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08816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法,文综地理选择题一般以组题出现,即以一段图文资料为背景设计2个以上试题,也有一部分是在综合题目下设的一个小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其题干和选项,背景材料中有相关的信息,有时题干或题目之间也能成为有效信息,如果审题和解答时不注意,往往会造成连锁性错误,所以解答地理选择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技能。,审清题干立意,明确其表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等,联系相关概念、原理及规律等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评价,对比备选项异同得出结论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原则。其基本步骤如下:认真审题、排除干扰、找准关键词(注意题干中易迷惑和导致粗心的关键字词,如方位、最、首、不正确、

2、错误等);先易后难,提高效率(对较难题目及肯定选项做好标记以备回头时缩小范围);,注意选项中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对难度较大的题采用“排除法”(将可确定的错误选项去除,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个击破);特别是对多层含意选项的叙述要注意前后照应,整体把握,不可断章取义等。,【理论阐释】该类题主要有直接设问和不完全叙述设问的特点,一般导语明确,题干及信息叙述简明、清晰、准确,选项简短,只是选项具有似是而非的感觉。通常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来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应用、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价等能力,属于简单题。解答此类题目的首选方

3、法是排除法,即首先对选项宏观浏览,对于与题意无关和肯定错误的选项首先排除,然后从剩下的选项中运用熟悉的原理进行推断、筛选、排除,直到得出答案,如典例方法一。也可以从题干出发直接联系相关概念、原理等对比选项判断,但这一方法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一、识记型选择题解题指引,【典例导悟】(2009年山东卷)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解析】本题借助区域农业带分布图考查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基础的识记与运用能力。方法一:选项C、D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4、无关,首先排除。受海陆分布影响,降水量差异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图中现象不同,故排除,因此选B。,方法二 图中0经线农业带的分布从0到30纬线依次表现为林业种植业种植与畜牧业畜牧业游牧业荒漠,这一更替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同,因此图中农业带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答案:B,【理论阐释】该类题目一般是指依据题干和材料提出的限制条件将选项按照时空演化或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要求选定其对应关系。虽然题干比较鲜明,但备选项组合迷惑性较强。组合选项一般分为有序与无序两类。对于时空组合排序型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地理原理进行排序后对照备选项确定答案。对于逻辑性组合排序

5、型题目应从备选项出发,采用排除法进行,即排除选项中包含有错误组成的选项,只要有一个是错误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一般多项组合排序的确定两三个肯定正确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二、组合排序型选择题,【典例导悟】例1(2009年江苏卷)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B C D,【解析】本题以人口金字塔为素材考查人口时间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判读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稳定、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另外,计划生育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人口增长模式

6、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三低)过渡。观察四幅图不难发现:人口金字塔塔基最大,为典型金字塔型结构,人口增长过快为,传统型;塔基小,且有老龄化现象,为现代型;塔基缩小较比重大,说明比时间晚,故顺序为。答案:D,例2(2009年上海卷)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我国60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是石油出口量不断增加 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A.B.C.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属于逻辑性组合排序题。从我国国情可知,我国石油资源需要进口,故属于错误信息,因此含有的选项都属于错误信息。答案:D,【理论阐释】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类题型就是

7、在题干部分先列出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要求对所列地理事物进行归类。一般题干分类标准比较隐蔽需要通过自己分析确定。宏观所罗列的地理事物,找出并分析明确分类标准,或按照自己掌握的标准归类所罗列的地理事物,对应选项找出答案。,三、归类型选择题,【典例导悟】(2009年天津卷)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读图5,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A.原料、劳动力 B.原料、市场C.技术、市场 D.交通、能源,【解析】本题以葡萄酒业生产及其产业链结构图为背景考查对示意图的判读和工业区位分析。从图中分析:葡萄酒工业的布局需要密切联系原料

8、种植区,即要靠近葡萄产区,同时,该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品又要面向市场;而原料-葡萄、产品-酒;都是不便储存和运输的。答案:B,【理论阐释】给出有一定关系的两个地理事物中的一个,要求从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之与题干地理事物的关系符合命题立意要求。审清题干叙述,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关系(如从属、并列、因果、条件关系等),明确题干的要求,运用所学原理、规律将选项与题干组合,分析推断与之相符的最佳答案。,四、推理型选择题,【典例导悟】(2009年宁夏卷)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1.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

