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71823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物岩石学04第2章晶体光学基础第4节正交光.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一、正交偏光系统的组成、光路特点及观测内容 1组成 使用下偏光镜+物镜+上 偏光镜+目镜等,不使用聚(锥)光镜、勃氏镜等。,2光路特点 由光源发出的自然光经过下偏光镜后变成沿一个方向振动的偏振光。该偏振光:经过光性均质体的任意方向切面时,不改变振动方向、继续向上传播,无法穿过上偏光镜,视阈黑暗;经过光性非均质体垂直光轴的切面时,不改变振动方向、继续向上传播,无法穿过上偏光镜,视阈黑暗;经过光性非均质体不垂直光轴的切面,但其振动方向平行于光性非均质体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时,不改变振动方向、继续向上传播,无法穿过上偏光镜,视阈黑暗。,经过光性非均质体不垂

2、直光轴的切面,其振动方向不平行于光性非均质体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时,发生双折射,分解形成两支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光,它们平行于上偏光振动方向的分矢量穿过上偏光镜并发生干涉。,3观测内容 1)消光 消光类别、消光类型、(最大)消光角、双晶等。2)干涉 干涉色级序、干涉色色谱表、最高干涉色、(最大)双折射率、晶体延性及延性符号、消色、双晶等。,榴辉岩 单偏光(右上)正交光(右下),二、消光现象及消光位 1.消光现象 1)什么是消光 晶体颗粒在正交偏光镜下变黑暗的现象称为消光。消光的原因在于没有光线透过上偏光镜(到达观测者的眼中)。,2)全消光和四次消光(消光类别?)全消光:在转动载物台一

3、周的过程中,矿物晶体颗粒始 终处于消光状态的消光现象。光性均质体(包括树胶)任意方向的切面和光性非均质体垂直光轴的切面呈现全消光现象。四次消光:在转动载物台一周的过程中,矿物晶体颗粒出现四次消光的的消光现象。光性非均质体不垂直光轴的切面呈现四次消光现象。*根据一个薄片中某种矿物的所有晶体颗粒是否呈现全消光现象,可区别光性均质体和光性非均质体。2消光位 光性非均质体不垂直光轴的切面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消光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消光位。,三、干涉现象 1什么是干涉现象 正交偏光镜下,光性非均质体呈现各种彩色色调的现象称为干涉现象。,2干涉现象的成因 光的两次分解:第一次分解,产生快光和慢光,两支光之间

4、形成光程差R;第二次分解,快、慢光之平行于上偏光振动方向的分矢量发生干涉。,四、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 1干涉色 1)什么是干涉色 白光经过正交偏光镜间的晶体切片后,经干涉作用形成的色调称为干涉色。*45度位:晶体颗粒自消光位起转动45度后所处的位置。处于45度位时,晶体颗粒干涉色最明亮。,2)干涉色级序及各级序干涉色的特征(1)干涉色级序 按照快、慢光之间的光程差大小对干涉色进行的排序称为干涉色级序(见下页)。包括:第一级序(光程差0nm 550nm)由暗灰、灰白、黄、橙、(紫)红等依序组成;第二级序(光程差550nm-1100nm)由蓝、绿、黄、橙、(紫)红等依序组成;第三级序(光程差110

5、0nm-1650nm)由蓝、绿、黄、橙、(紫)红等依序组成;第四、五、六等级序 高级白,(2)各级序干涉色的特征 第一级序:有暗灰、灰白色,无蓝、绿色;第二级序:色调浓而且纯,蓝色尤为鲜艳;第三级序:色调比第二级序浅,绿为翠绿;第四及更高级序:色调浅而不纯,各色序之间的界线越来越不清晰;高级白:类似珍珠表面的亮白色。,2干涉色色谱表1)什么是干涉色色谱表 反映晶体干涉色级序、双折射率及切片厚度之间关系的图表称为干涉色色谱表。2)用途 在光程差、晶体切片厚度和双折射率三者之间,若知其中的某两者,应用次表,即可求得第三者。,*课堂讨论 1.晶体的晶体光学性质与晶体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6、2.同一个薄片中,同一种矿物晶体的不同颗粒,是否可能呈现不同的干涉色?同一个薄片中,不同种矿物的晶体颗粒,是否可能呈现相同的干涉色?3.干涉色色谱表的用途仅限于在光程差和薄片厚度已知的情况下求取晶体的双折射率值吗?,五、补色法则及补色器 1补色法则1)什么是补色法则 两个光性非均质体不垂直于光轴的切片上、下重叠且光率体椭圆切面的长、短半径互相平行时,光波通过这两个切片后,总光程差的增减法则称为。*补色法则可简述为:同名半径互相平行(或重合)时,总光程差等于二者光程差之和,即R=R1+R2;异名半径互相平行(或重合)时,总光程差等于二者光程差之差的绝对值,即 R=|R1-R2|。,2)如何实现同

