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92010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心理之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阚学中的认知偏差司法鉴定出错的理之源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偏差就被认为是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研究表明,认知偏差会影响侦查人员的侦查判断、影响检察官是否提起公诉以及影晌法富作出何种裁决。(1)SeeAmosTversky&DanielKahneman,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185Science1124,1124-1131(1974).200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西班牙马德里通勤列车爆炸案中错误识别了犯罪嫌疑人后,联邦调查局监察长办公室将认知偏差确定为导致错误识别的因素之一。(2)SeeRobert

2、B.Stacey,ReportontheErroneousFingerprintIndividualizationintheMadridTrainBombingCase,JournalofForensicIdentification,Jan.-Feb.2015,p.1-19.2005年,美国国会委托美国国家科学院调查其国内的法证科学现状,包括认知偏差对法证科学的影响。(3)参见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法庭科学的加强之路,王进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比后,学术界对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研究有所增加O(4)SeeI.E.Droretal.;WhenEmotionsG

3、ettheBetterofUs:theEffectofContextualTop-downProcessingonMatchingFingerprints,19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799,799-809(2005);I.E.Dror&D.Charlton,WhyExpertsMakeErrors,56JournalofForensicIdentification600,600-616(2006);J.H.Kersholt,RPaashuis&M.Sjerps,ShoePrintExaminations:EffectsofExpectation,Complexit

4、yandExperience,165ForensicScienceInternational30,30-34(2007);I.E.Dror&R.Rosenthal,MetaanalyticallyQuantifyingtheReliabilityandBiasabilityofForensicExperts,53JournalofForensicScience900,900-903(2008).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名为美国法证科学的加强之路的报告,指出“各法证科学学科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以避免主观解簪,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和项目评估。这些研究项目可以从其他研究领域中获得极大帮助,特

5、别是能从诊断医学进行的大量临床表现评估研究,以及认知心理学关于观察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和错误的研究中获益。(5)同前注(3),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书,第9页。此后,美国总统科学和技术咨询理事会(6)See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ForensicScienceinCriminalCourts:EnsuringScientificValidityofFeature-ComparisonMethods,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2016.和国家法证科学

6、委员会(7)SeeNationalCommisiononForensicScience,EnsuringthatForensicAnalysisIsBaseduponTask-RelevantInformation,2015,Retrievedfromhttps:/www.justice.gov/archives/ncfs/file/818196/download.,英国的法证科学规制(8)SeeForensicScienceRegulator,CognitiveBiasEffectsRelevanttoForensicScienceExaminations,2015,Retrievedfro

7、m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gnitive-bias-effects-relevant-to-forensic-science-eaminations.W.院调查委员会SeeHouseofLordsScienceandTechnologySelectCommittee,ForensicScienceandtheCriminalJusticeSystem:ABlueprintforChange,2019,Retrievedfromhttpsy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ld201719ldselecVdsctech3

8、3333302.htm.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警察法证科学服务部门(Io)SeeB.Found&J.Ganas,TheManagementofDomainIrrelevantContextInformationinForensicHandwritingExaminationCasework,53Science&Justice154,154-158(2013).荷兰的法证科学研究所(Il)SeeR.D.Stoeletal.lMinimizingContextualBiasinForensicCasework,inK.Strom&M.J.Hickmaneds.,ForensicScienceandt

9、heAdministrationofJustice,SAGEPublications,2014,p.67-86.等机构,都对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问题表达了高度关切,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近十五年来,以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影响为主题的研究影响日甚,逐渐形成了一个名为“认知法证科学”(CognitiVeforensics)的研究领域,(12)SeeI.E.Dror&R.D.Stoel,CognitiveForensics:HumanCognition,ContextualInformation,andBias,inGerbenBruinsma&DavidWeisburdeds

