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81535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8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9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虽然自由贸易已是众所周知的使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不过绝大多数的辩护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证据与理由。但也有少数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s)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本章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贸易保护的论据。从政策目标来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特别是长远利益,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重商主义、幼稚产业理论、最优关税论、贸易乘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

2、策理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看成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通常把这类观点称为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9.1 贸易保护的古典理论,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实力达到顶峰时,曾通过修改航海条例和废止谷物法,提出了(包括鸦片在内的)自由贸易,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当时同中国的贸易中,却是东印度公司独家垄断。美国和德国则因经济实力不敌英国,分别采取了汉米尔顿(A.Hamilton,1791)和李斯特(F.List,1841)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并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赶上和超过了英国。说明这种贸易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对当时美国与德

3、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9.1.1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18世纪中后期,美国独立之初,经济上仍受英国控制,而当时英国最先进入第一次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所以美国只能以南部的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与英国的工业品交换,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落后,难于和英国竞争。早在美国独立后不久的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及措施,该文献被视为保护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汉密尔顿认为,实行产业保护的必要性主要有:(1)促进社会分工;(2)推广机器使用;(3)促

4、进就业;(4)吸引外国移民;(5)人尽其才,鼓励进取;(6)保证农产品销路。总之,他认为创造出一个新的国内市场远胜于外国市场。汉密尔顿提出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有:(1)实行保护贸易关税;(2)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3)禁止原材料出口;(4)实行出口补贴或出口奖励制度;(5)对以进养出者,实行进口免税或退税;(6)鼓励新的工业发明;(7)引进外国专利权。按照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观点,1807年美国公布了禁运法案及保护关税税则,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关税不断提高。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率为7.5%-30%,1824年

5、平均关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美国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与贸易强国。,9.1.2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主义,由于在1825年出访美国,受到当时美国实行前任财长汉密尔顿提倡保护贸易政策收到很大成效的影响而转向信奉保护主义。19世纪初,德国的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制造业等虽然都有所发展,但远较英国、法国落后,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冲击很大。为此,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

6、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内容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论,即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李斯特指出,从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工业品),表面上看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如果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一开始会使工业品的价格很高,但经过一段时期,德国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价格也会下降,甚至降到低于进口产品的价格。,李斯特批评古典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特点。在李斯特看来,

7、一国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过程相适应。因此,李斯特把经济发展分成5个时期3个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应用动力与大规模机器的制造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因此注重农业的国家,人民精神萎靡,一切习惯与方法偏于守旧,缺乏文化福利与自由,而注重工商业的国家则不然,其人民充满增进身心与才能的精神。因此,在农业及以前的时期,可自由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一方面,可促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培育工业基础。在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即要保护幼稚工业。到农工商业时期,因工业已经发展成熟,也就不需要保护了。这

8、时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2.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措施(1)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国家应承担植树人而非守林人的角色。李斯特用风力和人力在树木生长中的作用进行比喻,说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差别关税率。第二,有选择性的保护。并非对所有工业都加以保护,保护是有条件的。第三,保护的时间要有限制。保护的时间不能太长,最长不超过30年(现在4-6年),而且保护时间越短就能成长起来的产业,对这种产业的保护就越有价值。如图9.1所示。幼稚工业保护及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如图9.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政策的一般正确性,他认为,当

9、一个国家解决了落后问题,即实现了工业化后,是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政策的。这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与重商主义以及后面介绍的贸易乘数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3.幼稚工业的判定与选择标准所谓幼稚工业,就是指刚刚产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没有竞争力,但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什么是幼稚工业,世界上并无统一定论,但后人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提出了3个比较有影响的判定标准:(1)穆勒(J.S.Mill)标准该标准认为,通过政府保护,落后产业通过改进技术等措施,迅速形成国际竞争力,最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即保护一个现在无法与国外竞争,但将来可具有竞争力并获益的产业。所以又被称为潜在竞争力标准。