7、名或异名半径重合 将载物台上的矿物晶体置于45度位;从偏光显微镜试板孔位置插入另一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已知的晶体切片。,3)如何判断总光程差变化 总光程差增大或减小的直接标志是干涉色级序的升降变化(见下页)。*消色:两个光性非均质体不垂直于光轴的切片上、下重叠时,若光率体椭圆切面的异名半径互相平行且光程差相等,则总光程差为零、视阈黑暗,称为。,插入云母试板前、后橄榄石晶粒范围内的干涉色,插入石膏试板前、后正长石晶粒范围内的干涉色,2补色器1)什么是补色器 是指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和光程差已知的晶体切片。2)常用的补色器类型 常用的补色器有石膏试板(R约为530nm)、云母试板(R

8、约为147nm)、石英楔子(R变化幅度较大)等。,六、正交偏光镜下主要晶体光学性质的观测方法 1.测定光性非均质体切面上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和名称(定轴名)测定过程分三步:将待测晶体颗粒置于视阈中心,并转动载物台使其处于消光位;转动载物台,使待测晶体颗粒处于45度位;从试板孔插入试板,根据干涉色级序变化情况确定光率体椭圆切面的长、短半径方向。,2观测干涉色级序 楔形边法(或色圈法)石英楔子或贝瑞克补色器法(消色法?补色器法?)A 转动载物台,使待测晶体处于消光位;B 转动载物台45度,使待测晶体处于45度位;C 插入并推进或转动补色器至消色(若不消色,则先在“B”的基础上将载物台转动90

9、度后,再进行此操作);D 移走薄片,确定补色器的干涉色级序,此即为待测晶体的干涉色级序。,3.测定双折射率(Bi)(薄片厚度已知)根据光程差公式 R=d(N1-N2)=d.Bi,可知,在薄片厚度已知的情况下,欲确定双折射率值,需先求得光程差。因此,测定双折射率(Bi))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定光程差:用楔形边法等测得某颗粒的干涉色级 序,再利用干涉色色谱表求出相应的光程差;求双折射率(Bi)值 a.根据所测光程差R和薄片厚度d值,利用干涉色色谱表查得双折射率(Bi)值;b.根据光程差公式 R=d.Bi(或Bimax)计算双折射率(Bi)值。,4.双晶观察 1)什么是双晶 双晶是同种晶体多个单晶体

10、的规则连生,相邻的两个单晶体间互成镜像关系,或其中一个单晶体旋转180以后与另一个重合或平行。2)正交光下双晶呈现的原因 双晶各单体光率体椭圆切面的空间关系(见下页)。,3)双晶实例观察左上:辉长岩中的辉石x40(-);右上辉长岩中的辉石x40(+)左下:钠长石律双晶x40(-);右下:钠长石律双晶x40(+),钾长片麻岩中具格子双晶的微斜长石(x40),*第五节 锥光镜下的晶体 光学性质 一、锥光系统的组成、光路特点及观测内容 1.组成 使用下偏光镜+聚(锥)光镜+物镜(高倍)+上偏光镜+勃氏镜+目镜等,2.光路特点 由光源发出的自然光经过下偏光镜后变成沿一个方向振动的偏光,该偏光经过锥光镜后,发生聚敛,并形成锥形偏光进入待测晶体内部(见右图);该锥形偏光束中,除中央一支光波垂直射入晶体切片外,其余各支均倾斜射入晶体切片;这些沿不同方向入射的偏光经过晶体切片到达上偏光镜所产生的消光与干涉效应也不完全相同。,3.观测内容 干涉图:锥形偏光中不同方向的各支偏光经过光性非均质体晶体切片到达上偏光镜后,分别产生消光和干涉效应而形成的整体图像。“干涉图”的用途:轴性(一轴晶或二轴晶);光性(正光性或负光性);光轴角(2V角)大小;切片方位(平行光轴或光轴面、垂直光轴等等)。,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