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器分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97604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陶器分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陶器分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陶器分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陶器分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陶器分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陶器分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陶器分类.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1 古陶器文化,新石器时期 殷商,问题,我国古陶器文化形成发展的时间我国古陶器文化的突出成就,1 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1.1 磁山文化(B.C.5400 B.C.5100),1972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陶器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纹饰有绳纹、篦纹、剔剌纹、划纹、乳丁纹等。,1.2 大地湾文化(B.C.5200 B.C.4800),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以夹细砂红陶为主。

2、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1.3 仰韶文化 B.C.5000B.C.3000,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陕西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B.C.4800年 B.C.4300年,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

3、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纹饰有:动物纹,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几何纹,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B.C.3900前后,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1.4 马家窑文化B.C

4、.3300B.C.2050,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以彩陶器为代表,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彩陶(彩色陶器):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特征的:旋涡纹和波浪纹。,(1)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B.C.3300 B.C.2900年,(2)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B.C.2650

5、 B.C.2350年,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B.C.2350 B.C.2050年,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1.5 大汶口文化B.C.4040B.C.2240,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

6、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1.6 龙山文化 B.C.2500 B.C.2000,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2商周时期,(1)白陶(2)印纹陶(3)彩绘陶器,(1)白陶,用淘洗的更加精细的高岭土烧制,烧制火候的

7、掌握也恰到好处,质地洁白细腻。纹饰: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曲折纹等。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2)印纹陶,盛行于商、西周、春秋,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3)彩绘陶器,兴于战国、盛于汉代。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色彩彩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纹饰: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菱形纹、锯齿纹、三角纹等;云纹;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鸟兽纹,有龙、凤、铺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