10、,当某一产业刚刚诞生,规模很小,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任由自由竟争,该产业必然会发展不起来。这时国家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逐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致最终该产业完全能够面对自由竟争,获得利润。该产业就可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保护。(2)巴斯塔布尔()标准该标准引进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认为保护一个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将来获益的现值。这一标准比穆勒标准要求更高,即它要求被保护的幼稚工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之后,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或成本。该标准又被称为现值标准。(3)坎姆()标准该标准除包含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再加外部性(技术可

11、外溢性)标准。外部性是指企业所学习掌握的知识、技术、技巧可为其他企业模仿和无偿使用,这样其他企业的进入使其利润下降,以至无法以未来利润来补偿投资成本。这时国家便应采取保护政策对该产业予以保护。,关于如何保护幼稚工业,既可用关税,亦可采取生产补贴。对幼稚工业直接采取生产补贴的办法要比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更可取。因为生产补贴只会造成生产扭曲,但可避免消费扭曲,所以补贴与进口壁垒相比保护成本更低。,4.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评价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对当时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在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影响下,德国通过保护政策的扶植,工业及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有了迅速的发展,终于很快赶上了英

12、国。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现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具有其合理的内涵,连自由贸易的倡导者约翰.穆勒都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作为贸易保护“唯一成立的理由”。李斯特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为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WTO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工业保护条款,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是无法准确界定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对幼稚工业的保护,但多数都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付出

13、惨痛代价。,9.2 贸易保护的现代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化的相继实现,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本国市场的保护。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贸易保护不再仅仅是为本国幼稚工业赢得成长的空间,而是作为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因此,保护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幼稚工业,而是扩展到所有产业。这种贸易保护的行为被称为超贸易保护,或新贸易保护主义。与古典贸易保护的理论相比,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9.2.1 最优关税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证明,任何国家征收关税,从绝对意义上讲都是一种净损失,也就是说完全的自由

14、贸易是最优的。但是,在现实中,各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不愿率先实行贸易的完全自由化。特别是大国通过征收关税,能购压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改善贸易条件,但是小国由于无法支配市场以改变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也就不能通过关税改善其贸易条件,所以对小国而言只有零税率才是所谓的最优关税。,大国征税关税,亦不是税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极限点,这个点就是最优关税率。如图9.3所示。在税率为tM点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tM就是最优关税(率);当关税再提高时,社会福利开始下降,如果关税提高到tp时,就再没有产品进口,即达到了禁止关税率,又回到封闭经济中。,下面我们用数学来推导证明最优关税及存在的条件。令进口关税率t=(P

15、t-Pw)/Pw,则Pt=Pw(1+t),因为边际进口花费为 MEM=d(PwM)/dM=(dPwM+PwdM)/dM=Pw+MdPw/dM(9-1)其中,M为进口数量。我们对式(9-1)稍做变换,可得:MEM=Pw1+(dPw/Pw)/(dM/M)=Pw(1+1/eS)(9-2)式(9-2)中,eS=(dM/M)/(dPw/Pw)是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弹性。根据最优关税条件可知:MEM=MRM=Pt,即边际进口花费=边际进口收益=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因此得出:Pt=Pw(1+tM)=Pw(1+1/eS)(9-3)tM=1/eS(9-4)其中,tM就是最优关税。,若进出口平衡时,假如进口价格下

16、降1%,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则上升ed%(ed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由于进口价格下降1%,进口成本亦下降1%,但进口数量上升ed%,因此总进口花费上升为(ed%-1%)=(ed-1)%。又因进口商品价格下降,1%,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上升(因进口国是大国,进口数量增加又必然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因此外国供给亦上升,即上升为eS%。由于进出口平衡条件下,进口值=出口值,或者说,进口商品需求=进口商品外国供给,则:(ed-1)%=eS%即 ed-1=eS(9-5)从式(9-4)和(9-5)可得:tM=1/eS=1/(ed-1)(9-6)从式(9-4)和(9-5)我们亦可以得出:tM=1/eS=

