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73089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细化饲养,提高规模化猪场效益,码上有礼,大规模、集约化饲养是养猪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养猪业必将逐渐走向规模化、大规模饲养为主的模式。虽然散养和小规模养猪会长期存在,但趋势一定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模式。这种趋势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规模化饲养具有的市场竞争优势使得小规模饲养没有生存空间。,规模化养猪精细饲养的必要性,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头猪的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很小。全行业的亏损可能经常出现,有时还持续很长的时间。中国、美国都经历了长时期的亏损期。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绝不能放任粗放的饲养方式。精细化饲养可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特别在大规模养猪企业,精细化饲养的效益更加明显。,

2、根据猪的不同生长和生理阶段调整日粮的营养,猪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对日粮营养的需要在不断的变化,日粮营养的制定要不断与之适应。从出生起,猪的生理、消化、代谢、组织生长均在不断变化。生长、生理阶段划分越来越细:乳猪补料,断奶过渡料(断奶后一周内),保育猪料(23种),生长育肥猪料(46种),后备猪料(23种),初胎妊娠母猪料(2种),经产妊娠母猪料(2种),泌乳母猪料(2种),公猪料。,哺乳仔猪补料,仔猪补料非常重要,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质量要求非常高,一般专业化的公司生产;要求高的适口性,非常易消化,高质量控制,高营养含量;,哺乳仔猪补料配制的新思路,哺乳仔猪补料的重点是一个“补”字;在长期选育下

3、,母猪泌乳量已经提高到10kg/d以上;仔猪生长潜力大幅提高,沉积的养分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比例大幅增加;但母猪乳的成分基本没有改变(没有选育)。乳蛋白乳脂肪乳糖 MEMj/kgLys/ME4.6%6.3%5.0%4.4 0.79母猪乳是绝对的高脂肪、高能量,相对的低蛋白、低赖氨酸!,哺乳仔猪补料配制的新思路,母猪乳严重缺乏微量元素铁、锌、硒、锰;根据少量的研究结果(沈思军,2008;Csapo et al.1996),哺乳仔猪如以母猪乳为唯一养分来源,严重缺乏铁、锌、锰、硒,可能缺乏铜;铁的缺乏可以通过注射铁剂得到补充,锌、锰、硒可能是限制性元素。为什么母猪乳缺乏微量元素?可能是解释:野猪和

4、传统养猪下,仔猪可接触土壤,很容易从土壤获得微量元素,母猪乳中的微量元素不是必须的。但现代养猪模式仔猪根本无法从土壤获得微量元素。,哺乳仔猪补料配制的新思路,哺乳仔猪补料的配制除了满足高适口性,易消化、高质量、高营养含量外,重点补充母猪乳的限制性养分:蛋白质、氨基酸、铁、锌、锰、硒;哺乳仔猪补料本身满足其营养需要是不够的!应当补充母猪乳的缺陷,即:高氨基酸、高铁、锌、锰、硒,以使仔猪的生长潜力充分发挥,增强仔猪活力和断奶体重。,断奶过渡料,断奶后一周仔猪的生长情况对于整个生长育肥期的成绩至关重要。断奶后一周应当增重1kg以上。如果断奶后一周仔猪生长受阻,将严重影响整个生长育肥期的生产性能。,断

5、奶过渡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仔猪这时处于生长能力、合成代谢能力特别强的阶段,需要非常高的养分供应。断奶后一周的仔猪采食量非常低,一般100150g/d。这就产生了一对大矛盾:非常高的养分需求与特别低的养分供应。在如此低的采食量下,能量不能满足维持需要,仔猪在断奶后的一周内损失部分体脂肪。但仔猪的体重一般仍然可增加100g/d左右,能量的负平衡与蛋白质的正平衡同时存在。,断奶过渡期蛋白质和氨基酸摄入是决定因素,从表面上看,能量负平衡,能量是限制性养分。但在短期内(一周),仔猪可动员哺乳期间的体脂肪储备用于体蛋白的合成代谢。因此,氨基酸才是最限制性的养分。氨基酸的供应决定断奶后一周内仔猪体蛋白的

