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河——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河一一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一、引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理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朗格朗二、阅读和学习的文献1潘蕾琼、曾文婕、黄甫全.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2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7-39.3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103-108.4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18-21.三、摘录所学材料的基本
2、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主题第二章第一节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学科基础1.美德伦理学(1)溯源:伊丽莎白安斯库姆于1958年发表了论文现代道德哲学作为美德伦理学兴起的标志。而当代学界对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也更愿意称之为“复兴二豪斯特豪斯在美德伦理学研究一书中指出:“美德伦理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伦理学方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至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言其新是因为作为一种古老的方法的复兴,它最近才回归到当代道德理论中来J美德伦理学这一学说虽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但“美德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是在近20年间才产生的。(2)复兴历程:安斯库姆发表了现代道德哲学之后,学界对规则伦理学的猛烈抨击
3、,美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开始在学界渗透,也有更多对美德伦理学辩护的文章出现。随后,美德伦理学创生了基本的伦理理论观点并建构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成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学理论流派。随后,斯洛特的从道德到美德系统而详细论证并建构美德伦理学,帮助人们了解了美德伦理学的一般特征(优先考虑美德论概念而非义务论概念;关注考量动机与品质而非外在行为与选择)此后,追随人类美好德性意志的学者也相继致力于美德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古典美德伦理学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发展困境和幸福感缺失的现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复兴原因:规则伦理学规则过于抽象;规则规范并不能有效解决困境(道德品格最终决定解决方法的合理性)
4、;规则伦理学不具有法律的绝对服从和尊重的特性,规范作用不高。(4)概观词源:“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学家们普遍将“美德”理解为一系列品德特征(CharaCtertrait)。品德(character)在哲学意义上的对应的希腊词是ethos,意指风俗习惯,后引申为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品德。后来人们又从“ethos”演变出其形容词ethikosw,意即“与品德相关的”,对应了如今的“ethics”。从词源可知,伦理学最初就是关于品德的学说。古希腊圣贤大多从内在品德方面来定义美德,而非将美德看成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品质特质的基本性质:第一,品德特质表征于行动者的认知、动机及情感上,凸显为一种心理
5、特质第二,它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不会轻易地随情境变化而改变第三,内在品德对行为必定具有(价值上的)优先性,行动者的行为模式是对品德特质的表征,因此个体行动者特有的行动要用这一内在结构来进行解释。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性质:1.行为者主体性2 .人格完整性3 .美德中心论4 .非规则约束性(5)诉求德伦理学最富魅力的特质在于其对人类自身幸福的至诚追求。美德伦理学在对个体提出德性要求的同时,其根本旨归是帮助个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学者内容柏拉图幸福就是人的灵魂处于和谐的状态。亚里士多德合德性的活动自身必定就是令人愉悦的。麦金太尔只有当一个人在实现德性的活动中伴随着愉悦,他才是幸福的。西卡森特米哈伊幸福状态
6、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有以下要素:活动富含挑战性而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饱满的投入度;行动目的不依赖于外在刺激,而是活动本身的乐趣所引发的;行为与反馈相互作用,形成积极的循环链条,主体在活动中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境界。2 .幸福学(1)何谓幸福幸福是至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的最高善,因为,人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追求它。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在实践的事务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如何发挥德性的力量以达至幸福,关键还在于“现
7、实活动”,即实践。“幸福在于善行”(2)美德通往幸福何以为能德性应当与人的幸福一致,也就是说,个体享有幸福的多少应当与其德性水平(个体本身具备的优良品德)呈正比,德性愈高,享有幸福应愈多。3 .积极心理学(1)“积极”内涵诠释积极词源解释:英文词源:“积极”一词对应的英文是“positive”,源自拉丁文“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积极”即包括人外显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愿望、积极潜能。中文词源:一是“肯定的、正面的、有利于发展的”;二是“进取的、热心的”。总的来说,“积极”一词彰显了正面、主动与肯定的特性,体现了个体在思考与
8、行事时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尽力促进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具有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演化的倾向。积极心理学命名解释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命名包含了以下两种特点:取向:正向的、建设性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区别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积极人性观建构积极心理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消极心理学关于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的反对,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观给予坚决的批判。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是自我决定的人,积极心理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消极心理学关于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的反对,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观给予坚决的批判。由此可见