10、.,EncyclopediaofCriminologyandCriminalJustice,Springer,2014;B.Found,DecipheringtheHumanCondition:TheRiseofCognitiveForensics,47AustralianJournalofForensicSciences386,386-401(2015).该领域的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法证科学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客观、科学和不偏不倚。各国的错案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错案是缺乏基砒可靠性或者应用可靠性的科学证据导致的,而认知偏差又是造成科学证据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13)SeeB

11、.L.Garrett&P.J.Neufeld,InvalidForensicScienceTestimonyandWrongfulConvictions,95VirginiaLawReview1,1-97(2014);R.Dioso-Villa,WithoutLegalObligation:CompensatingtheWrongfullyConvictedinAustralia,75AlbanyLawReview1329,1329-1372(2012);R.Dioso-Villa,ARepositoryofWrongfulConvictionsinAustralia:FirstStepsto

12、wardEstimatingPrevalenceandCausalContributingFactors,17FlindersLawJournal163,163-202(2015);N.M.Smit,R.M.Morgan&D.A.Lagnado,ASystematicAnalysisofMisleadingEvidenceinUnsafeRulingsinEnglandandWales,58Science&Justice128,128-137(2018).二、法证科学的困境法证科学提供的科学证据,为成功追诉犯罪者和帮助无辜者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陈年冷案凭借先进的DNA技术获得俄破。(14)例如

13、我国著名的.白银连环杀人案二在案发28年后,利用DNA检测手段的Y-STR技术才得以破获。参见谈琳:G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凸显科技的力量,载科技日报2016年8月30日,第1版。法证科学在司法系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秉承个人主义认识论者认为其他证据(特别是证人证言)更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审查判断更为困难。(15)参见杨伟伟、罗大华:国外心理学关于证人证言的研究及其启示,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期,第61页。相比之下,法证科学梃供的科学证据,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的科学成果,在实践中被赋予了很高的证明力。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法证科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日益受到质疑=(16

14、)SeeMichaelJSaks&JonathanJ.Koehler,TheComingParadigmShiftinForensicIdentificationScience,309Science892,892-895(25).(一)理论基础薄弱法证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他科学的经物性适用,那些应用于推断工具痕迹或者咬痕痕迹来源的法证科学检验,从来没有受到过严格的科学审查,这些方法的基础有效性研究没有被置于优先地位。(17)参见同前注(3),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书,第4页。虽然法证科学中的判断不完全是主观的,但是通常也未经充分的测试和分析。(18)SeeSaulM.Kassin,I.

15、E.Dror&JeffKukucka,TheForensicConfirmationBias:Problems,Perspectives,andProposedSolutions,2JournalofAppliedResearchinMemoryandCognition42,43(2013).例如,美国法官苏徒(SoUdefj认为,指纹分析的传统方法是主观的、未经脸证的、无法证实的,而指纹证据却被宣称为是确实可靠的。(19)参见同前注(3),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书,第44页。(二)人的因素影响大多数法证科学学科既缺乏客观的测量方法,也没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在这些领域,检验人员实质上就是主

16、要分析工具。(20)SeeSaulM.Kassin,I.E.Dror&JeffKukucka,NewApplicationofPsychologytoLaw:ImprovingForensicEvidenceandExpertWitnessContributions,2JournalofAppliedResearchinMemoryandCognition78,78-81(2013).即使在拥有可量化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领域,从样本采集、确定检验样本、分析样本到检验结果的解糅,人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客观检验标准,使得不同的检脸人员甚至同一名检脸人员得出的结论之间也缺乏一致性。研究表明

17、,在不同情境下,同一名检险人员对相同数据进行分析后,会得出不同的鉴定意见。(21)参见英JlEQror等:认知偏差及其对专家证人和法院的影响,王进喜、朱海译,栽证据科学2019年第3期,第327页。检验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靠性,无疑表明检聆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2)SeeI.E.Dror,HumanExpertPerformanceinForensicDecisionMaking:SevenDifferentSourcesofBias,49AustralianJournalofForensicSciences541,541-547(2017).三、认知偏差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