17、(ed-eS)/eS=ed/eS-1=-1(9-7)其中,=ed/eS表示贸易双方提供曲线弹性之比,即贸易条件弹性。若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d1),或者贸易条件弹性较小(1),则最优关税小于零(tM0),这时最优关税为负值,说明不应征收进口关税。因此,大国最优关税的征收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或贸易条件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最优关税才为正值。,9.2.2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由凯恩斯本人及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如美国的汉森(A.Hansen)、萨谬尔森()及英国的哈罗德()等提出的。他们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的

18、要求。国际贸易的利益最终都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增加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则可以用国际贸易乘数效应来表示。1.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是由凯恩斯在他著名的通论中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主要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又是由于人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引起的。为了证明增加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好处,凯恩斯提出了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依存关系的乘数理论:投资增加 生产资料需求增加 生产资料部门人们收入增加 对消费品需求增加 生产消费品的人们收入增加,这样循环往复,一直推延下去,其结果是由投资增加导致的

19、国民收入增加会是初始投资增加的若干倍这就是投资乘数原理或倍数效应。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的国民收入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C+S+T(9-8)Y=C+I+G(9-9)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T=G)时,我们得到:S=I(9-10)对式(9-10)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I=S=Y(S/Y)=YMPS,Y=(1/MPS)I(9-11)即:Y=KI(9-12)K就是投资乘数:K=1/MPS=1/(1-MPC)(9-13)式(9-11)和(9-12)中,MPS(S/Y)、MPC(C/Y)分别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和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

20、ropensity to Consume)。,2.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在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出口和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出口增加 外汇收入增加 出口产业人们收入增加 消费需求增加 其他国内产业部门生产增加 就业增加 收入增加 如此反复推延下去,国民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进口时则相反。其推导过程与公式表示如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为:Y=C+S+T+M(9-14)Y=C+I+G+X(9-15)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时,可得:S+M

21、=I+X(9-16)对式(9-16)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I+X=S+M=Y(S+M)/Y,Y=(S+M)/Y(I+X)=K(I+X)(9-17)K就是国际贸易乘数:K=1/(MPS+MPM)(9-18),式(9-18)中,MPM(M)/Y)为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其效应亦可用图9.4进行分析。图中纵坐标表示进口或出口,横坐标表示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看出,在出口增加同样的X时,由于边际进口倾向MPM不同,即贸易乘数不同,而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亦不同。因为,MPMMPM(斜率或边际进口倾向不同),即KK,所以Y Y,即贸易乘数越大,带来的

22、国民收入增加幅度越大。这说明进口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利的,因此进口如同储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漏出(Leakage),而出口如同投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注入(Injection)。3.对国际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和贸易乘数理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进口;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鼓励和促进出口,追求贸易顺差,实现充分就业。贸易乘数理论是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的产物,它将贸易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贸易盈余作为解决本国失业和促进经济

23、增长的外部手段。这虽然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但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1)从世界市场角度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除非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2)一国出口增加,由于收入增加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容易产生通货膨胀。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就与实施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追求贸易盈余有很大关系。(3)一国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的实行奖出限入政策,除非别国不采取相应报复措施,否则势必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NTBS)盛行,使贸易障碍增多,发生各种贸易战。而且,从世界各国的角度来看,一国顺差,就意味着另一国逆差,因此,始终保持顺差是不切实际的。,9.2.3 战略

24、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多种模型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所有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最具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在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和知识结构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产业内贸易,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这实际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一般假设,由于规模经济及其所造成的较高的行业进入障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厂商的数目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形成所谓的寡头垄断或在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双头垄断的局面。“战略”一词的意义是在寡头垄断模型中,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在考虑外国企业或政府的反应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最佳