9、,从“人是机器或动物”到“自我决定的人”,主流心理学在人性观上得到突破;不再坚守“人是机器”的固有理念,承认人的独特性;不再屈服于本能或环境,认识到人是“自我决定的”和高度“自主”的,其主动性得以凸显;不再追溯和纠缠人的过去,承认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更为看重人的潜力和未来。积极心理学创生发展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取向标榜,然而人本心理学在心理学界有一席之地。二战后,人们对人的独特性、主动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人文主义、科学历史主义和后现代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因“消极”的主导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受到冲击。科学心理学在不断吸收人文心理
10、学的反思成果中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位置,进而试图给“自然中的心灵”以“科学关注”,在二者日渐融合的趋势中,积极心理学呱呱坠地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即对传统心理学继承,也契合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当下对幸福关注的时代精神。主张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构一门有关人类优良品德和美德的科学,其使命就在于探明如何在人身上培养或发掘这些美德和优良品德。意义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幸福感缺失提供对策;从社会、人性等角度出发,以稳定、始终不变的正向价值的立场作为其真正主题和趋向,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引领和帮助人类从问题的深渊中摆脱出来,使更多人能够过上相对幸福、有尊严、有意义和高贵的
11、生活。第二章第二节美德与优良品德的概念1 .优良品德内涵解析(1)相关定义优良品德指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些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基础。心理学家习惯将优良品德定义为: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但是对优良品德做具体诠释时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学家重点强调人格养成性和社会功用。(2)判断标准标准内容普世性优良品德存在具有普遍性、跨文化性成就性优良品德有助于个人成功、满足与幸福感道德性优良品德在伦理意义上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性、根据道德标准行事豁达性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不会贬低没有优良品德的人反衬性优良品德的词语一定有反义词特质性优良品德反映个体差异性特质可测性优良品德可测量
12、独立性每种优良品德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可分榜样性优良品德具有明显的榜样模范性预示性优良品德会较早地体现在一些儿童身上非遍布性某种优良品德具有选择性不存在,某些人群不具有某种优良品德建构性优良品德系社会的实践与礼制在努力加以培养的过程中所精心树立的目标。2.六大美德普世性诠释文化类别内涵儒家文化仁:爱人、善行义:责任、正义、公平礼:礼节智:智慧信:真诚、诚实道教文化超越:以“自发”为出发点,人性、正义、礼貌和智慧节制: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佛教文化佛教四大美德:仁爱(Benevolence)同情(ComPaSSion)、
13、快乐(Joy)平和(Equanimity)古希腊文化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柏拉图:宣扬正义、智慧、勇气和节制四大核心美德亚里士多德:美德的中庸之道基督教文化阿奎那:在柏拉图的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四种基本美德基础上,添加了三种由圣保罗建议的神学美德:信仰、希望和仁爱;对美德区分了层级:智慧为基础、信仰与希望等超越美德是更高阶位的品质,仁爱至高无上。犹太教倡以正义、节制、超越、克制恶行,并用阐释智慧、节制等美德的圣经格言来教诲年轻人。伊斯兰教“中庸”之道;归纳个人美德与社会美德,推崇理想(智慧)、道德(自制、勇气、慷慨、正义)和超越。3.优良品德分类体系美德优良品德含义智慧创造力以新颖而富有成效的
14、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开展行动。好奇心对所历事物本身的特点和意义产生兴趣,并探索与发现充满吸引力的主题或论题。判断力全盘考虑、依据事实、公平权衡。爱学主动掌握新方法,研究新课题及其相关知识体系。洞察力给予他人明智的建议,以一种对己对人都有意义的方式看待世界。勇气英勇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勇敢。不畏威胁、挑战、困难或苦痛;即便有反对的阻力,也会明确地坚持真理或事实;即便不受欢迎,也会依信仰而行。坚毅指做事善始善终诚实指讲真话,但更重要的是要以诚示人、以诚行动热情指使生活充满激情和正能量仁爱挚爱指看重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价值,并与人亲近。友善勤做善事,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社交智力敏于察觉自己与他人的动机和情感,
15、善于为人处世以融入不同社会情境,巧于言行举止不惹恼他人。第二章第三节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开发1.优良品德测评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和相关主题研究类别内容相关研究跨文化研究亚洲日本版的优良品德问卷印度版的VIA-IS欧美跨地域、跨文化、跨时间的VIAJS量表调查(美国、英国、因纽特人)相关主题研究优良品德与主观幸福感个体的优良品德能否对人的幸福感产生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希望、热情、感恩、挚爱和好奇心与幸福感相关性高希望可以独立预测个体幸福感水平优良品德与幸福感的这种相关关系是正向的研究启发:幸福感密切相关的优良品德是帮助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优良品德研究从成人扩展到青少年和幼儿优良品德与问题行为个体
16、优良品德与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研究结果:与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负相关与学业成就、亲社会行为正相关研究启示: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将有助于减少孩子们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并促进其学业成就的发展,进而激励更好的表现2 .优良品德教育开发(1)积极教育积极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的德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德育关系,以增进学习者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促进优良品德的养成,并在优良品德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积极教育最早是由斯奈德和洛佩兹(Lopez,S.J.)提出。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纠正学
17、生的缺点和不足,更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各种积极人格品质,尽可能减少“问题学生”的出现。(2)优良品德培养塞利曼等人开展了一项网络调查研究,他们得出结论,通过在日常行为和行动中努力践行自己的优良品德,有助于其幸福生活体验的获得和健康、快乐地发展。同时,在另一个实验研究中亦证实,“以某种新的方式践行优良品德”对个体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效果。实验中,要求被试选择自身最为强势的优良品德的前三种,践行在日常生活中,结果证实接受这种方法的被试组样本要比控制组的,在个人主观幸福感上得到显著提升。1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7-39.论文框架一、积极教育之缘起(一)教
