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媒介素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18885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媒介素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媒介素养.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媒介生态下的审美化生存,2009年4月22日,一:新媒介素养内涵,1.新媒介素养使用,2.新媒介素养分析,3.新媒介素养评价,4.新媒介素养制作,5.新媒介素养自我完善,6.促进媒介生态良性发展的传播者,新媒介环境下带来的新生存问题,研究思路,媒介素养,对以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梳理,审美主义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福柯的生存美学带来的启发,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最早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欧洲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当时文化教育的情况是:以电影和电视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国日渐流行,它所传播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与精致的传统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文化学者利维斯出

2、版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了系统阐释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作者在书中设计了一系列以新闻、广告和流行小说为题材的课堂练习。,利维斯的观点一时间收到广泛关注和讨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文化保护,即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鼓励学生“甄别与抵制”。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得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复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这种教育后来被称为“免疫法”。,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也是英国文化研究派形成的初期,威斯特和霍加特的著作受到当时人们普遍关注。他们提出

3、全新的观点是,“文化”不再简单被视为是一系列享有特权的、恒定不变的人为事物,而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文化表达是多样性的、既有高雅、贵族式的,也有日常生活化、大众化的形式。,英国电视电影协会提出“银幕理论”,并出版了银屏、银屏教育杂志,主张利用符号学、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理论分析媒介文本。这一时期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是借鉴了法国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主张文化即生活的基本立场,不再把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看成是低级的毒品一味的全盘批判、免疫,而是以更进步的观点分析媒介文本(比如广告),让人们更理性的分析报纸、电视、通俗小说等大众媒介是再现而非反映真实的特质。,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

4、0年代中期,这时期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扩大到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80年代后由于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在很多地方如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媒介素养已经正式纳入教育系统。,第三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现今。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发达国家进一步规范化,而且开始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散。我国在90年代后期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极为热烈,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的逐步形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更高了,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正在发生飞跃性转变,从认识媒介转变到培养主动阅

5、听人的能力培养方面。这就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在新媒介环境中究竟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才能实现“人媒和谐共生”的局面呢?,(2)新媒介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需求,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英国教育学院巴金翰姆教授 1998年 70年代至80年代流行的有关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破解意识形态密码的手段或免疫工具的观念已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既见之于学术研究领域,也出现在课堂教学实践领域。,首先,我们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之前,业已积累的有关媒体的认知体验。根据晚近的受众研究结果,那种认为孩子是媒介效果的被动的受害者的观点已经受到有力的挑战。在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某些领域,研究人

6、员也已经建立了有关孩子的媒介判断,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媒介进行个人和社会定位的更加复杂的认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孩子是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成熟、更具评价能力的受众。他们至少比许多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估计更复杂,更具批判性。这当然不是说,媒介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关于媒介,孩子们没有什么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了。如果我们仅仅将原来认定的那种天真的、易受伤害的浪漫化的孩童形象,置换为事故的、具有十足媒介理性的小大人形象,那同样将是非常危险的。,孩子有关媒介的认识与成人世界必然存在着差距。尽管这些差距也许并没有我们原先想象的那么大。同样,孩子有关媒介的认识显然也是在不断发

7、展的,这种发展有赖于媒介本身以及媒介以外向孩子提供的批评意识和观念。将媒介的力量和受众的力量简单化为“有、无”的争辩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其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与学,英国国内已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大部分是在教师们各自的课堂实践与研究中生发出来的。正如这些讨论所揭示的那样,意识形态解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它在将学生假设为易受媒介“迷惑”的同时,将老师的作用设想为向学生传授自我解放的“钥匙”。教师向学生展示真理,“揭示”事实真相,而学生们一旦得到了教师的指点,便会自动地接受和赞同。这种观点有某种政治福音布道的味道。,虽然这种方法有时确能解释学生的某些学习经验,但它相对于复杂的、五

8、花八门的课堂实践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尤其当学生将某类媒介内容视为“自己的文化”和能使自己开心愉悦的物事的时候,他们可能倾向于抵制或反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抵制和反对,特别出现在当学生感到媒介素养教育冷待了大众文化的时候,或者当媒介研究被用作劝导学生接受被认为是时宜的政治立场的工具的时候。,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和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媒介素养教育、反种族主义和反性别歧视的教育中,已有的经验表明,那种唯理论的分析形式虽然相对而言可能较易“驯化”学生的表达和行为,例如,使他们表面上遵从某种特定的话语形式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

9、由此可以导致更基质的改变。,3:解决的策略?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理念?1:30年代甄别模式 保护主义2:60年代文化研究和大众艺术 思辩的理念3:70年代末符号分析与解密意识形态“解构”的理念(培养分析媒介是如何生产、发行和消费)以上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多数是在认知层面的,以批判为归指的教育理念。,从上总结可以看出新媒介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A:文本分析式样的教育方式被动式课堂教师教育已经难以覆盖无孔不入复杂的媒介现象。B:单纯免疫式样的教育把受众看的过于单纯和低能,实际上受众比教育者想象的成熟的多,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可见不单纯出现在认知层面,有的是出现在心理情感控制层面。,C:相比报纸