25、行动纲领。一般来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政府进行干预的目的是获得租金或额外的利益,而这些额外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或者是借以避免他国牺牲本国利益。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面,即租金如垄断利润或生产的额外利益的存在。不同的模型描述了政府的干预行为怎样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在这些租金或利益中的份额“利润转移”或“租金攫取”就是这种行为的实质性内容。,1.简单古诺两阶段模型中的战略出口补贴布兰德-斯宾塞模型及其对斯塔克尔伯格非对称双头垄断结论的扩展,假设国内外两个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全部出口到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动机干预本国出

26、口企业,通过出口补贴改善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增加市场份额并且从国外厂商转移利润。因此在两阶段博弈中,在第一阶段,两国政府根据对产业结构的了解(同时)选择补贴水平;第二阶段,厂商根据补贴决定产出水平。首先考虑本国政府采取单边出口补贴政策的情况。本国厂商的利润函数:(x,y;s)=xP(x+y)-C(x)+sx(9-19)式(9-19)中,x、y分别为本国和外国厂商生产同质产品的数量,s为出口补贴,P为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价格,C为生产成本。使利润最大化的条件:x=xP+P-Cx+s=0,xx=2P+xP-Cxx0(9-20)同理,从国外厂商的利润函数*=yP(x+y)-C*(y)可以得出一阶

27、、二阶条件 y*=yP+P-Cy*,yy*=2P+yP-Cyy*0,同时对两国利润最大化条件求解,可得出非合作均衡解。本国政府的出口补贴使厂商的边际成本下降,继而增加厂商的边际利润。如图9.5所示,本国厂商的出口随着出口补贴增加而增加,本国反应曲线右移,继而减少外国厂商的出口。同时,有,下面两个条件:xy=P+xP0;yx*=P+yP0(9-21),式(9-21)表示本国出口的增加会减少外国的边际利润,而外国出口的增加会减少本国的边际利润。另外,如果需求曲线是非常凹的,那么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有下列方程式成立:xx0,s*=d*/ds0,说明补贴的增加使本国福利也增加。因此,本国政府存在单

28、边的补贴动机使本国福利最大化。总之,最优出口补贴改变非合作均衡状态使之有利于本国的出口企业,并且使企业处于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地位。出口补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分解为利润转移与贸易条件效应。如果本国是大国,那么补贴增加引起的出口增加将使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但是寡头厂商会使增加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仍大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净利润是增加的。出口补贴导致的出口量增加的正效应大于贸易条件恶化的负效应。在图9.6中,假设x是寡头垄断竞争产品,与前面的假设不同的是,一部分x在国内消费,m是其它完全竞争产品。C点是完全竞争状态下的生产点,对应的消费点是Qc,效用水平是Uc。,在非合作古诺均衡下的生

29、产点为N,消费点是Qn,QnN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在N点上的斜率,表明边际利润为正。在这一点上的补贴会使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移动,恶化贸易条件,从而使本国福利下降。出口补贴使生产点移动到S点,X的产量增加而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国内福利却提高了,表现为本国达到了更高的效用水平Qs。除了上述布兰德-斯宾塞基本理论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理论进行了更接近现实的思考:(1)迪克斯特和格罗斯曼放松了经济中只有一个垄断行业的假定,考虑同时存在多个寡占行业的情况。(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假定企业数目是固定的,但实际上,出口补贴或其他扶植本国企业的措施给现存企业带来

30、的利润增加很可能引致新企业的进入。,(3)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方面问题是企业与政府决策的时序。,(4)斯宾塞把中间产品引入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考虑,指出如果本国为生产某一产品而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由外国垂直联合厂商生产,那么,如果本国对最终产品的出口给予补贴的话,它不仅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转移国外厂商的利润,而且还能迫使国外厂商降低中间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面让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稍微扩大一些,即看一下另一个著名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战略幼稚产业模型的争论。2.学习曲线的迅速下滑模型战略幼稚产业的争论 克鲁格曼(P.Krugman,1984)设计了一种模型,这一模型在人们熟