18、记忆、分析、解释和使用生活中的信息时,人们会受到情境、动机、期望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无关因素会扭曲人们的判断。(23)参见同前注(1),AmosTversky&DanielKahneman,第1124-1131页。换言之,认知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个枳极的意义建构过程。人类认知机制,决定了在认知过程中人类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认知偏差是一种系统性地、不知不觉地、必然坨偏离现实的认知现象,单靠意志力是难以避免或不可能避免的。(24)SeeR.F.Pohl,CognitiveIllusions:IriguingPhenomenainJudgement,Thinki

19、ngandMemory,PSyChoIogyPreSS,2017,p.3-4.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认知偏差形成了潜意识的作用机制,使人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影响。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使得认知偏差固有地存在于每个领域的所有决策中。任何人都很难对认知偏差产生免疫,即便是法证科学专家也不例外。(25)SeI.E.Droretal.,NoOneisImmunetoContextualBias-NotEvenForensicPathologists,7JournalofAppliedResearchinMemoryandCognition316,316-317(2018).如果不了解认知机制,通常会导致以无效

20、的方法来应对认知偏差。例如,把认知偏差误解为职业伦理问题,将认知偏差导致的饕定错误归因于检验人员的不合伦理的行为,认为可以通过职业伦理培训和遵循职业伦理守则来解决认知偏差。(26)SeeI.E.Dror,CognitiveandHumanFactorsinExpertDecisionMaking:SixFallaciesandtheEightSourcesofBias.92AnalyticalChemistry7998,7998-8004(2020).然而,这不仅不能解决认知偏差,还会造成法证检验人员污名化,降低司法饕定的公信力。(一)感觉与知觉认知心理学将个体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过程,区分为

21、感觉和知觉两个过程。感觉是指察觉环境能量,并将其编码的最初若干过程。(27)参见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感觉与知觉,李乐山等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知觉是由含义、关系、情境、判断、过去经历和记忆等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28)参见同上注。知觉的形成包括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TOPYIoWn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Bottom-upProcessing)两个过程。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的微小信息开始,耨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形成知觉。(29)叁见美JKathIeenM-Galotti:认知心理学(第三版),吴国宏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2、05年版,第32页。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指由当时的情境、过去的经验、两者共同产生的期望所引导的加工过程。(30)参见同上注,第43页。因此,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容易受到情境效应和期望效应的影响,(31)参见同上注,第41页。使人们在解读事物或事件时,受到自己的目标、经历、千页期、记忆、动机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2)参见美菲利普津巴多、美罗伯特约翰逊、美薇薇安麦卡恩: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钱静、黄珏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6页。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有效处理从外界输入的大量信息,人脑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认知机制。(33)SeeI.E.Dror,TheParadoxofHum

23、anExpertise:WhyExpertsCanGetItWrong,inN.Kapured.,TheParadoxicalBrai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77-188.这些认知机制源自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期望,它们会影响输入信息的加工方式。这种概念驱动的加工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普遍地存在于很多认知过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有L个缺点,即对特定信息的关注,导致对其他(可能很重要的)信息的忽视。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自上而下的认知机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使人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虽然专业知识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能带来卓越的整体功效,但它也

24、存在潜在的弱点和缺陷,例如:限制决策灵活性、忽略重要信息、陷入隧道视野、导致认知偏差,这些弱点和缺陷降低了专家判断的准确性。(34)参见同上注。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一些成人和儿童的照片,当参与者得知成人和儿童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时,参与者会认为他们具有更高的面部相似度一即使照片中的两个人事实上并没有血缘关系。(35)SeeP.Bressan&M.F.DalMartello1TalisPater,TalisFilus:PerceivedResemblanceandtheBeliefinGeneticRelatedness,13PSyChoIogiCaISCienCe213,213-21