6、沉积量,从而也决定一周内的增重。,配制断奶过渡料科学的方法,提高补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至少1.4%)。要尽量增加断奶后一周仔猪的采食量。利用高可消化的原料(如高质量的血浆蛋白,乳清粉,鱼粉等),通过加工处理(膨化等),科学的配制等综合措施,克服断奶后腹泻问题。,保育仔猪日粮,从断奶第2周到10周龄下网,一般饲养6周。这期间仔猪代谢、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变化很快,因此应当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配制23种日粮,不能一种日粮喂到底。断奶后的第2、第3周,仔猪的消化能力还是很低,要求配制的日粮含有高比例的乳制品,少量的高质量血浆蛋白,适量的优质鱼粉,易消化的谷物。这阶段的日粮成本比较高。断奶后第4、第5

7、周,仔猪的消化、抗应激能力大幅提高,日粮配制可去掉血浆蛋白,大幅降低乳产品比例,可大幅降低日粮成本。最后阶段的仔猪消化能力已经很强,日粮主要由豆粕和谷物,少量鱼粉即可,没有必要再使用乳产品和血浆蛋白等昂贵的原料。,生长育肥猪日粮,生长育肥猪日粮如果按饲养标准需要配制23个日粮即可。国内许多规模化猪场一般配制2个日粮,也有只配制一种日粮。从30kg到100kg出栏。按照精细化饲养的要求,生长育肥阶段要配制46种日粮,大概每饲喂3周更换一种日粮,尽可能满足和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达到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阉公猪的采食量略高于小母猪,而沉积蛋白质的能力略低于小母猪,因此,精细化饲养要

8、求将小母猪和阉公猪分开饲养。,妊娠母猪日粮,妊娠母猪在近4个月的妊娠期,营养需要变化巨大。在妊娠的前80天,胎儿和繁殖器官沉积的养分很少,主要是维持需要和母猪恢复膘情。对日粮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很低,没有必要配制较高的蛋白质日粮。但妊娠80天以后,胎儿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加速,在胎儿、胎衣、子宫沉积大量的养分,特别是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的需要显著增加,因此在妊娠后期有必要提高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的水平。妊娠期至少应当配制2种日粮。,初胎妊娠母猪应当与经产母猪分开饲养,第一胎妊娠母猪由于母猪本身还在生长,因此需要的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比经产母猪高,按照精细化饲养的要求,要分开饲养,专门配制日粮。,

9、分娩后一周泌乳母猪的日粮,产房母猪无论在生理、代谢还是营养方面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产房母猪日粮配制是猪日粮配制的难点,产房母猪日粮又至关重要。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母猪的泌乳、下一胎的繁殖性能,甚至影响母猪的终身繁殖力。,分娩后一周是特殊时期,母猪分娩后17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母猪分娩触发了一系列的激素和代谢状态的改变。分娩后母猪的可利用营养绝对优先用于泌乳。母猪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免疫、沉积等)都要为泌乳让步。当摄入可利用的养分有限时,母猪分解体组织来保证泌乳需要。这是进化的产物,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可能体内的激素调节优先乳的合成,抑制其他需求。,分娩后的一周母猪特殊代谢状况

10、,在分娩后的17天,母猪乳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特别是泌乳早期乳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现代母猪的繁殖性能非常高,带12头仔猪很普遍,泌乳量也非常高。问题是母猪分娩后的17天,母猪的食欲很低,繁殖器官处于恢复期,消化能力也比较弱。分娩后的17天,母猪自由采食量分别为:1.0、2.0、3.0、3.7、4.2、4.5、5.0kg/d(Silva等,2009)。由于这个时期母猪的采食量平均只有3kg以下,几乎所有现代母猪均呈严重的能量和蛋白质负平衡状态,母猪必须大量分解体脂肪和体蛋白,来满足泌乳的需要。后果是母猪体蛋白和体脂肪大量流失,可能影响母猪的繁殖力。,蛋白质的摄入是关键,母猪脂肪的流失量取决

