二轮课例研究中精心选题,通过在实际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在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又各有优劣。不过在第二轮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过多,整节课有37个问题,在问题提出后候答时间也偏短,整节课下来感觉很紧张。在第三轮课例研究中,周老师在第二轮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并对于原有的问题进行了调整。(2)要

20、想实施课堂提问,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上,即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里上对问题有所准备。在第三轮授课中,周老师引出课题后直接出示幻灯片由学生自己阅读问题,学生没有立即进入状态,发现周围很安静后才意识到老师布置了任务。老师用适当的语言描述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有必要的。在“你认为该公司的宣传是否属实?”这个问题上,和第三轮相比,周老师在第二轮中的问题设置上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建议:(1)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会不会”,“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

21、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尽量避免。再如,周老师在本节课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问题实质就是对于前面的总结,老师想达到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若改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那么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到底选择哪个统计量更为合适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各有什么优劣呢?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原因有三:一是对于前面的讲解有了明确的总结;二是我认为后面的问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三是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性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要想课堂提问有效,更要

22、注重生成性提问及对学生答案的评价。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老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设问的目的,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作答,然后依据学生答案及时更正、延伸和追问。如在本节课中,周老师提出“你觉得4000元能代表该公司员工月薪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是不能,并提出解决方案:将职员A和职员B的月薪拨出一部分,紧接着第二位同学说出的想法其实基本与第一位同学相似。事实上,我想多数学生已意识到

2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受到“10000”和“6000”的影响。如果老师此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完善。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平均数在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时的优劣,再顺势提出“能否用其它的量代表这组数据?”。学生可能会更清楚一些,再后面总结时也会轻松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观察量表课题_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3)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观察量表,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观察量表,数据分析:(1)根据周老师课堂教学中目光停留的位置,第三轮课抽样了179次,其中,周老师的目光停留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上的比例最高,达21.2%,目光停留在“注意力

24、不集中的学生”“与学习无关事物(天花板、窗外)”次数最少,均为0次。(2)周老师第三次课对学生的关注度比第一、第二次的关注度都有所提高,也更趋于合理。周老师关注学生时间的提高,有利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展开,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3)根据周老师关注学生的目光,三次课分别抽查了162次、111次和179次,其中周老师关注“全班学生”“教室前排学生”“教室中间学生”“教室后排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总次数分别为110次、90次和156次,三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的效率分别是67.9%、81.1%和87.2%,也就是三次课对学生的关注度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说明周老师在教

25、学活动中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越来越好,而且在均衡关注全班学生方面做得也越来越好。对学生主体关注度的提高,有利于课堂生成的出现,有利于冲突的出现,也有利于创新课堂的生成和发展。,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关注度的提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有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关注课堂教学,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第二轮课堂教学中,周老师采用了课堂学案,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

26、学案的学习上,而不是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探究课堂的生成,不利于“自觉创新、善于创新”,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探新课堂”这一创新课堂的理念。,教师理答情况观察量表课题_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4)教师理答情况观察量表,教师理答情况观察量表,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数据分析:(1)在第二轮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共10次,与第一轮课中相比,使用的频数都是比较多的,对学生回答鼓励等方式可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敢答,乐答,善答。在第三轮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共使用8次,因课程设计更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加之问题设计

27、的更精炼和更具有科学性,整体的提问次数下降,因此本轮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略有下降。(2)后两轮课堂显著地变化是,追问次数增多了,有第一轮的13.34%增长到22.58%和25.93%。前两轮都出现了改追问的时候未追问。今天这节课,周老师基本上做到了该追问的时候及时追问,教学生成完成的比较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创新精神,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3)在第二、三轮教师重复自己的题或学生答案的次数明显下降,教师更注重让学生之间自主地交流,教师愿意倾听和等待学生的观点表述。总的来说,和前两次相比,周老师基本上能够更好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挥学生在

28、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建议:(1)理答要具有激励性。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充满激励的理答行为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理答要具有诊断性。有效的理答要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思路,教师的理答越明确,越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对错理答,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必要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而开阔视野。(3)理答要具有发展性。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向回答问题那名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迫不舍再次发问,或者就错误进行反问,促进并引导学生