25、8(2002).其他研究同样表明,当参与者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时,他们会觉得犯罪嫌疑人的照片与电脑合成的照片具有更高的相似度;(36)SeeSQCharman,A.H.Gregory&MQarIucci,ExploringtheDiagnosticUtilityofFacialComposites:BeliefsofGuiltcanBiasPerceivedSimilarityBetweenCompositeandSuspect,15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Applied76,76-90(2009).如果参与者认为录音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那么他们能从音量较低

26、的录音中听到更多犯罪信息。(37)SeeN.D.Langeetal.,ContextualBiasesintheInterpretationofAuditoryEVidenCe,35LaWandHUmanBehaViOrl78,178-187(2011).以上研究表明,巳有的经历、知识、预期的确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人们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无意识地无缝编织进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之中,同样,法证检验人员在检舱过程中也会无意识地将他们的已有认知无缝地编织进对检脸工作的理解之中。(二)社会认知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经典实脸证明了期望效应(EXPeetationEffeCt)的存在,即当我们对自己或者他人形成

27、一种判断,产生L种期望后,这种期望会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达成这一期望。(38)SeeR.Rosenthal&K.Fode,TheEffectofExperimenterBiasonPerformanceoftheAlbinoRat,8BehavioralScience183,183-189(1963).在刑事司法中,人们的行为也受到了已有信念的影响。一项研究让参与者查看一份模拟的犯罪调查记录,其中包括一些指向一名犯罪嫌疑人的薄弱的间接证据。一些参与者被要求做出一个有关洋犯的初步假设,并解释该假设。按照这个要求做的参与者会不断地寻找其他证据来支持其据以作出假设的证据。因此,一个只有些许嫌疑的

28、犯罪嫌疑人变成了主要犯罪嫌疑人。(39)SeeB.OBrien,PrimeSuspect:AnExaminationofFactorsthatAggravateandCounteractConfirmationBiasinCriminalInvestigations,15Psychology,PublicPolicy,andLaw315,315-334.正如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直觉信念抗拒现实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时直觉信念会引导我们按照能证实该溉念的方式去行动。所以我们对他人的信念可能变成自我实现的颈言。”(40)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纲要(第6版),侯玉波

29、、廖江群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页。首因效应(PrimaCy曰feet)也会影响社会认知。(41)首因效应是指戢初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第一印象形成以后,往往难以改变,从而形成更为严重的刻板印象(StereOtyP)。刻板印象能把一些不易理解的属性结合在一起,并赋予这些属性以意义和结构。当人们无意识地接触与敌意相关的词语时,倾向于对那些具有模糊故意行为的人产生更加消极的看法。(42)参见加齐瓦孔达:社会认知一洞悉人心的科学,周治金、朱新秤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页。比如在美国白人看来,非洲裔美国人均具攻击性。研究者使用诸如蓝调、节奏、福利、篮球等

30、与非洲有相关的词,便可以激活这一群体刻板印象。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无意识情况下呈现非洲有美国人的照片,会激活其他美国人的敌意情绪,并表现得更加不友善。(43)参见同上注,第234236页。这说明即使是短暂地接触非洲裔美国人的照片,也足以激活对这一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三)推理方式、动机与情绪人们在进行有具体社会信息内容的推理时,会表现出信念偏差效应(BeliefBiaSEffect),即人们在推理中可能会忽略逻辑而恢向于接受可信的结论和拒绝不可信的结论,而判断结论的可信与不可信,往往依靠启发式思维。(44)参见王沛、贺雯主编:社会认知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91页。将维斯基(

31、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的研究证明了人们天生依赖于各种启发式思维,虽然这些启发式思维通常是有益的,但也可能在判断中产生系统错误,特别是在拥有强烈期望的情况下。确认偏差(COnfirmationBiaS)是指个体无意识地颂向于以能够证实其已有的信念、希望或期望的方式,去寻找、选择和解释新的信息。(45)SeeR.S.Nickerson,ConfirmationBias:AUbiquitousPhenomenoninManyGuises,2ReviewOfGeneraIPSyChOlOgyI75,175220(1998).即个体在判断自己的信念或假设并进行推理时,往往认为支持性