31、知的有关幼稚产业中政府干预的争论中提出了战略方面的问题。不论是从历史的还是现行的观点来看,幼稚产业问题总是被理解为一个有关国际竞争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在传统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政策竞争问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在他于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阐述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刚刚建立和起步的美国制造业的观点。后来李斯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幼稚产业的争论已经剔除了有关战略的内容:即关于政府干预的理论争论不依赖于已知政策的冲突或外国竞争企业的预期反应。,这些争论往往是有利于幼稚产业的,如果说它

32、有什么根据的话,这些争论是在干预国家内部存在着国内市场扭曲的情况下成立的(Golden,1974,1986)。相关的三种扭曲现象是文献中普遍论及的: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新的具有潜在盈利性的产业无法启动;当开拓性的企业无法留住他们在创业时期训练出来的工人时,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外部效应开始出现;由于知识或技能的扩散而出现的干中学的外部效应,对于一个处于婴儿时期的产业可能尤为重要。对于任何一种扭曲,干预政策最优形式是一种国内的干预,比如贷款担保、培训计划或对R&D活动的相应补贴。由于政策制定者试图解决的问题不是“贸易上的扭曲”,所以,对国内市场的临时性保护措施是一种相当

33、昂贵的干预手段。在克鲁格曼模型中急速下滑的学习曲线作为政府干预行为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战略效果。克鲁格曼在其模型的一个版本中假设了相对于规模的动态收益。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幼稚产业问,题相关的,他没有依赖于干中学的外部效应或任何其他国内扭曲因素,来寻求激励政府干预行为的因素。如果去掉传统的依赖于规模收入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贸易方式以及从贸易中获得的潜在利益,对政府的干预行为就更为敏感和突出。,在美国,多年来一种认识或观念支撑着强烈的保护主义,这就是认为美国的制造业已经落后于国际竞争水平,这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缺乏努力或能力,而是因为其他国家在使用“不公平”的手段推进他们自己的产业发展。其结果

34、是,美国人对检查其贸易伙伴的经济政策越来越感兴趣,并在其1974年出台的综合贸易法中,制订了“301条款”及“特殊301条款”,实施自己的产业政策,以保护其经济的繁荣。欧盟受其传统的干预主义思想的影响,也迅速制订支持其产业政策的目标。欧洲空中客车在政府支持下的进入(主要是与波音抗衡),就是政府战略性干预的最好例证。空中客车已经在使先前的领导者美国厂家受损的情况下获得了世界民用航空器市场的很大份额。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政府的补贴使得空中客车能够赢得比没有这种补贴的情况下更大的市场份额。,3.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35、和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因此,传统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争论的实质就是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争论,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产生经济扭曲,经济问题只能靠市场解决;而干预主义认为扭曲来自于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进行纠正。但需要指出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缺少完整的政策结论,或者说,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所达到的实用性还不能够作为现实政策的基础。而且实证研究工作尚不足以确认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国民福利水平。由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

36、论是建立在不同的假设基础上的,政策的实施要求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厂商预期利润等有比较准确的掌握,这样就面临着一个信息问题,因为信息不完全,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确定一些具体的产业并进行干预以真正地提高其国民福利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政府是否能够避免企业的“寻租”,从而保证政策的有效和有力的实施。,9.2.4 关于贸易保护的其他论点,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发展,除了上述基本理论外,还有种种主张保护贸易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论点。比较有影响的是:(1)矫正国内市场扭曲的超保护贸易论。(2)维持高工资水平、增加国内就业的保护贸易论。(3)改善国际收支(BOP)的保护贸易论

37、(4)维护公平贸易论。(5)为了国防或国家安全的保护贸易论,等等。,9.3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般经济理论令人信服的论证了自由贸易引导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使一国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的水平。实证性的研究显示出,单边或双边的削减关税可以获得巨大的福利收益。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关税与其它贸易限制措施盛行于所有的时期和所有的国家,世界上持续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险。贸易理论关于自由贸易能够导致福利增长的主张仿佛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明显的距离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可能是政策制定者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或者他们的智力有限,因此不懂得单边削减关税对增进福利的效应。第二,在国际