29、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也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回答的类型观察量表课题_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5)学生回答的类型观察量表,学生回答的类型观察量表,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数据分析:(1)学生的无回答从开始的有到之后的无,机械判断是否从开始的37.5%到最后的3.84%在逐渐减少,都说明老师的讲解和问题的表述设计都在不断提高,认知记性性回答和第一次的持平。推理性回答从开始的18.8%到后来的57.69%,说明学生的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数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增强,有明确的观点、有办法、有

30、策略。主要来源于老师问题的设计,也体现出数学的本质。(2)引例中“是否”问法不好,设问语言不严谨,刺激不到思维,数学的科学性把握不够。数学语言必须规范,完整。所以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3)教师课堂上注意的广度不够,后面有很多同学举手想发言,老师总是观察不到。最后小结中以表格的形式出现难度太大,学生回答困难。,教学建议:(1)在问题设计上还可以加些讨论性的问题,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的组织性,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体现校园文化中“探”的本质。(2)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时间太短思路来不及打开,导致课堂比较沉闷。(3)提升对学生答案的追问能力,抓住学生回答问题契机,教师应少

31、说,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观测量表课题_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6)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观测量表,案例:数据的集中趋势三轮课例研究,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观测量表,(续表),数据分析:(1)与第一、二轮相比,教学目标的预设更合情合理,科学性、操作性更强。如通过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达到了目标1,即会计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生成了新的目标:学生准确的给出中位数、众数的定义:通过问题1、2、3,达成了目标2、3。即经历在具体事例中会适当的选择统计量对数据集中趋势做出分析与评判,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之间的差异,同时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在

32、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怎么处理极端值在一组数据中的影响和处理问题方法,甲乙丙三个厂家产品的如何选择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如“你认为呢”,“其他学生有没有要补充”等语言类以及非语言类如眼神,倾听,手势等,促进了学生敢于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建议:(1)课堂生成的目标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宝贵财富,老师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提炼升华,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活力,加氧添油,搭建平台。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关联不紧密的生成,老师要给予解释,适当修正。如不用平均数而用和来替代说明数据集中趋势等。(2)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尽可能多样、积极、正面,有

33、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出现如“有观点无结论甚至打停学生思绪等”学习评价,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激情。也不符合我校“探 新课堂”,“创 新少年”的核心价值取向。,“探新课堂”评价标准,(7)“探新课堂”评价标准,“探新课堂”评价标准课题_ 执教者_观察者_时间_,四、课例研究案例分析,(一)研究课题:数据的集中趋势(二)研究主题:“基于问题意识下的探新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三)选定该研究主题的原因 1、学校文化特征:“创新教育”是48中的文化标签,“发现自己,创造未来”是48中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美感的创新少年”是48中的培养目标。培

34、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涵养学生的创新美感,即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使学生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创新,具备创新的美感是48中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2、学校课堂文化特征:探新课堂。48中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打造高效的创新课堂。高效的创新课堂的实现必须基于师生的敏锐发现,必须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必须基于角色与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必须将课堂的权利和责任转让给学生,为此,我们 将48中“创新教育”的课堂文化命名为“探新课堂”。“探新课堂”是基于问题探究意识下的创新型课堂。48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例研究,就是探索各学科在“探新”课堂文化构建中

35、的着眼点与特色,在问题的引导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讨论权、质疑权和反驳权,让课堂变成尽情展示学生个性与智慧的舞台,让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行为都是学校“创新教育”文化的点滴渗透。,3、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基础课程,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积极的智力活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极思考、善于思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4、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与心理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理性思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意识加强,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与评价能力,常用批判的眼光

36、看待身边的事物,有较强的创新意识。,5、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数据处理的最后环节,主要学习用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知识与方法,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章节,让学生对统计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在学习中体会出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具有探索、创新能力的创新少年。,6、执教教师特点:执教者是我校一位中青年教师,她专心钻研,敢于创新与挑战,是数学组的一名优秀教师。这个课例研究仅是一个实验点,仅是“探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架构。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师情与学科实际,在条件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在北师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后续的“探新课堂”课例研究工作将在各年级、个学科中全面铺开。,(四)第三轮课例研究观察量表分析参见基于确立“探新课堂”评价标准的课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