9、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解析】本题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推理计算的能力。(1)图中1650178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大规模垦耕的过程,然而题干中无任何有关人口的信息,但选项中只有B能够体现垦耕现象,“移民”只是干扰信息。故答案选B。(2)从20世纪初期开始,耕地比重有所下降,草地比重相对较为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简单平移可以发现次生林地增加比重大致与耕地下降比重相近,说明该地进入了“退耕还林”时期。答

10、案:1.B 2.D,【理论阐释】考查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类似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鉴别能力。常见题型有两种,一是题干明确而选项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二是选项明确而题干要求从不同角度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运用相关地理原理或规律全面评价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得出答案。前者需要从选项出发,采用引入法将选项引入题干,运用相关原理规律进行分析评价,较简单。后者需要明确题干含意要求,宏观浏览选项,围绕题干要求从选项所罗列的角度分析,以缩小范围,降低难度。,五、比较型选择题,【典例导悟】(2009年宁夏卷)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68题,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

11、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的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甲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乙国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A.B.C.D.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热量丰富 光照充足 地形平坦 水源丰富 A B C D,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解析】本题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据图分析

12、,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荷兰,乙:肯尼亚。6.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可知,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温和湿润;肯尼亚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为热带草原气候,旱雨季分明。故答案为B。7.从第6题与图可知,地形和水源都不是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主要优势条件。同时热带地区发展鲜切花的自然条件优势可从光、热角度分析,肯尼亚与荷兰相比,其优势是其位于热带地区,热量和光照较强。,8.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荷兰花卉业历史悠久,经验和技术丰

13、富,使其享有“花卉王国”美称。答案:6.B 7.A 8.D,【理论阐释】本类题目是综合题的一种转型,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图文材料对信息进行获取与整合,借助所学地理规律与原理分析推断其相互关系,需要有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分析评价能力。对信息的获取与整合(方法技巧见专题),借用相关原理规律解答题目,解题前先宏观地浏览一下选项对分析角度的提示,特别是文字内容复杂、空间较强的无图考图选择题,尽量将图文转换,采用以图释义法解决。,六、图文材料型选择题,【典例导悟】(2009年海南卷)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完成24题。,2图中信息表明:A17月流域降水量持

14、续增加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3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解析】2、结合题干可知,a图中各月入库水量:13呈下降趋势、47月持续增加、83月逐渐减少、入库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A选项描述错误;b图中各月均水位变化:59月持续增加、105月持续降低,其中5月水位最低,9月最高,夏秋季节水位无降低趋势;另外该库入库水量与月均水位并非不变的渐变过程。故答案选C;3.水库水位的变化既可能是入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水量增加;a、b图示5月份在入

15、水量递增时仍出现低水位,则需分析可行的出水原因。出水原因较多,如:灌溉、腾挪库容等。答案:2.C 3D,【理论阐释】这种题型在结构上包括题干和与之相配的多个选项。题干与选项的数目可以不等,且选项选用次数也不固定,但每个题干只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做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导语叙述,它是题干和选项配对的依据,有时也说明选项被选次数。首先应细看指导语,明确题干与选择配对的关系;其次对备选项答案都要思考,理解含意并按其本质内容加以区分;然后将问题与选项对照,从中找出最佳答案与之配对。,七、配对型选择题解题指引,【典例导悟】(2009年福建卷)图2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3

16、-4题。3.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A BC D4.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地带的是()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西南地区A B C D,【解析】本题以我国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变化图为素材,考查了资源跨区域差异与调配的相关知识。3.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小,但能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能源自给率高,并且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曲线变化一致,故选C;4、地带能源自给率比较低,且越来越低,应是我国东部地带,虽然东北地区能源丰富,但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大,不能自给,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答案:D,此法常适用于地

17、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去伪存真。如识记类选择题典例: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方法1、排除法,对于一些计算类或推理型的图文材料选择题、无图考图或图形不能准确表达题目含义,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实现解题。常用于等值线类和无图考图类题目。,方法2、图形与辅助线法,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

18、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方法3、瞻前顾后、前呼后应法,创新是高考的显著特点,有的试题涉及内容可能陌生,解决时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中先把一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有可能的选项。选优即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最好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

19、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最佳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方法4、选优法,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方法5、比较法,此法主要应用于组合排序类题目,特别是有序组合题目,解题时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从现象到本质,如本质属性、根源与联系等,了解其发展与对策,层层递进,寻根探究,直到得出答案。也称逆向思维法,即从现象入手,按照事物发展与认识的基本规律沿某一条主线步步深入,探索其发展的渊源,从而得出答案。,方法6、层层递进、寻根探究法,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