18、育现实反思(二)传统观念反思(三)积极心理学的启发(四)积极教育的可能性二、积极教育之宗旨(一)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的积极求知过程(二)让师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三、积极教育之观念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成效观四、积极教育之方式(一)教师的“积极”表现积极创建好的环境、研究教学、指导和引领、参与、期待和关注。(二)学生的“积极”表现积极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五、积极教育之展望相关概念界定“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19、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研究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原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有多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正是人们积极行为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健康、成功、发展、快乐、满意、幸福的主要动机。研究问题积极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样的目标、理念和行动?12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103-108.论文框架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1、积极心理学内涵论析2、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原因探析(1)心理学内部的回归平衡趋势是积极心理产生的最重要原因(2)现代医学实践转向的直接影响二、理念与范畴: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转换1、积极情绪2、积极人格
20、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相关概念界定1、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积极意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2、希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3、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学的反动,第二是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第三是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4、所谓积极人格是指个
21、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中所1、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者之一,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宾西法尼依据的理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于1998年在题为5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6一文中指出,心理学应该具有的三项使命:论基础、方(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2)致力于使人法论原理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2、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弗瑞德克森于1998年提出的“拓展一一构建”理论认为,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会增强个体瞬时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并对指导思想和行为的心理资源有长远的影响。这一研
22、究结论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可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个体在体验到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往往也会体验到其他的积极情绪。3、塞里格曼“解释风格”理论。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二个对应的极点,二个极点之间构成一个中间状态(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二分法”),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处在这二个对应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研究问题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研究发现其研究领域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是主观层面上关于积和结果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感、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等,具体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
23、是个人层面上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乐观、爱、胜任、勇气、乐群、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第三是群体层面上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3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18-21.论文框架优秀品质和美德:手册与分类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和超越自我的六大美德中包含着二十四个优秀品质,所有优秀品质都有标准,总结和研究这二十四个优秀品质和六大美德的同时编写了一个调查问卷一优点问卷(VIAStrengthsSurvey,简称VIAT
24、S特长问卷)。研究中所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所以塞里格曼称它应囊括三个领域,即:快乐生活(PleaSantLife).充实生依据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原理活(EngagCd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Life)o研究问题分析和总结个人的优点和品德。吴长如.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83-84.论文框架L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2 .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3 .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1 .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2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4.结语相关概念
25、界定研究问题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研究发现和结果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四、自己的特殊收获与推荐这一次学习,我了解了美德和优良品德、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其中让我感触较深的一句是:“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如何发挥德性的力量以达至幸福,关键还在于“现实活动”,即实践。”我认为无论老师学生或是社会上任何人,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光是知道德性还远远不够,这并不能使我们成为品德端正,内心善良的人,必须是要我们把心中的那份美德给实践在我们的行为上,只有我们施以善行,我们最终才会真正获得幸福!五、存在和出现的疑难与问题“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的最高善,因为,人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追求它。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J这句话不太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