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基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基础理论.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环境管理基本理论陈海滨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管理科学基础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环境管理相关理论(原理原则)系统原理;共赢原理;界面活动控制原 理;冲突协同原理;全过程控制原理环境管理新理念 循环经济;两型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经济,3,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P32-P38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P32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P3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P33,4,(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点、原则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32 要点: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发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
2、力为限度。否则,会影响自然环境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措施: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对发展进行协调、制约,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5,(二)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P32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1992/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 1983/WCED(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 60年代/增长的极限 50年代/寂静的春天,6,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P33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进展 P33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3、1992;21世纪议程/1992;中国21世纪议程/1994;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7,(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相关理论 P34-P39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略)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学方向 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学方向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系统学方向 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研究成果(P35、36),8,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P36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派 常规理解P36 外部性理论派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
4、承认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P36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派 常规理解P363、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P37 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口、贫困,9,二、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P17P27;P39P45)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在物质运动这个基础层次上,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 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P39;P36,回目录,10,物资生产:其含
5、义近乎通常所谓的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其基本参量是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P18)和社会生产力。P40,11,人口生产(广义的):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即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P40 环境生产(两方面的):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其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P
6、41,12,三个生产系统的相互关系,图 2-1,13,三个生产系统的形成,图 2-2,14,P43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why?(提供生存条件;消纳废物)自然环境系统呈现出以下重要特征: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以有机网络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以各种生命为中心并与外界(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特定空间。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15,(二)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P43-P45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P43 物资生
7、产实际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的转化器。人口生产则是这个由呈环状结构的三种生产构成的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用“生产”一词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层面,反映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动态性和发展性。,16,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P44 从三种生产理论中可以看到,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环境生产过程中,人类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不但不被环境亲和,还破坏和降低了环境消纳生产残余物的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的不和谐。这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17,3、三种生产理论指出了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P44 环境管理的目标
8、和任务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18,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P45 依据三种生产理论还可以看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发生在不同“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即相互交叉的地方,比如森林。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还常常在于不同的自然、地理、行政的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如河流,海洋及滨江、滨海地带,城市和农村的混合地带,说明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应该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相应的状态参量。如物资生产中的社会生产力参量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等。,19,
9、5、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P45 所谓管理学,即谁管理谁以及如何管理。三种生产理论表明人类必须掌握用自己的社会行为来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方法。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三、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简介 P45-P63(一)管理科学概述1、管理与管理科学 P45-P46 管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的科学。,21,2、管理的基本职能 P46-P47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22,3、管理
10、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P46-P47 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管理与非赢利机构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23,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法国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 管理职能学的创始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管理学家。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即行
11、政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7退休)美国管理学家(原籍澳大利亚)。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24,“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是他的代表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听证词(1912年),是他的另一代表作“大面包主义”。,25,一般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管理职能学/管理过程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年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25年卒于巴黎。1885年起任法国最大的矿冶公司总经理达30年。在实践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
12、职能理论。管理五职能理论: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内容包括6项:技术、推销、财务、安全、会计和经营。管理不是专家或经理独有的特权和责任,而是企业全体成员(包括工人)的共同职责,只是职位越高,管理责任越大。法约尔的管理功职能理论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著作为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26,管理五职能: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管理必须善于预见未来。法约尔十分重视计划职能,尤其强调制定长期计划,这是他对管理思想做出的一个杰出贡献。他的这一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像在他那个时代一样重要。面对剧烈变化的环境计划职能更为关键。主要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
13、公共精神的觉醒。主要论文有: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的工业化、邮电部门的管理改革、国家管理理论等等,27,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马科斯.韦伯行 政组织体系理论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马科斯.韦伯提出的。韦伯同泰罗和法约尔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他不仅考察了组织的行政管理,而且广泛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深入地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又被称为“官僚政治”或“官僚主义”,与汉语不同,它并不带有贬意。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
14、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28,韦伯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9,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创始人 梅奥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原籍澳大