38、贸易纯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特别是假设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但实际上市场一般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并非具有充分的弹性,从一般帕累托最优贸易自由化的角度进行再分配以补偿受损者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一旦离开了完全竞争的和没有磨擦的交换的世界,政治的力量就必须考虑进来。这在建立国际贸易理论时被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它要求一个宽容的、无所不知的政府存在。可以运用不会,引起扭曲的税收和补贴,使社会处于效用可能性边界上。如果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一个保护贸易的立场就必然会出现,正如最优关税的观点。最优关税的论点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进行限制来

39、改进其物质的福利。近年来,强调生产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已经引起了对政府干预自由贸易的新争论。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持贸易保护,但为什么政府最终采用的是这样一种保护措施而非那一种呢?为什么政府要对一种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而对另一种商品征收较低的关税呢?事实上,贸易政策的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经济选择,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与社会决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式引入传统贸易理论,试图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去探求贸易扭曲政策存在的真正原因。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来解释和描述贸易政策“是什么”、“如何产生的”,及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9

40、.3.1 保护贸易政策决定的基本框架,像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一样,一项具体贸易政策的决定也是由对这项政策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1.对保护贸易政策的需求从需求方面来看,对一项政策的需求,既要有相关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还要有代表和反映这些利益的组织。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必定会涉及到各种集团的利益,那么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渠道来表达对政策的偏好和需求的呢?是通过对政府的游说工作,通过在政府中代表这些利益集团的政党或代言人来表达,还是直接通过社会舆论或民间团体来对政府施加压力,这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方式和渠道一般会同时使用。在图9.7中

41、,横轴表示关税水平提高,原点则表示关税为零。纵轴表示与保护贸易行为相应的货币单位所表示的成本与收益。OA表示游说的成本(总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即提高关税对特定的经济利益集团来说越来越困难(代价上升)。OBC表示得自于保护的利益,关税上升越多,利益也将上升,上升到最高点B时(禁止性关税)利益不再上升,而且是递减的边际收益。利益集团的游说效果在关税提高到时达到最优化。在该点上,收益与成本之差(租金)最多。,(1)赞成贸易保护的集团 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的国内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最大的兴趣。向进口竞争企业提供投入品的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强烈的兴趣。,这两种利益集团常以特定的经济部门的工会和工人组织、资方

42、代表的身份,声称提高保护水平,显然会提高国内的就业水平、产出量和利润,而要求提高关税或不削减关税限制与数量限制,当国内存在较高失业率时,这种观点更能受到政府的重视。(2)反对贸易保护的集团 出口供应商(国内、国外)、进口商与分销商(连锁零售商)。向国外提供产品的厂商认识到,国内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引起外国的报复,威胁到他们的出口销售。如果自己的国家不降低保护程度,他们就无法指望扩大他们的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另一类反对贸易保护的企业是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销售,一般倾向于自由贸易。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的国内企业也会对贸易自由化感兴趣。不过,这样的企业经常同时属于与

43、进口竞争的企业,有着保护贸易的利益,所以他们的政治立场比较暧昧。消费者。消费者倾向于低关税,可是,消费者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小,原因是除消费者很难组织起来外,他们一般又都是雇员和企业工人,他们的收入来自企业,结果是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而这个地位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所以消费者对贸易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2.保护贸易政策的供给,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的水平及其变化是由政治决策或政府决定的,在这些政治决策中,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起着主导作用。贸易政策不是由直接的公众投票决定的(只有在瑞士例外)。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只是选举中所争论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在许多国家中,贸易政策是内部的

