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绪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14423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畜生理学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生理学绪论.ppt(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畜生理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严亨秀制作,绪论 2学时细胞的基本功能 4学时血液 3学时血液循环 6学时呼吸 4学时消化与吸收 9学时能量代谢与体温 3学时尿的生成和排泄 4学时肌肉 3学时神经系统的功能 4学时内分泌 4学时生殖、泌乳 5学时,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了解家畜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负反馈控制系统。,内容:,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与畜牧兽医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前溃控制系统。,一、家畜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

2、平,整体水平,(一)研究水平,(二)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慢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在体实验(in vivo),二、机体功能与环境,(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二)稳态,两个概念:,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的恒定。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三、机体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一)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

3、on),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特点:,基本过程-,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迅速、准确,是指机体的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旁分泌(paracrine):,神经分泌,特点:,组织液扩散,缓慢、持久、弥散,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过程。,特点:,幅度较小、不十分敏感,仍有一定意义,(二)机体功能的反馈调节,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缺点:,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前溃控制系统,作用:,优点:,缺点:,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干扰的扰乱 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可能失误,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肉收缩力学。掌握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及生物电产生

5、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内容:,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通道蛋白信号转导系统,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效应器信号转导系统,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细胞兴奋性和兴奋,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收缩的滑行理论。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藕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

6、质转运功能,细胞膜半透膜,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70年代提出: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的特性,流动性,不对称性,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扩散通量,特点:,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不耗能;脂溶性的物质,(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顺浓度差;借助膜上一些特殊蛋白质,特点:,2)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3)通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channel-mediated diffusion),1)动力来自热运动,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arrier-me

7、diated diffusion),特点:,1)有较高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通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允许某种离子通过的一种蛋白质分子。,特点:,2)速度快,1)对离子有选择性,但不如载体,3)不仅仅起转运物质的作用,还可影响细胞功能,分类:,1)化学门控通道,2)电压门控通道,-开放取决于化学信号,-开放取决于电位变化,(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概念:,是指细胞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钠-钾泵:,Na+-K+-ATP酶,实质是蛋白质,钠泵活动的意义:,1)由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

8、件。,2)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4)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Na+-H+、Na+-Ca+交换,3)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分类,原发性,继发性,同向转运,逆向转运,方向相反,物质转运反向与Na+扩散反向相同,(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膜的再循环,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出胞,受体介导入胞,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信号物质,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VitD、甲状腺素,膜受体,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信号分子,1、G蛋白耦联受体2、G蛋白:、3、G蛋白效应器:AC、P

9、LC、PLA2、GC4、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cAMP、IP3、DG、cGMP、Ca2+,(二)主要途径,1、受体-G蛋白-AC途径,2、受体-G蛋白-PLC途径,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促离子型受体,化学门控通道:ACh受体电压门控通道:心肌L型钙通道机械门控通道:血管壁上的钙通道,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膜外段:,与外界信号结合,-螺旋,膜内段:,蛋白激酶活性,(一)酪氨酸激酶受体(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第三节 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与保护,自学,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变迁,兴奋性(excitability):,可

10、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兴奋(excitation):,动作电位,(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值,阈值(threshold):,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第四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内出现的任何刺激不再产生兴奋,较正常时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兴奋性轻度增高,兴奋性低于正常,二、细胞生物电,(一)细胞的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极化(polarization),负值加大,超极化(hyperpolari

11、zation),负值减小,去极化(depolarization),先去极,再恢复到RP,复极化,(repolarization),(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动作电位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一)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K+平衡电位:Nernst公式,三、生物电产生机制,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安静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不同,对 K+通透性很高Na+-K+泵的作用,(二)动作电位和Na+平衡电位,A.细

12、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B.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不同,对 Na+通透性升高,D.Na+-K+泵的作用,C.AP的下降支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有关,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动作电位的引起,Na+通道 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阈电位:,能引起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阈值(threshold):,(threshold potential),3、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兴奋及其特性,不是全或无,电紧张性扩布,总和,第三章 血 液,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及

13、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理止血机制和血型与输血的原则。,内容:,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稳态中的作用。,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输血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输血原则。,血液的功能:,运输的作用,缓冲的作用,传递信息,防御功能,一、血液的组成,red blood cell(99%),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量:,体重的7%8%,(一)血浆,水,电解质:Na+、K+、Cl-、HCO3-,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代谢产物及气体,血浆,血浆蛋白的功能:

