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用北魏改革.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7657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课用北魏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课用北魏改革.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繁荣,先秦,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敕勒歌(北魏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木兰辞(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色彩。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

2、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3、两种文明的分隔线,一、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问题:根据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1、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386 北魏建立,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的 统一(前提)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4

4、39 北魏统一北方,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讨论: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外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 景。“马背上得天下”,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

5、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

6、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认识:拓拔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与孝文帝,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

7、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4、改革的可能性,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前提: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必要性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可能性:3.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改革的必要性。目的:

8、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二、改革的内容 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整顿吏治,俸禄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一)经济上:均田制1:背景长期的征战,不断的南迁,逐渐改变游牧生活.曾经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长期的战争,人口的迁移,使得北魏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的土地。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目的 为发展生产,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二十亩;妇人受

9、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4:均田制的内容,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5: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6: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巩固政权统治;促

10、进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为缓和矛盾,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原因:,目的:,内容:,影响:,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二)政治上:整顿吏治,北魏贵族墓志,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改革的措施间

11、有何内在联系?有什么共同作用?,联系:官吏俸禄制为各方面的措施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均田制和租调制一起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与背景联系)作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三)、迁都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1:结合“P31学习思考”分析孝

12、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迁都洛阳,2: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四)革除旧俗(汉化),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以洛阳为原籍,改籍贯,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通婚姻,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讲汉话,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易服装,移风易俗,措施,内容,作用,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胡 服,汉服,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

13、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孝文帝废太子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

14、,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元,穆,陆,刘,贺,楼,改汉姓,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2.积极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经济繁荣和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1.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鲜卑封建化

15、,民族融合强。,史学观点: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

16、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 民族矛盾尖锐 A、B、C、D、,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训练设计,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迁都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6、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7、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的内容,并指出其性质的不同,商: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