32、的论据更具说服力,并有意或无意地寻我与巳有信念或假设一致的信息和解释,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群。(46)参见吴修良、徐富明、王伟等:判断与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栽,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7期。确认偏差和期望效应有着紧密的联系。刑事司法中的判断会受到已有信念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审讯人员随机分配到假定有罪组或假定无罪组。那些假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审讯人员,所提的问题大多是显得犯罪嫌疑人有罪的问题,进行了更多强制性审讯,并努力让犯罪嫌疑人招供。印使犯罪嫌疑人是无辜的,这种极具攻击性的审讯方式会让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听起来更具防御性,也让后来听了审讯录音的其他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后续

33、研究证明,导致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审讯是在假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境下进行的。(47)参见同前注(18),SaUlM.KassinJEQrorSlJeffKukucka文,第42-52页。研究表明,当进行“暖认知”时(即那些受我们愿里和情感驱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我们的目标和情绪会使我们的判断出现偏差。(48)参见同前注(42),齐瓦孔达书,第234页。动机性推理普遍存在,动机可以通过两类目标来间接影响推理:准确性目标即获得最准确结论的目标;指向性目标一即达到某个特定结论的目标。指向性目标会使人们的判断和推理出现偏差,并且人们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偏好或欲望影响。(49)参见同上注,第1

34、57T74页。情绪对推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情绪一致性判断。当我们情绪好的时候,倾向于给出更积极的答案,而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则领向于给出更消极的答案。例如与中性情绪的患者相比,悲伤情绪的患者报告了更多的疼痛和不舒适,愉快情绪的患者报告了更少的这些症状。(50)参见同上注,第182页。四、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大量研究表明,个人巳有的信念、期里以及所处情境会影晌侦查人员(51)SeeF.M.Narchet,C.A.Meissner&M.R.Russano,ModelingtheInfluenceofInvestigatorBiasontheElicitationofTrueandFalseConfe

35、ssions,35LawandHumanBehavior452,452-465(2011).不在场证人(52)SeeS.Marionetal.,LostProofofInnocence:TheImpactofConfessionsonAlibiWitness,40LawandHumanBehavior65,65-71(2016).,目击证人(53)SeeLE.Hasel&S.M.Kassin1OnthePresumptionofEvidentiaryIndependence:CanConfessionsCorruptEyewitnessIdentifications?,20Psychologi

36、calScience122,122-126(2009).专家证人(54)SeeI.E.Dror&S.A.Cole,TheVisioninBlindJustice:ExpertPerception,Judgment,andVisualCognitioninForensicPatternRecognition,17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61,161-167(2010).陪审员(55)参见同前注(37),N.D.Langeetal.文,第178-187页。、法官(56)SeeA.M.Halversonetal.,ReducingtheBiasingEffectofJu

37、dgesNonverbalBehaviorwithSimplifiedJuryInstruction,82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590,590-598(1997).等司法活动参与人员的判断和行为。认知科学揭示了许多有关判断和决策的规律,这些规律通常被描述为启发式、偏差或效应,以及当它们导致误差时被描述为谬误或错误。(57)参见澳GaryEdmond等:法证科学中的情境偏差和交叉污染一对侦查、辩诉交易、审判和上诉的腐蚀性影响,王进喜、朱海译,栽证据科学2019年笫5期,笫592页。庞大且复杂的认知偏差谱系,即不同学者对法证科学中认知偏差的命名和解释各不相同,例如确认