14、形成胶渗压;与一些激素结合;运输;止血;防御;营养。,(二)血细胞,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比,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溶质颗粒数目,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NaCl,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血浆容量,(四)血浆的 pH,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双面凹形,平均寿命120天(因物种不同而不同),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功能:,运输O2

15、和CO2,生成与破坏,血沉:,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血沉取决于血浆,不是红细胞,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渗透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原料:蛋白质、铁 VitB12、叶酸、Cu2+,部位:骨髓,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破坏场所:脾,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粒细胞(50%70%),中性粒细胞(95%),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1%),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40%),T,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非T非B,抗病毒,功能: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形、游走、趋化、吞噬,三、血小板(platelet),是从骨

16、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的小块细胞胞质,呈不规则的扁平状,(一)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参与凝血,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3、聚集:血小板之间的粘着,2、释放,4、收缩,5、吸附,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5-HT、TXA2,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一、凝血因子(FI FXIII,前激肽释放酶,磷脂等),A.FI是纤维蛋白原,FII是凝血酶原,F

17、IV是钙离子。,B.除钙离子与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C.除FIII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且多数在肝脏合成。,第三节 血液凝固,D.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后才有作用。,E.起辅因子作用:Ca2+、III、V、VIII;起底物作用:FI;其余因子起酶促作用。,F.被消耗的因子:FII、FV、FVIII、FXIII,最不稳定的:FV和FVIII。,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二、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三、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屏障、抗凝,2

18、、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III,(2)蛋白质C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一)抗凝系统,抗凝机制:,与抗凝物质结合,增强其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低分子量肝素:7000,(4)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激活物:,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组织激活物:尿激酶,依赖FXII的激

19、活物:,与内源凝血系统有关,外源性激活途径,前激肽释放酶,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I,Ia,凝血酶,降解产物,纤溶酶,四、抗凝和促凝措施,(一)抗凝或延缓凝血的方法,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二)促凝,加温VitK,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二、家畜的红细胞血型,家畜的血型系统,血型在兽医临床工作中的用途:,1、遗传性状2、异性双胎中母犊的生育能力3、初生仔畜的溶血病4、输血5、组织相容性,三、输血原则,交叉配血实验(cross-mat

20、ch test),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红细胞,红细胞,血清,血清,(供血者),(受血者),主侧,次侧,第四章 血液循环,目的和要求:,了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音的产生,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微循环的组成。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重点内容:,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评定、调节。,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影响自律性、传导性的因素,兴奋在心肌内传导的特点。,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

21、的形成。,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延髓心血管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心脏的结构:,左、右心房、心室,特殊的传导系统,心肌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肌收缩的特点,心脏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动周期的概念(cardiac cycle),1、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2、“全或无”式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心率:单位时间内的心动周期,表4-1 畜禽心率的正常变异范围,(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2)快速充

22、盈期,(三)心音的产生,(3)减慢射血期,(3)减慢充盈期,(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2、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容量的百分比,1、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心输出量(CO)=搏出量(SV)心率(P),3、心指数(cardiac 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4、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室功能曲线(犬),(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1)前负荷(preload):异长调节,Starling mechan

23、ism of heart:,在生理范围内,心肌纤维越长,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越大,搏出量越大。,Starling curve的特点:,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素,充盈压1215mmHg为心室肌细胞的最适前负荷,充盈压1520mmHg,曲线平坦,无明显的降支,抗伸展性,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如体位变化及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时。,preload,影响因素:,回心血量,心室舒张时间,静脉回流速度,剩余血量:与心肌收缩能力有关,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3)后负荷:动脉血压,(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不依赖于

24、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等长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心室功能曲线的影响,2、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40次/分 180次/分,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快Na+通道),(慢Ca2+通道),1、静息电位的形成:Ik1,2、动作电位的形成,0期:快Na+通道,激活快,失活快,局部电流,快Na+通道开放,去极化到阈电位(-70mv),+,+,再升性Na+内流,TTX所阻断,(1)去极化过程,(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复极化过程,3)3期:Ik,有Na+的参与,不是单纯的K+流,快速复极末期,

25、(3)静息期:4期,Ik1,3 Na+,2 K+,生电性钠泵,Ca2+,3Na+,1、浦肯野细胞,与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似,4期:自动去极,If Na+,-60mv-100mv,时间,Cs2+阻断,(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2、窦房结细胞,(1)去极化过程:0期,慢Ca2+通道(ICa-L)开放,0期除极幅度低,速度慢,慢反应自律细胞,(2)复极化过程:3期,Ik、ICa-L,(3)4期自动去极化,(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2)阈电位水平,(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高K+,轻度高K+,重度高K+,静息

