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主要害虫(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65908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茶主要害虫(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主要害虫(一).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茶主要害虫介绍(一),夏永刚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森保所2011年5月,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纲第一大目,有330000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我国记载7000余种。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鞘翅”因而得名。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体型的变化甚大,适应性很强。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阎甲,尸食性葬甲,粪食性粪金龟。属完全变态,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裸蛹,稀有被蛹。,油茶常见的鞘翅目害虫,茶树天牛 Aeolesthes induta Newma 黑跗眼天牛 Chrenoma atritarsis Picard 茶

2、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 蓝绿象Hypomeces squamosus又名绿绒象甲 广西灰象 Sympiezomias guangxiensis Chao,茶天牛,又名茶褐天牛、茶树茶天牛、楝树天牛、楝闪光天牛、贼老虫,全国大部分油茶省均有分布,为害茶、油茶、楝树、松、乌桕等。为害特点幼虫在根颈处蛀食,有一细小排泄孔,其下方堆积有木屑等排泄物。蛀食根部一般可深达几十厘米,虫道大而弯曲,能转食他根。被害油茶树叶片枯黄,芽叶稀小、树势衰弱。,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38mm,暗褐色,有光泽,密被淡褐色短毛。前胸背板上有脑瘤状皱褶。鞘翅被金黄色丝绒短毛。幼虫:体

3、长3752mm,头淡黄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宽大,有4个黄褐色斑块,体躯及腹部及背面中央有肉瘤状隆起。,发生规律,两年发生1代,以先年成虫和当年幼虫在根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上旬起当年幼虫开始孵化,在树洞内生活1年多。第二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蛀道内越冬,直至第三年4月才开始爬出虫道。卵多产于近地表枝干树皮上。幼虫孵化后,蛀害下部茎干、根颈和根部。发生严重时根蔸蛀食一空。管理粗放,根颈外露的老树受害较重。,防治方法,成虫出土前用生石灰5kg,硫磺05kg,兑水20L调和成白色涂剂,涂在距地面50cm枝干上或根颈部,可减少产卵。茶

4、树根际处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成虫发生期用灯火诱杀成虫或于清晨人工捕捉。从排泄孔注入甲维盐、乐果等杀虫剂40-5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把百部根切成4-6cm长或半夏的茎叶切碎后,塞进虫孔,也能毒杀幼虫。发生严重、树势衰老的油茶林挖除重栽,黑附眼天牛,又名茶红颈天牛、油茶蓝翅天牛、油茶结节虫。南方油茶区多有发生,80年代调查,全省发生6万余公顷,成灾近3万公顷。为害油茶、茶树和山茶。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被害处受刺激形成疣状结节。1枝上可有数个至十多个结节,水分、养料输送受阻,长势衰退,叶色黄化,甚至枯死。成虫咬食叶片背面主脉呈黄褐色纵条状痕迹,引起叶片枯黄脱落。,

5、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1mm。头、前胸背板及小盾片酱红色,前胸背板中部有1疣突。复眼黑色。鞘翅蓝色带紫色光泽,散生粗刻点。腹面橙黄色。各足跗节黑色,全体多毛。卵:圆柱形,两端稍尖,乳黄色。幼虫:体长约20mm,黄白色。前胸膨大,背面骨化区近前缘有1条中央截断的褐色骨化斑纹,中部靠后有1较大的黄褐色斑纹;背、腹面均有长方形隆起,中央下陷成两峰的肉质移动器。蛹:长约10mm。初化蛹时乳黄色,后变橙黄色。,生活史,2 年1 代,以上年成虫和当年的幼虫越冬,历跨三个年度。上年越冬幼虫于4 月中旬起陆续化蛹,5 月上旬起成虫陆续羽化,5 月中旬起产卵,5 月下旬起幼虫陆续孵化,当年幼虫在树干内生活至越

6、冬,第二年越冬后继续在虫道内取食。幼虫经两次越冬,于第3 年成熟。成虫历期23d 左右(含羽化后在虫道内的历期)。,生活史,发生规律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10d 左右,晴好天气咬穿羽化孔爬出虫道。取食叶片和嫩枝皮。经34d 后交尾产卵。产卵时,雌虫将树皮咬破成新月形刻槽,然后产卵于刻槽内。每个刻槽内产卵1 枚。可在同一枝干的上下不同部位产卵。产卵部位高的可达7m 以上高大油茶树冠上部的枝条。成虫白天活动。以晴朗天气的中午前后最为活跃。其他时间停留在树冠叶片下面,很少活动。一般树龄较大、树势衰老的油茶树发生重。管理粗放,多年不修剪的油茶园发生较严重。,防治方法,剪除虫枝:从结节处下方剪下集中烧毁。捕

