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9645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塑造,变质作用,侵蚀作用,堆积作用,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知 识 整 合,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产生的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及作用,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3.结果:使地表变得_。,高低不平,深 度 解 读,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对 接 高 考,命题角度一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1.(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审题突破】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山地,褶皱,内力,答案B,命题角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2、2.(2011山东文综,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B.、C.、D.、解析图中显示,处是断层,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答案D,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知 识 整 合,1.能量来源:主要是_。2.主要表现形式,太阳辐射能,生物,崩解和破碎,冰川,地表岩石,风化产物,侵蚀,风化或侵蚀,堆积,地貌,流水,3.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所示:,深 度 解

3、 读,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地貌,2.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地貌,3.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

4、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

5、、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对 接 高 考,命题角度一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1.(2015新课标,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6、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审题突破】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题干材料:“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可知: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_,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_,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浅,大,2.从图像材料中获取信息,堆积,流水,侵蚀,缩小,淤积,变小,答案(1)D(2)B,命题角度二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2.(2015安徽文综,2

7、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C,(2014安徽文综,3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3.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

8、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其沙源来自于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答案C,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 识 整 合,1.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_组成的体积较大的_集合体。(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和_三大类。,矿物,固态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

9、岩,固结,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提示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2.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提示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深 度 解 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 类图像之十四),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

10、三进一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一进三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对 接 高 考,命题角度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

11、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审题突破】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冷却凝固,变质,高,温、高压,答案(1)C(2)C,2.(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

12、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答案(1)C(2)A,命题角度二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3.(2012山东文综,3)

1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和沉积层。答案D,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