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修(宏观、基础),必修(典型案例),选修(具体、深化),必修,必修,对立,二、本章基本知识1、区域的基本含义(特征、空间结构、产业结构)2、区域发展阶段(指标与三个阶段)3、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差异、南北差异、西部开发)4、区域经济联系(东西合作、资源调配、产业转移),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区域的概念”要求能识记。“区域的基本特征”要求能够理解,并通过活动,学会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阅读材料“区域地理学”不作知识性要求。,2.了解区域空间
2、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要求能识记。“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要求通过活动,在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因素的基础上,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教材活动中的两个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阅读材料“区域空间结构”不作知识性要求。,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要求能识记。“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要求能识记。4.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表现。知道不同发展水平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通过活动,学会对实际区域案例的产业结构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判断。阅读材料“区域产业划分
3、”不作知识性要求。,5.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数据和图表的分析方法,比较的方法。6.树立区域的整体性观念。要求建立起区域中各要素,包括自然区域中的个自然因素之间,社会经济区域中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观念。这里强调的是观念。,发展要求: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区域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区域环境的综合性特征。要求能综合分析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实际案例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说明:“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空间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活动1:建议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
4、地区等的旅行。建议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在课内以讨论的方式完成。活动(2):读图11、12、13、14,说一说自己家乡所在地与图中的四个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差异?观察图15、16、17,分别说出他们的区域特征,谈一谈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活动目标要求: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对7张图片所示区域类型(如雨林区域、工业区)的特征不作知识性要求。,活动2: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
5、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两个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建议:第2个活动的材料可以用浙江省的资料替代。,活动3:阅读材料,判断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阅读材料,探讨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三种区域的特征。活动目标要求:问题1:要求通过案例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提高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的理解。问题2和问题3:仅作为巩固性练习。三种区域的特征分析不作知识性要求。,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
6、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要求识记。并识记在这三个指标下的区域发展水平类型。“人文发展指数”不作要求。阅读材料“区域开发方式”不作知识性要求。,2.理解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知道区域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理解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能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三个活动中的材料和问题分析的结果不作知识性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格局图不作知识性要求,仅作为工业化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案例。阅读材料“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3.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7、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活动达到的能力训练。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其区域发展特点。能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说明:“人文发展指数”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建议教学过程中安排两个活动。活动1:把教材中的探究活动1和活动2合并。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二则,讨论问题: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东
8、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此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训练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2:继续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讨论问题: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如何应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训练学生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
9、.3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要求识记到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空间分布。,2.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差异,理解其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了解东、中、西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了解东、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差异。理解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阅读材料“城市化水平”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不作知识性要求。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要求能识记。,3.查找、运用资料,归纳、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划分的界线。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
10、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方向,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知道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图示。知道西部地区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发展要求:掌握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实际案例的区域发展特征与差异。,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活动1: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讨论三个问题。活动目标要求:问题1: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及空间分布作知识性要求。问题2和问题3: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问题。,活动2:建议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读图114,比较我国三
11、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分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改进对策(作知识性要求)。活动(2):读图115、116,分析该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并作评价。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利用图表数据分析概括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及差异的能力,尝试对区域产业结构特征进行评价。,活动3:探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活动目标要求:运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并掌握一般的分析模型。理解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
12、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各种差异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通过讨论,总结原因。,活动4:查找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活动目标要求:学习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区域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此探究活动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活动5:问题讨论: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既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有人认为,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13、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侧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活动目标要求:通过问题1的讨论,进一步了解我国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问题2的讨论,形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的观点。,1.4区域经济联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阅读材料“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只作发展要求。知道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2.了解我国能源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意义。理解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知道
14、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规划线路的方案和图示。阅读材料“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要求知道三条线路的起止点。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图示。阅读材料“西气东输工程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不作知识性要求。知道西电东送的规划方案及图示。阅读材料“黄河上游将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跨流域调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能了解。对策不作知识性要求。,3.分析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了解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的转移特点和原因。归纳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南水北调
15、、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阅读材料“产业转移给广西环境保护带来的尴尬”只作为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发展要求:1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2能一分为二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有关区域产生的影响。要求能建立起对经济现象综合的、全面的、辨证的认识观。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收集有
16、关资料,阐述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活动目标要求: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作知识性要求)。建议: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活动2:阅读图122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和有关材料,讨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将给甘肃省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是否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涉及地区的影响?活动目标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对涉及的有关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活动3:读图128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示意图和相关材料,讨论下列问题:广东边远地区为什
17、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分析资料,理解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原因,认识这种集群效应的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性要求)。,建议增加活动4:分组讨论,分析有关三峡工程的材料,说明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有何意义?它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活动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分析三峡工程的案例,理解西电东送的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活动1、活动2、活动4可以放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进行。,三、关于新课程的几个问题,1、有关活动的问题活动是正文、活动是原理
18、运用、活动是练习、活动是形式、活动是案例、活动是材料等“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对“活动”适当压缩。对“活动”的价值需要评估。根据教学的实际,对“活动”的内容做适当改造。根据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或增加“活动”设置。注重“活动”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构建中的双重作用“活动”必须强调“过程”和“探究”。,五个例子 三点感受 探究式教学 建构知识 新知识 三个例子 接受式教学 五道习题,2、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创造 评价 分析 应用 探究性学习 理解回忆 接受式学习,3、有关教学目标的问题“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过程与方法
1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在课堂里不断渗透,其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4、有关教学途径的问题:培养目标:学力 创新精神 双基+智能+非智力因素 个性 素质 人格 实践能力,教学途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经验知识(直接经验)学到 习得接受、理解、巩固、应用 参与(感知)、体验、感悟、内化 教 培养 传授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以直接经验的习得为目的的活
20、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课题研究 现状调查 现场考察 专题信息 情景模拟 作品制作 竞赛 辩论 这些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要打破原来课堂教学的时空观与程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在课堂里或超越课堂的学习任务与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在感知、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习得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革,而是实际效果的变化,要理解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注意: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备课备学生 训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会提问、会讨论)2、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 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贴近 因学定教创作教案 因学施教创作教学1、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 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来说,与老教材的最大差别是“变讲课为教学”,其本质是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 教书者 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任务 讲课 引领学生学习形式 教教材 用教材教目标 双基 三位一体内容 书本知识 与学生紧密联系方法 传授式 活动式做中学评价 测验考试 多元评价,谢谢,提早祝大家 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