26、,激活,失活,复活,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Na+通道失活,还未恢复到备用状态,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引出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和上升速率均低于正常,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性心律,1、心脏的起搏点,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异位心律,(二)自动节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阈电位水平,(三)传导性,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心脏起搏点,窦房结,结间束及兴奋在心房内的传播,优势传导通路,窦房结,心房肌及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希氏束)及分支,浦肯野系统,心室肌,左、右束支,房

27、室结的单向传导和延搁作用,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保证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对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缝隙连接的数目和功能状态,(2)生理因素,(四)心肌细胞的收缩性,1、不发生强直收缩,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三、体表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心电图是整个心脏

28、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一)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1、P波:两心房的去极化,4、U波:,8、ST段:心室平台期,(二)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及大的分支,弹性纤维丰富,2、分配血管:从主动脉到小动脉之间的血管,输送血液,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调节血流量,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7、容量血管:静脉,8、短路血管:小动脉小静脉,与体温调节有关,三、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

29、提:循环系统中要有足够的血流量,平均充盈量:7mmHg,2、心室射血:产生血流的动力,一次射血70ml左右,1/3流向小动脉,2/3留在大动脉,3、外周阻力:血液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小动脉、微动脉的阻力,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意义:,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中的连续血流,使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的变动幅度,(二)正常值,1、收缩压:表示在动脉中的最高压力(收缩中期),2、舒张压:最低压(舒张末期),3、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4、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脉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

30、的比例,3、外周阻力,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四、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取决于:,和中心静脉压之差,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 12cmH2O,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吸气,右心回心血量,左心回心血量,血压,血压,(体循环),(肺循环),呼气,右心回心血量,左心回心血量,血压,血压,(体循环),(肺循环),五、微循环,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直捷通路:不是物质交换,血液快速通过,动-静脉短路:不是物质交换,在体温调节中有用,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

31、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后微动脉,通毛细血管,微静脉,六、组织液的生成,1、毛细血管的通透性,2、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静水压),动脉端:,EFP(+),形成组织液,静脉端:,EFP(-),组织液回流,(一)组织液的生成:呈胶冻状,含胶原纤维,(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淋巴管阻塞,4、毛细血管血压壁的通透性:过敏,作业:,1、试分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及回流的因素,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

32、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正性变时作用:,NE+,激活CA,激活蛋白激酶,Ca通道激活,Ca内流,NE,If,正性变传导作用:,Ca通道开放,传导加快,正性变力作用:,心房肌,ACh,迷走神经背核、疑核,ACh,负性变时作用,Ach+M,IkAch,Gk,负性变力作用,Ach+M,Ach,负性变传导作用,Ach,抑制Ca通道,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NE,收缩,舒张,(2)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平时无紧张性活动,激动时骨骼肌血管舒

33、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调节局部血流,不影响总外周阻力,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二)心血管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存在,1、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下丘脑是一个很重要的整合部位,边缘系统也能影响心血管活动,(三)心血管反射,生理意义: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延 髓,心交感中枢,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神经(-),血管舒张,心迷走中枢,(+

34、),心迷走神经(+),血压,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延 髓,心交感中枢,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神经(+),血管收缩,心迷走中枢,(-),心迷走神经(-),P,P,血压,压力感受器实质:,生理意义:,在生理状态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牵张感受器,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适宜刺激,血管壁的机械牵张,容量感受器,化学物质,生理意义:,对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的调节有重要作用,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平时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只有在低氧、窒息、失

35、血、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生作用。,(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作业:,1、试述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2、试述减压反射的过程及意义,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强缩血管物质,刺激醛固酮分泌,(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强缩血管物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量,ADH,(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EDRF):NO,2、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缓激肽,血管舒张素,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36、(六)心房钠尿肽,心房肌细胞合成、分泌,血容量,心房钠尿肽,醛固酮,ADH,血压,在调节水、盐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三、局部血流调节,体内各器官的血流量一般取决于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代谢活动越强,耗氧越多,血流量越多,(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四、冠脉循环的特点,1、血流量大,2、血压高,3、心肌缺氧(收缩)时冠脉舒张,4、循环路径短,5、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血、脑脊液屏障:指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屏障,它使一些大分子物质较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其结构基础是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作业:,试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