44、经济和政治问题决定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追求着一些特定的理想目标,在这些理想目标中有一个是贸易保护的问题。在多数民选政治制度的国家,政府面对的最重要限制是需要再次当选,当一个政府害怕它会失去未来的选举(失去民心),它就会采取一种能够在选民中提高其声望的政策。一个政党尽管承诺了自由贸易(对外)可能被迫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只要这样的政策可以增加它重新当选的机会。在对外贸易的问题上,一个想重新当选而又不能确保成功的政府,往往对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所提出的保护贸易的需要十分重视,希望他们能够送来一些确定的选票,尤其是能为竞选运动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而对消费者可能并不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消费者选民对自由

45、贸易的兴趣并不是非常强烈。,3.结论性评价,因为贸易保护政策是在政治市场里决定的,赞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集团主要由进口竞争行业(资本所有者、管理层和工人等)组成,它们具有强有力的政治地位,因为它们对贸易保护的需求是清晰可见的,利益是集中的,组织化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反对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集团,主要由消费者组成,但他们要有效地组织起来是困难的,因为存在着搭便车的效应。贸易保护的水平和结构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相互行动的结果,这种政治上的均衡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模型化分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与进口竞争行业的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夕阳行业、低技术、低工资和就业数量大的部门得到保护的机会很大。一

46、个行业的竞争越激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保护的程度就越低。实证分析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脆弱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是最强烈的,尤其是当国民经济发展低迷,失业水平升高、对外贸易地位不理想(贸易条件恶化)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则会产生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压力。,9.3.2 保护贸易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与此相应地,经济学家们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中建立了一些政治经济学模型,包括梅耶(W.Mayer)的中点选民模型、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模型以及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E.Helpman)的利益

47、集团政治贡献模型等。在这些模型中,政府的目标是成功地掌握政权和维护政权的稳定而非社会福利最大化。1.中点选民模型中点选民模型假设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该政党才有可能执政,因此,政府在选择任何经济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政府怎样选择得到多数选民支持的政策呢?重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的政策。所谓中点选民的意见一般就是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以中点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激进,且两边人数一样。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模型。假设本国有9个选民,他们对关税的偏好都不同,我们根据他们对关税(%)的意见

48、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如图9.8所示。,假设第人主张关税率为1%,第人主张2%,以此类推,第人主张9%的关税率。在这里中点选民是第个,中点选民的意见是关税率定在5%。再假设本国有两个政党存在,如民主党和,社会党。两党都想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中,假定民主党选择了征收7%的关税,而社会党选择了6%的关税,这时,主张高关税的选民(、)就会支持民主党,但主张低关税的选民,包括从第到第个选民就会支持社会党。从第到第个选民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相对主张7%的关税的民主党来说,社会党更接近他们的意见。如果这时有一个第三党,比如说进步党,选择了关税率为5%的政策,那么,第到第个选民就会转而支持

49、进步党,支持社会党的就只剩下第个选民一人了。我们再假设,如果民主党主张征收3%的关税,而社会党选择4%的关税政策,那么,只有第到第的3个选民会支持民主党,而其余的6人会偏向社会党。由此可见,越接近中点选民意见的政策越能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若这时又出现一个第三党,比如说还是进步党,选择了关税率为5%的政策,那么,从第到第个选民就会转而支持进步党,支持社会党的就只剩下第个选民一人了。这就是中点选民模型。,2.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贸易政策的中点选民模型理论上似乎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观察一下民主选举制度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贸易政策保护的恰恰都是少数人。例如,几乎所有的发达国

50、家都保护农产品,而农民占这些国家的总人口都不到10%。在发展中国家中农民是大多数,但这些占大多数的农民不但得不到保护,政府还通过对出口的控制压低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间接地保护了人数较少的城市中的农产品消费者。钢铁、纺织品等行业在美国已是夕阳产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但他们受保护的程度仍很高,占大多数的消费者为保护这些少数人的利益而支付了不小的代价。那么,怎样解释政府选择这种牺牲大多数人利益来保护少数人利益的贸易政策的行为呢?研究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理论,1 认为一种政策是否被政府采纳并不在于受益或受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否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