11、于日粮能量的摄入。母猪在妊娠期储备了相当的脂肪,短期的流失问题不大,流失的脂肪可以在下一个妊娠期再补充起来。但体蛋白的流失后果严重。据研究,流失3kg体蛋白就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在分娩后17天,如果按目前的饲养模式,母猪蛋白质呈严重负平衡。,分娩后一周专门日粮的配制,应当专门为分娩后一周内的泌乳母猪配制专门日粮。这种日粮应当 是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为特点。为保持母猪的健康,可比一般泌乳母猪日粮适当增加麦麸的比例,也可添加小苏打、抗菌药物等,以保证泌乳母猪顺利从妊娠过渡到泌乳。这种精细饲喂模式,有利于减轻母猪泌乳早期的蛋白质流失,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提高泌乳力和乳蛋白产量,提高下一胎繁

12、殖成绩。,其他日粮,对于后备母猪、后备公猪、种公猪也应当配制相应阶段的日粮,不应当用育肥猪日粮饲喂后备猪。,根据猪舍的有效温度和采食量调节日粮营养,猪舍的有效温度考虑了空气温度、风速、辐射热损失等方面。猪舍的有效温度影响猪的能量需要和采食量,因此在配制日粮时需要将有效温度考虑在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猪舍,猪舍的有效温度不同。一年4季,猪舍有效温度相差很大:低于舒适温度、舒适温度、高于舒适温度。,猪的临界温度,猪在干燥水泥地面、无风(0.15m/s)、群养、辐射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饲喂量为3倍维持时,临界温度如下:,当育肥猪的饲喂量或者采食量低于3倍维持需要的时候,生长育肥猪的临界温

13、度提高估计,不同体重和采食水平下的生长育肥猪的临界温度估计如下,在猪舍有效温度为15时,30-100kg猪不同DE摄入量下的生产性能估计,(设日粮DE浓度3.3Mcal/kg),当猪舍的有效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时,30-100kg猪不同DE摄入量下的生产性能估计如下,低于临界温度下的饲养策略,在非常低的有效温度下,低DE摄入量导致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更为严重。因此,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尽可能提高猪的采食量到3倍维持左右。但我国的规模化猪场均存在各种应激因素,根据赵克斌的初步调查,生长育肥猪摄入DE一般达不到3倍维持的水平。摄入DE在2.53.0倍维持之间。如果由于猪的应激水平较高

14、,无论如何也无法提高采食量,应当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含量。如果环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猪群的采食量又较低,绝不能采用低能量密度的日粮,这样做反而会增加饲料成本。,在低于临界温度下日粮应当调整,当猪舍有效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时,猪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如果仍然按照温度舒适条件下的标准配制日粮,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就相对过剩。有研究显示,饲喂同样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日粮,在低温环境下尿N排出大幅增加(蛋白质过剩),说明低环境温度下日粮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需要适当降低。,建议生长育肥猪在不同有效温度下的赖氨酸水平调整如下,3060公斤阶段猪舍有效温度,20181614121086 饲粮赖氨酸,0.880.86

15、0.840.810.790.770.75 0.73回肠可消化Lys,0.71 0.70 0.680.66 0.64 0.620.61 0.59,建议生长育肥猪在不同有效温度下的赖氨酸水平调整,60100公斤阶段猪舍有效温度,181614121086 4 饲粮赖氨酸,0.680.660.640.620.610.590.57 0.55回肠可消化Lys,0.550.530.520.500.490.480.46 0.45,建议妊娠母猪前期在不同有效温度下的日粮赖氨酸水平调整,妊娠后期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应当提高,总之,在猪舍有效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的情况下,生长育肥猪要尽可能增加能量的摄入。可适当提高日