38、偏差、情境效应、期望效应、锚定效应、动机偏差、角色效应、启动效应、隧道视野等等,导致法证认知偏差研究给人一种“杂乱”的印象。为了不让法证科学中的认知偏差研究看起来那么“杂乱”,有学者使用法证确认偏差来概括刑事法证检验过程中,个体已有的信念、期曳、动机以及情境,对证据的收集、感知和解释所产生的影响;(58)参见同前注(18),SaulM.Kassin,I.E.DrorStJeffKukucka文,第58页。有学者使用情境效应来概括剌激物本身、情境以及个体的巳有经验或期望等对法证检骏人员的影响。(59)参见同前注(57),GaryEdmOnd等文,第591页。然而,这些概括会混淆具有不同发生机制的

39、认知偏差。有学者认为,按照发生机制的不同,认知偏差可分为心理物理偏差、关联性偏差和策略性偏差:(60)SeeH.R.Arkes,CostsandBenefitsofJudgmentErrors:ImplicationsforDebiasing1110PsychologicalBulletin486、486(1991).心理物理偏差是由剌激物的非线性转换导致的。例如,参照点效应(61)参照点效应是指,个体在不同背景下,选择不同的参照点,导致对相同的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判断。、同时比对效应。(62)同时对比效应是指,个体对某个区域亮度的感觉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亮度,还取决于该区域的背景亮度。关联性偏差是

40、指剌激物唤醒的最初始认知,所能激活的大都是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信息和概念,其结果就是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和椎架内进行推理和决策。(63)参见同前注(60),H.R.Arkes文,第487488页。例如情境效应、隧道视野、启动效应等。策略性偏差是指因采用了较为次级的决策策略或决策原则而导致的偏差。(64)参见同上注,第486页。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本文认为,从认知系统的视角出发,可将认知定义为:认知主体在特定认知情境下时认知客体的认识过程。法证科学的认知主体是指具有法证科学专门知识的专家、检验人员和分析人员等法证工作人员;法证科学的认知情境是指法证工作人员进行法证工作的地点、场所和环境,包括案件

41、现场、实验室、办公室等;法证科学的认知客体是需要法证工作人员迸行检险分析以得出签定意见的检材,如指纹、笔迹和DNA等样本。因此,可以将认知偏差定义为:认知主体在特定认知情境下对认知客体的错误认识。因此,认知偏差可以分为认知主体性偏差、认知情境性偏差和认知客体性偏差。认知主体性偏差是由认知主体所具有的信念、期望、动机、情绪、角色、身份等主体因素导致的;认知情境性偏差是环境因素(情境信息、环境线索或暗示)导致的;认知客体性偏差是由认知客体的存在状态和物理属性(例如指纹的清晰度和完整度.DNA的数量和质量)导致的Il本文只讨论本质上属于心理偏差的认知主体性偏差和认知情境性偏差。(一)认知主体性偏差认

42、知主体性偏差在法证科学领域具体表现为期里效应、确认偏差、动机偏差、角色效应。米勒(MilIer)首次证实了期望效应对法证科学的影响。(65)SeL.S.Miller,BiasAmongForensicDocumentExaminers:ANeedforProceduralChanges,12JournalofPolic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407,407-411(1984).为了检驻由无关信息引起的期望是否会影响笔迹检验,米勒让12名接受过笔迹检验训练的参与者进行了模拟的第选检验实验。对照组仅利用犯罪嫌疑人的笔迹样本与一组附有笔迹的伪造支票迸行比对,该组所有参与者全

43、都得出正确结论:犯罪嫌疑人没有伪造支票。实.验组除得到犯罪嫌疑人笔迹样本和伪造支票外,还得到一封有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两名目击证人指认的信件。结果,实验组中2/3的参与者得出犯罪嫌疑人伪造了支票的结论,实际上犯罪嫌疑人并未伪造。实验表明,接触有罪证据的参与者,形成了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信念,这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会影响笔迹检验。(66)SeeJ.Kukucka&S.M.Kassin,DoConfessionsTaintPerceptionsofHandwritingEvidence?AnEmpiricalTestoftheForensicConfirmationBi

