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市全人群死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1524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市全人群死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市全人群死因.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平市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方案(试行),背景,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指标,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为了加强全市死亡登记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根据吉林省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方案,特制定本方案。,一、信息收集,(一)报告对象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

2、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1.报告单位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2.报告人(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三)死亡个案的填报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

3、的调查记录栏内。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3.涉法死亡个案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四)报告内容1.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

4、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部分。(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2.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2),3.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3),,(五)填报要求1.死亡医学证

5、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由出证单位保存,用于网络报告。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定期寄送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如出证单位无网络报告条件,则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第二联进行网络代报。第三、四联由死者家属交给户籍管理部门,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第四联由户籍管理部门加盖印鉴,交死者家属作为殡葬火化凭据,由殡葬管理部门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2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二、网络报告,(一)死因

6、信息报告方式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二)报告程序、时限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在7天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寄送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7、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三、信息管理,(一)死亡信息的审核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

8、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

9、确认。,(二)死亡信息的订正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属地的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时,应及时做出订正。(三)死亡信息的补报各级疾控、妇幼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四)死亡信息的查重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10、四、资料保存与管理,(一)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二)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三)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四)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五、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关部门应对监

11、测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和其它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年度死因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六、考核与评估,(一)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三)评价指标

12、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稳定性等。2.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等。3.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和审核及时性、死因准确性、死亡漏报情况等。5.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年度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等。,七、制度保障,为确保工作质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如下管理制度:(一)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二)建立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内部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明确工作流程。(三)建立对死亡信息核实制度。重点加强对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的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四)建立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定期与户籍管理部门、殡葬管理部门、妇幼管理部门核对数据,及时进行查漏补报。(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死因信息的档案管理。(六)建立培训工作制度,确保死因登记报告业务的正常延续。(七)建立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质量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