16、粮的能量浓度。同时适当降低日粮的赖氨酸:能量比值。这样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猪场效益,同时可明显降低猪舍氨气浓度,对猪群的健康有利。建议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日粮配制,达到最高利润水平。,高温季节应当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平,在夏季高温季节,猪的采食量减少,猪对能量的需要有所减少,但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没有减少。日粮蛋白质/能量比、赖氨酸/能量比适当调高是有利于克服热应激的不利影响。热应激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采食量下降,营养的摄入明显减少。因此,适当提高日粮的可利用养分浓度是有利的,能量的浓度应当适当提高,但氨基酸的浓度更应提高。在热应激环境下,低蛋白、低氨基酸日粮的不利后果更为严

17、重。这时更要保持日粮氨基酸的平衡。,日粮配方应当根据季节进行调整,规模化猪场一年4季经历低温寒冷、温度舒适及高温应激3个时期,不同地区这3个时期的长短可能不一样。只有在温度舒适的季节才能按饲养标准配制日粮,其他季节日粮配制应当调整,不能一年4季只用一种配方。大规模养猪企业,要精确评估猪舍的有效温度,准确估计猪群的采食能力,不能照搬外国的饲养标准。只有不断调整,才是生存之道。,根据所饲养的猪瘦肉生长潜力,调整日粮营养,我国养猪企业所饲养的猪,从瘦肉生长潜力非常高的现代高度选育品种,到瘦肉生长潜力非常低的地方品种都有。对于高度选育的非常高的瘦肉生长潜力猪种,必须配制与之相适应的高蛋白、高氨基酸水平

18、日粮,否则就限制瘦肉生长潜力的发挥。而如果养猪企业饲养的猪种瘦肉生长潜力一般,就没有必要配制高蛋白、高氨基酸日粮,反而造成浪费。如果养猪企业饲养的是中国地方品种,依然采用瘦肉型猪的饲养标准配制日粮,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根据猪群的健康水平或者疫病压力调整营养,中国除少数养猪企业外,猪群的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中国的猪群面临极大的疫病压力。由于中国养猪的大环境比较恶劣,猪群时常面临疫病的挑战。正是由于疫病的压力,中国猪群的生长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也因为不断疫病挑战,猪群的采食量普遍比美国等先进国家低。健康水平低的猪群,最主要的表现是自由采食量低于饲养标准。疫病挑战导致动物采食量大幅减少。因此,低采食

19、量是健康水平低下猪群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采食量低的猪群伴随着低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但这时的低生产性能和生长速度不是由于其生长潜力低造成的,而是疫病应激的结果。因此,不能认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低,不需要那么高营养水平,而降低饲养标准。这养做反而进一步降低猪群的生产性能,甚至导致疫情的爆发。作者以为,越是健康水平低下的猪群,越应当配制高营养水平的日粮,以弥补采食不足和增强抗病力。,通过饲料,增强猪群的抗病力,在当前非常重要,中国猪群近年来面临巨大的疫病压力。特别是由于PRRS、PCV2、猪瘟等免疫抑制性疫病普遍存在,高热综合征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不可能很快改观,我们必须长期面对复杂疫病的挑战。除

20、了应当适当提高这类猪群日粮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可利用能量水平外,这类猪群需要相当高的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猪群的抗病力。猪的免疫系统激活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理论上我们不希望免疫系统被激活。但是,病原微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猪,猪必须,或者不得不,分配相当的养分给免疫系统,时刻准备应付疫病的挑战。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强猪的免疫系统。只有强化免疫系统,才能保证稳定的生产性能和成活率。从这种理念出发,我们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大量抗生素,尤其不能依赖抗生素。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换个思路,设法增强猪群的抗病力。近年来发现,某些特殊的多糖(植物来源或者微生物来源)有增强免疫力作用,应当利用。,2013-2014饲料行业年度报告已经出炉-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畜牧、饲料行业人士必备资料索取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