44、as,38LawandHumanBehavior256,256-270(2014).表明,笔迹检脸也会受到确认偏差的影响。(67)参见同上注。指纹检验也容易受到确认偏差的影响。德罗尔(Dror)、查尔顿(CharltOn)和保隆(Peron)研究了已有期望对指纹检脸人员的影响。(68)SeeI.E.Dror,D.Charlton&A.Peron,ContextualInformationRendersExpertsVulnerabletoMakingErroneousIdentifications,156ForensicScienceInternational74,74-78(2006).该研

45、究邀请了五位经股丰富的指纹专家,让他们对潜指纹进行检验。检验之前,这些专家被告知,他们所检验的指纹是从一个备受关注的鉴定错案(马德里爆炸案)中提取到的,这意味着指纹是不匹配的。但是,专家并不知道这些指纹是他们几年前在其他案件中检验过的,且检.验结果为匹配。由于受到偏差信息的影响,五位专家中,四位得出了指纹是不匹配的结论,与其以前的结论是相矛盾的,这表明偏差信息降低了指纹检验的可靠性。随后,德罗尔和查尔顿在另一个实验中,向另外六位指纹专家提供了8对真实案件中的指纹,每对指纹都是这六位专家在以前的案件中检舱过的,他们已经得出匹配或不匹配的结论。(69)参见同前注(4),IEDror&DCharIt

46、on文.第600616页。这些指纹要么不附带任何信息,要么附带犯罪嫌疑人已经做出供认的信息(意味着指纹可能匹配),或者附带案发时犯罪嫌疑人正处于羁押状态的信息(意味着无作案时间,指纹可能不匹配)。结果表明,案发时犯罪嫌疑人已处于羁押状态的信息,改变了专家们先前17%的正确检验结论。德罗尔和罗森泰(ROSenthal)K以上两项研究进行的元分析表明,指纹专家检验意见的信度大约在0.33至0.80之间,这意味着指纹检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70)参见向前注(4),LEQror&RRosenthaI文,笫900-903页。血迹形态分析同样受到确认偏差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邀请到27名经脸丰富的血

47、透形态分析人员,要求他们判断血迹的形态,每个血迹都附有一个暗示着存在某种形态的插图。(71)SeeM.C.Tayloretal.,TheReliabilityofPatternClassificationinBloodstainPatternAnalysis,Part1:BloodstainPatternsonRigidNon-absorbentSurfaces,61JournalofForensicScience922,922-927(2016),W,实际上所暗示的血迹形态并不一定存在,可能会导致错误暗示。研究结果表明,对特定血迹形态的错误暗示,使参与者错误报告存在特定血迹形态的错误率大约增

48、加了一倍。另一项研究的参与者是39名专业技术过硬的血迹形态分析人员。(72)SeeN.K.P.Osborneetal.,BloodstainPatternClassification:Accuracy,EffectofContextualInformationandtheRoleofAnalystCharacteristics,56Science&Justice123,123-128(2016).首先,在没有任何偏差信息的情况下,研究者让参与者分析血迹,确定是否存在特定血迹形态。在得出初步结论后,参与者可以查看尸检报告、证人证言等信息,并据此修改初步结论以形成最终结论。实险结果发现,所有参与者

49、都至少查看了一种外部信息;了解外部信息后,90%的参与者修改了初步结论。修改情况表明,许多参与者(79%)最初确定存在某种血迹形态,但是后来又认为不存在,反之部分参与者(13%)最初确定不存在某种血迹形态,但是后来又确定存在。这表明,外部信息对分析人员的判断产生了影响。法医人类学领域同样受到确认偏差和期望效应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奈克亥德(NakhaeiZadeh)等人研究了期望效应对尸骨评估的影响。(73)SeeS1Nakhaeizadeh11.E.Dror&R.Morgan,CognitiveBiasinForensicAnthropology:VisualAssessmentofSkeletalRemainsisSusceptibletoConfirmationBias,54Science&Justice208,208-214(2014).实验要求41名训练有素的枪验人员评估尸骨的性别、种族和年龄。实验组的参与者被告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