7、捉成虫:羽化盛期,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 后,在树叶背捕捉成虫。割除虫卵和初孵幼虫: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蛀食皮层期,用小刀刮去产卵痕处的皮层。药剂防治:幼虫孵化后,在皮层下旋绕蛀食时,将敌敌畏8001000倍药液喷湿枝干,对皮层内的幼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于8 月间晴好的天气,用毛笔蘸取40%氧乐果5 倍稀释液于有虫枝结节下部涂刷一圈,充分涂湿。用塑料膜捆绑效果更好。9 月起不能再用药。,茶籽象甲,又名茶籽象鼻虫、油茶果象。象甲科。全国多数产油茶省有分布,尤以湖南、江西、贵州等省老区发生较重。上世纪80年代林业害虫普查,全省发生面积13万多公顷,成灾近千公顷。主要发生在湘西、怀化、衡阳、郴州等地

8、区。为害特点 成虫以头管插人未成熟的茶果内取食,引起茶果早期脱落。亦能为害嫩梢组织;幼虫在果内蛀食果仁,使茶籽严重减产。茶农所说“十担茶籽九担空”,指的就是其为害的结果。,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11mm(不包括头管),黑色,稀覆白色鳞毛。头半球状,前端延伸成细长弯曲的管状喙,咀嚼式口器着生在头管前端。触角着生在头管的1312中间。前胸半球形,散生茶褐色鳞毛和点刻。小盾片密生白色鳞毛。鞘翅上多白色鳞斑,各有10列纵沟。幼虫:体长约11mm。头黄褐色,体黄白色,肥胖多皱,略作“C”形弯曲,足退化。蛹:体长约10mm,黄白色,腹末有短刺1对。,发生规律,生活史极不整齐,一般二年发生1代(有的地区一年

9、1代,还有三年1代的).二年1代的以当年幼虫和先年羽化的成虫在土内越冬,历跨三个年度。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陆续出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盛发并产卵幼果内,产卵期4454天,一般6月中、下旬是产卵盛期。卵期715天。幼虫在果内孵化即取食果仁,910月间陆续出果入士越冬。越冬幼虫在土中直至第二年10月化蛹,蛹经3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留在土内越冬。,生活习性,成虫在土下生活近半年,在树上生活2个多月。出土后约7天才交尾产卵。具假死性。先以管状喙口器在幼果上钻一小孔再产卵,每孔一粒。每雌产卵51179粒。幼虫在果内生活 近3个月,出果幼虫落到地面即钻入土中,在深1218cm处 造一长圆形土室,以4龄

10、幼虫滞育越冬.在土下生活近1年,滞育幼虫仍在土室内化蛹,若土室被破坏极易死亡。被害果实容易掉落,落果期为6-9月,前期落果是成虫为害的,后期落果是幼虫为害的。,发生与环境关系,成虫出现与气温、土温关系密切,气温在1719时,成虫开始出土为害,在23左右时为盛期,在2528时为末期。成虫出现与茶果发育情况亦有关系,果壳软,种仁储存物多为流质时,成虫大量出现,果壳硬,种仁储存物质已成固态时,成虫逐渐敛迹。发与环境、油茶品种关系密切:荫蔽潮湿环境发生重;阴坡多于阳坡;坡下多于坡上;密林多于疏林;老林多于幼林;大面积纯林多于零星分散的油茶林。早熟品种比迟熟品种受害轻;迟熟品种中紫红球和紫红桃抗虫力较强

11、,青皮球和青皮桃受害较重。,防治方法,栽培抗性品种。垦复灭虫。冬挖夏铲,翻转土壤,抑制其发生。尤其在10-11月或茶果采收后灭蛹更好。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先在树下放塑料布,振动树枝,集中捕杀。5-6月上午8-11点,下午3-6点。定期收集落果。在7-9月落果高峰期定期轻摇树干或收集地上落果,集中烧毁或水沤。适时采收茶果。在茶果基本成熟、不影响出油率的前提下,适当提前采收茶果、摊放在水泥坪上,待幼虫出果后集中消灭或放鸡鸭取食。在高温高湿的6-7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油茶园)土壤施药:幼虫和蛹期。先翻松土层,喷药后再混匀覆盖。辛硫磷、敌敌畏500-800倍液。叶面施药:成

12、虫开始羽化后1015d为成虫防治适期。2.5%功夫菊酯乳油或辛硫磷、敌敌畏500-800倍。第一次防治后如虫口数量还多,隔10d左右再喷一次。在郁蔽度大的油茶林可用甲维盐烟雾剂。采果前1个月不再叶面施药。,蓝绿象,又名绿绒象甲,绿鳞象甲,大绿象甲。分布: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均有分布。数量大,食性杂。主要为害:柑橘类果树,也危害茶、棉花、小麦、桃、番石榴、桑、大叶桉等。,形态:体长12.815.1mm。身体肥而扁,略呈梭形,黑色,密被均一的蓝绿色鳞片,鳞片的颜色往往因观察角度

