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和元谋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08625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人和元谋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人和元谋人.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元谋人”化石的出土地方,地理位置: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年 代: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掘年代:1965年。简 介:元谋人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麓。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意 义:对于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体质形态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蒲庆余等一行在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

2、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为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经研究分析,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较精装,具有明显的原始中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10约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石器,均为刮消器。在化石层出土了大量的炭悄和两件烧骨,这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元谋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征,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元谋人”使用过的石器,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遗址,周口店是北京房山县的

3、一个镇,距北京城约50公里。附近的龙骨山是“北京猿人”的故乡。,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复原胸像,北京人的牙齿和肢骨化石,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 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A懂得电脑 B.懂得制造工具 C进行采集和狩猎 D.使用火,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 D会不会用火

4、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A)A懂得电脑 B.懂得制造工具 C进行采集和狩猎 D.使用火,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 A B.C D 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A)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 A B.C D 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A)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

5、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则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带来光明;在严寒的冬日,火使人得到温暖。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们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元谋人和蓝田人的遗址中,都发现过炭屑和炭粒。如果说这些用火遗迹或许有可能只是野火留下的,那么北京人已经会人工用火则是确凿无疑的了。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长,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用火时用灰土盖上,使其阴燃;到下次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引燃。灰烬中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籽,则是北京人用火烧熟食物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