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考复试习重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考复试习重点.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语文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单项选择题:共42分。一、二、三大题第一大题:共6小题。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文学常识。目标中题目整合而成。成语:出自目标,不一定是原题。全面、准确理解成语含义,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复习分类汇编 18分,第二大题共4小题,12分。考查内容:(出自劝学勾践灭吴兰亭集序)1、文言实词的意义。2、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之、于、而、其、所以等)。3、词类活用(使动、意动、名作动、名作状)。4、文意理解(翻译)。复习分类汇编 及课文笔记 12分,第三大题:课外文言文阅读,4小题,共12分。1文言实词意义(代入法,词性、搭配)2文言虚
2、词的意义用法(为、以、因、乃等)(据结构推断)3文章语句翻译(一字一词一道题)4文意概括。(回到原文语境,相反,无据,张冠李戴,范围大小)能力题,注意发挥12分,为:1.动词:(1)做: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担任: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3)是,算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介词:(1)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给,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4)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何辞为?,以:(一)介词 1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3把。操当以肃
3、还付乡党。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二)连词。3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三)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四)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因:1用作介词。“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
4、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二)“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四大题,默写,12分。散文:劝学兰亭集序。诗词曲:共16篇首,第五大题:古代诗歌鉴赏,10分,3小题1、单选题,错误设置为对诗句的曲解。(喜怒哀
5、乐感情色彩、萧瑟勃郁意境明显不同三项,时间地点人物字词理解有悖诗意)2、简答题,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情感,有字数限制。(题目、注释、诗眼、选项)3、简答题,诗句内容情感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和语境,要了解本学期诗句中出现的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第六大题:散文阅读,26分。1、双选题。主题、文意、语言、手法的概括、分析、鉴赏。(概念时态逻辑无中生有)2、简答: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面意思,内在含意等)3、简析文章重要段落(开头、结尾)、引用诗文的意义作用。,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
6、,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引用诗文的意义作用1深化主题。2增添情趣,凸现诗情画意。3形象表现事物的特点。4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4、阅读延伸题,8分。文章重要语句含意概括。(2分)联系实际或读过的作品谈认识。(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到位4分,语句通顺2分)(总分总,最后总结语句含义照应开头。)不得少于200字。字数不足,酌情扣分。,第七大题:作文命题作文(60分)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认真阅读题目的材料和导语。(避免跑题偏题)鼓励抒发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