13、不同而显示蓝色或绿色。雄虫鳞片间散布银灰色直立柔毛,雌虫散布鳞片状毛。鳞片表面往往附着黄色粉末。部分个体鳞片为褐色,暗铜色,灰色,个别为蓝色。习性:湖南1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活动性不强,有群集性。成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新植叶片,致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成虫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用胶粘杀,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必要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注意清除茶园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

14、死部分幼虫和蛹,广西灰象,又称柑橘灰象、大灰象虫、泥翅象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2.5 mm,淡灰黑色,背面被有白色或淡灰黑色鳞片。前胸背板顶区散布有小而扁的颗粒,鞘翅中带明显。前胸、鞘翅两侧及腹部具铜绿色光泽。前足胫节有1 排齿,中、后足的齿不发达。卵长约1.2 mm,初为乳白色后为紫灰色,块状。幼虫长约11-13mm,头部黄褐色,体淡黄色。蛹长椭圆形,长约9mm,淡黄色,头管长,垂于前胸。,寄主广泛:油茶、月季、油桐、桃树、杜仲、九里香、小叶女贞、刀枪药金花茶、榕树、何首乌、柑桔、桂花、凌霄花、鱼尾葵等36 科66 种,生活史:一年发生1 代,以成虫和幼虫入土越冬。2 月下旬至3 月上

15、旬化蛹,3 月中旬和下旬羽化成成虫。4 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土取食。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为出土盛期,5 月上、中旬交尾产卵,5 月下旬陆续孵化为幼虫入土。,危害情况:成虫出土后爬到茶丛上,较活跃,有群集性,为害嫩叶。成虫取食一段时间后,即开始交尾。雌虫多选择在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寄主植物根部周围产卵。产卵量一般在7080 粒,多的达120 粒。有伪死性,受惊动或干扰即坠落逃避。成虫善于爬行而不能飞翔,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在寄主上可生活7585 d,孵化出来的幼虫在5 月下旬入土,在土中生活,到10 月下旬幼虫在土内向下移动,在4050 cm 深处越冬。,防治方法(1)在成虫盛发期用90%敌百虫或4

16、0%乐果800 倍液喷雾,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次效果良好。(2)利用成虫的伪死性,在树冠下铺薄膜,摇动树枝捕杀。(3)树干涂毒环,或在树干捆绑破棉絮,可防止成虫上树为害。,油茶叶蜂-叶蜂科Tenthredinidae,膜翅目Hymenoptera 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分布很广,已知种类100000多种,估计至少250000种,包括各种蚁和蜂。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广腰亚目(叶蜂科)是低等植食性类群,包括叶蜂、树蜂、茎蜂等类群;细腰亚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包括蚁、黄蜂和各种寄生蜂等。,成虫体长6-8.5mm,体褐色。卵淡黄色,较透明,

17、椭圆形。幼虫体长20-22mm,深绿色。裸蛹,长6-7mm,淡黄绿色,土室为泥质。,形态特征,油茶产区发生普遍,70年代调查,严重地区一个枝条上幼虫达 1000 余条,新梢嫩叶咀食一光,新叶食光后,老叶也取食待尽,严重影响来年茶树开花结实和产最,对当年的结实量,籽实饱满和出油率亦带来很大影响。,危害情况,生活史,湖南省一年一代.老热幼虫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中旬沿树干下树入土10-15cm 内,筑土室以蛹越冬,前蛹期较长,达 6-7 个月。部份于12月中下旬化蛹,大部份于下一年元月化蛹,蛹期二个月左右.成虫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羽化,三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7-10 d。三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期平均

18、为26.18 d,最短25 d,最长32d.,生活习性,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趋光性弱,傍晚及黎明栖于枝丫处,夜间躲入叶背。成虫产卵于萌动的芽内。产卵时,雌蜂锯破芽苞,将卵用粘液沾于芽内第3-5片嫩叶的正面,每芽产卵2-5粒。幼虫有假死性。,防治方法,人工防治:幼树生长期,摘除带虫瘿叶片。秋后清除处理落地虫瘿,并烧毁。有利于保护啮小蜂、宽唇姬蜂等天敌。药剂防治: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严重时,喷施甲维盐或菊酯类药,或用内吸性药剂灌根防治。,谢谢!,PDA技术培训通知,时间:2011年6月16-17日,16日下午报到。地点:湖南省林科院办公大楼11楼会议室。参加人员:购买或预定了PDA的相关市县。住宿登记:林海宾馆、橙子酒店(林科院旁)联系电话:森防总站防治科073185550804 省兴林防治公司0731855787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