10、、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中受众同时又可以称为传播者,这时候就出现另一层面的媒介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素养问题,比如制作技能、媒介伦理道德、媒介审美等问题。这是以往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里没有谈及到的。,自我反应模式:新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我们己经越来越注意到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之前,业己积累了有关媒体的认知体验。根据晚近的受众研究结果,那种认为孩子是媒介效果的被动的受害者的观查己经受到有力的挑战。在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某些领域,研究人员也己经建立了有关孩子的媒介判断,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媒介进行个人和社会定位的更加复杂的认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方而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孩子是比我们原来想

11、象的更成熟、更具评价能力的受众。”,正如现实中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网络虚拟关系成瘾问题,这说明单纯从批判保护的角度加强受众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并不是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教育应不再被单纯的看作一种保护方式。”帕金汉姆提到了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方法,可以从受众已知的、现有的媒介体验与快感入手,发展一种更加自发的教育风格。,从理论上讲这种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是力求发展人们的自我反应模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作为媒介受众或者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的选择和决策,也就是将以往媒介素养更提倡的“防守型防御”改善为“进攻型防御”。,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教文组织及欧洲议会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咨询顾问L

12、en Masterman 在其论二十世纪90年代欧洲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为其最高追求;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中的评价,,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一自我评价既受学生的个性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拉丁美洲国家已经开始强调从艺术鉴赏与审美角度来培养人区别电视等媒介文化内容良莠的能力。,正如帕金翰姆提到的,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急需一种转变;即确立“自我反应模式”的

13、教育理念,(这尤其适用于网络这样的自由性、虚拟性、交互性传播特征如此明显的媒介环境中。人们除了要在他人的引导下了解媒介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媒介的技巧等一般层面上的媒介素养;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独立批判、判断、选择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目前已有的国外研究显然已经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中需要探究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这一趋势,但还只是停留在对“自我反应模式”的重要性探讨和理论构成设想层面,并没有提出坚实、有力、合理的理论支持和实现方式,而本课题吸取了当代美学研究中“审美主义”的思想精华作为“自我反应模式”的理论支持,并大胆的提出以美育和审美心理分析为“自我反应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实践方法。,解释自我

14、教育模式的两个层面:自我呵护与自我建构,哲学简单分类,5:新的解决方法和理念,由福柯的“生存美学”启发而来的“审美主义”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通过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审美生存,达到”自由、自主、自尊、自律、自我风格化“的和谐生存。,(三)新媒介生态行的审美化生存:,1.何谓“审美主义”审美主义并不特指某个流派,而是指某些流派、某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甚至可以概括其精神气质和生活风格。审美主义精神早在古希腊时期曾经大行其道,促进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特促成了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美化。文艺复兴运动是精神领域里的解放,在漫长的教会统治后,审美主义精神复活了,开出了充满世俗气

15、息的艺术之花。,何谓审美主义?,审美主义囊括了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也回旋于尼采、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及福柯等人的思想领域只能够,作为精神气质和生活风格的审美主义,渗透到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使其言语、行为、服装、风度别具一格。他们认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构成中“知、情、意”也就是“认知、审美、伦理道德”三个层面中,审美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超越性活动。,何谓审美主义?,这里的“美”也不再是传统美学意义的美,这里的审美也不是研究美的本质、或者是研究艺术规律、或者是进行艺术批评。而是把人的生活当作艺术品,通过审美经验提高生活质量。人的最高生存目标应该是审美的人,而不是道德伦理的人。而审美的人的内涵是“

16、自由、自主、自律、自尊、自我的风格化。”,何谓审美主义?,而审美的生活其终极目标就是:“希望摆脱各种意识的引导,认清现象背后的权利意识,并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施加影响,克服单纯感官刺激的诱惑,以此改变自己、发展自己,达到快乐、纯洁、智慧、美好、甚至不朽的状态。”因此“审美主义”更多的是美学伦理学哲学浑然一体的“生存美学”,是“自我对自我审美的”美学。,何谓审美主义?,其实在人的生存层面哲学、美学、伦理学是相通的,正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思想既是哲学的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的。“审美主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强调人们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通过“自我呵护”与“自我建构”,从而

17、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自身的网络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具备较高的视觉素养、具有适当调节控制在网络虚拟时空的情绪和情感、并建立自觉的网络文化批判反应意识,从而达到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Hot Tip,Hot Tip,Hot Tip,Hot Tip,Diagram,Cycle Diagram,Diagram,Diagram,Diagram,Diagram,Cycle Diagram,Diagram,Diagram,Diagram,Diagram,Add Your Text,Diagram,Diagram,Progress Diagram,Phase 1,Phase 2,Phase 3,Table,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