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1335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游戏导论.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了解人们对于“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特征和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 游戏的界定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第三节 游戏的价值,思考与讨论,提及游戏,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它留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是游戏?,自由幸福,规范教育,游戏的界定,一、词源学分析二、关于游戏的多维视野研究三、游戏的定义四、游戏的本质,游,尔雅曰:“游,戏也。”其本意引申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说文解字曰:“游,锦旗之流也。”其本意为“古代连缀旗帜正幅下面下沿的垂饰”。诗经.邶风.古风曰:“就其浅矣,泳之游也。”引申为“虚浮不实”和“

2、放纵”。如易.系辞下曰:“诬善之人其辞游。”,戏,韩非子.外储者说左上曰: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坐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敲,然至日晚馕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这里记载的是“娃娃家”游戏。汉语大词典记载,有“游戏、逸乐”,“歌舞杂技的表演”,“戏剧”等七种解释。,游戏,首先将游与戏二字合用的,大概出于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三一书,其曰:“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为大物也。”就现代汉语的理解,作为合成词的游戏基本上保存了游和戏的语义,日常所言的游戏主要意味着随意的玩耍活动,且是感性取乐,非严肃的活动。,“game”一词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与汉语中“博弈”、“搏戏”等

3、词相仿。“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通行的“游戏”一词意义相同。“fun”,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乐趣”意思。把“game”、“play”和“fun”联结起来,便构成游戏品质的素描:“游戏”是富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关于游戏的多维视野研究,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柏拉图认为,人是为神而设的玩具,“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哲学学派 文化人类学派 心理学派 教育学派,哲学学派,康德,第一次把游戏概念引入美学。席勒:“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伽达默尔所理解的游戏

4、不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和鉴赏活动中的情绪状态,更不是指游戏活动中所实现的某种主体性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德里达基于解构主义的立场,提出了“解释即游戏”的观点,认为解释就是一种“在无底棋盘上的”漫无头绪的游戏,任何绝对的全面的正确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文化人类学派,代表人物:泰勒、马林诺夫斯基、胡伊青加 胡伊青加:人是游戏者。“在整个文化进程中都活跃着某种游戏因素,这种游戏因素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很多重要形式。”,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皮亚杰、维果茨基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游戏是满足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皮亚杰其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密切的联系。“游戏是同化超过

5、了顺应。”维果茨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学派,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教育适应自然发展”最能适应、最能满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则是游戏。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因为儿童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游戏表现出来的。“恩物”,教育学派,人的教育中指出,儿童早期的游戏,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它有高度的严肃性和深刻的意义。“培养它,哺育它吧,母亲!保护它,关心它吧,父亲!”“要长大做个健康的人,小朋友不需要知道如何读书,却必须知道如何游戏”。,教育学派,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蒙氏教学法”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

6、即生活。”,游戏的定义,(一)定义派对游戏的各种解释(二)游戏定义中的困难,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乐,是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斯宾塞认为,身体健康的儿童在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了游戏。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拉察鲁斯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霍尔认为,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表现原始的

7、、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的最好方式。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不是独立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活动教育学派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游戏的觉醒理论学派认为,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游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学派认为,人类的交际还有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即元交际,元交际是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

8、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游戏定义中的困难,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内容,由于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这种活动,具有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内涵,因此才会出现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去关注、解释、评价、定义游戏的现象,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游戏定义中的困难,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内容,由于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这种活动,具有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内涵,因此才会出现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去关注、解释、评价、定义游戏的现象,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胡伊青加: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

9、地点限制内执行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教育大辞典:“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游戏的本质,(一)游戏本能论(二)游戏社会反映论(三)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游戏本能论,游戏本能论者,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剩余精力说”“松弛消遣说”“生活预备说”“复演说”“补偿与发泄说”,游戏社会反映论,游戏社会反映论者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

10、,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它具有社会性。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的行为,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艾里康宁指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游戏是儿童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刘焱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是自愿的活动

11、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 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游戏的基本特征,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发展性,游戏的价值,以经典游戏“老鹰捉小鸡”为例,思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游戏的价值,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游戏促进大脑发展,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游戏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

12、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游戏使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游戏锻炼了儿童的意志。,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游戏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 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作业与思考】,怎样理解游戏的本质?游戏表现出哪些特征?试述游戏对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想让小孩的身体健康、心理和谐、精神自由,我们就不能与他们天性的成长过程做对,而是需要与这个过程合作。为了合作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标准或要求,而更是对这个过程的了解,让我们的教育方法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