15、利亚,1880年出生于澳洲的阿德雷德,1922年移居美国,并于1923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1923至1926年期间他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工业心理学研究。1926年,梅奥开始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工业研究,直到1947年退休。,30,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不只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首先是”社会人”,不仅有纯物质的需求,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求。梅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不能仅依靠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还要依靠士气。士气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心理上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梅奥还认为,根据组织目标而设计的正式组织,不是达到最高效率的惟一保证,硬性的从属关系和
16、制度、组织的正规化都与人的本性不相容。在通过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人们却相互信任,自觉遵守行为惯例和准则。正式组织要与非正式组织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能提高生产效率。,31,霍桑实验以及梅奥对霍桑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环境和物的因素转到人的因素上来,预示着一个新的管理时代的到来。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梅奥的思想,一般被人们认为是古典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分水岭。自梅奥开始,西方管理思想在经历过早期管理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后,开始进入到行为
17、科学管理理论阶段。,32,(二)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 P48-54 1、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简介 P48-52 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泰勒、法约尔、韦伯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马斯洛 现代管理阶段(管理丛林)20世纪中期起。,33,2、现代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P49-P52 管理过程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 经验(案例)学派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数学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34,3、管理科学理论的新进展 P48-49 21世纪: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网络管理;数字管理;负杂组织管理;等等。,35,(三)管理科
18、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52 1、环境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活动 P53 2、环境管理的特点及其复杂性 P53 3、管理科学理论为环境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P54,36,四、古典管理理论(略)以泰勒(美)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法)为代表的“管理过程理论”。以韦伯(德)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37,五、行为科学理论 P54-P63,(一)行为科学概述 1、行为和行为科学 行为即生物体生存的方式,主要由其生理需要与环境条件所决定。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科学。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代表人/奠基人 梅奥。,38,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
19、yo)(1880-)梅奥理论要点:人不只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首先是社会人,不仅有纯物质的需求,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不能仅依靠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还要依靠士气。著名的霍桑实验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9,2、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 P54-P63(晚于科学管理理论)理论来源: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 研究方法:观察、测验、实验、案例分析、统计调查、文献调查、数学模型,等等。,40,(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理论 P56-P
20、59“需求层次论”/马斯洛(A.H.Maslow,美)/1954/激励和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理想“双因素理论”/赫此伯格(F.Herzberg,美)/1959/工作的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公平理论”/亚当斯(美)/1956/业绩报酬积极性“激励需求理论”/麦克莱兰(D.C.Macleland,美)/积极性=目标实现概率“X-Y 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lgor,美)X 理论假设“经济人”Y 理论假设“社会人”,41,2、群体行为理论 P59-P60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构成及其性质。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的影响。群体冲突理论: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
21、突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42,(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60-P63 1、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 P60 行为必须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物质基础;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可以是微观行为或宏观行为。微观行为多是直接、具体、现而易见得、的;宏观行为多是间接、不易察觉的。,43,2、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 P61 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P63“改变观念、调整行为”,44,六、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原理、原则)P64-P761、系统原理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 1)两个基本内涵:P64 环境社会系
22、统;发展动态性,45,2)主要内容: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强调其动态性3)原理的应用 对环境物质流的控制;研究环境社会系统的进化、演替等现象的规律、机制;制定战略与对策,46,2、共赢(双赢)原理 P65-P69 1)基本内涵:P65 共赢(双赢)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双赢也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双赢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结果。不仅要双赢,而且要“多赢”。双赢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47,2)共赢原理主要内容
23、:P66“三生共赢”从物质流动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48,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P66 所谓规则实际上就是 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制度(乃至合同、协议)。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双赢的保障,因为共赢并不是各方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一定程度的妥协。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双赢原则时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共赢,必须依赖法律标准和政策制度等的保障,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积极筹措资金。“共赢”“大面包主义”,49,3、界面活动控制原理 P69-P74一、
24、界面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界面的活动将决定着更高层次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50,二、界面上的活动 P70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三种生产环状运行关系的不和谐,也就是说,在三种生产联系的渠道中或界面上,物质流的方式、数量和速度出现了间断(不匹配)和异常。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
25、,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5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处。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P71 比如,自然资源是联系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界面;既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物质生产的生产资料。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P72界面首先是不同组成部分共同追求利益的所在,而界面又不属于任何一方,所以各方在界面上的权利、义务既难统一又难落实。,52,三、界面活动的控制 P72(一)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其他部门去具体地管
26、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其次,由于环境管理是在不同层次上把属于该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的利益和需求加以综合协调,界面活动控制论正是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53,(二)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P721正确判定界面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界面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也就是协调冲突的最优解。以森林为例:加拿大的林业管理中,采取了“年度允许采伐量”这个概念来把握采伐的度。其定义是:年允许采伐量=成熟林和原始林的木材材积/期望能供应木材的年限,54,冲突协同原理 P74-P77一、冲突协同
27、原理的内涵(一)冲突 冲突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从数学角度描述和研究这种矛盾的冲突的学科就是博弈论。博弈论的内容还包括为达到利益目标所应选择、采取的行动,即对策。,55,(二)协同 P74 协同即合作、配合,也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行、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它使系统结构的演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系统实现由简单、无序演化到复杂、有序的自组织运动的前提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
28、态的。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是非线性的,处于一种相干状态。,56,(三)冲突和协同 P75 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系统中各要素都是在合作与协同中竞争,在竞争中协同。竞争以协同和合同作为基础,协同以竞争为前提。协同和竞争是相互依赖、同时并存的。没有协同,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协同。在开展机理研究时,必须将冲突和协同结合起来统一进行。,57,二、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75 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发生冲突的结果,它与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人的存在并非只是个体
29、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58,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主要有:P75 从区域上看,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对于公海的利用或领土(印巴“可什米尔”)/领海之争(中日/钓鱼岛;韩日竹岛),以及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京都协议)的争议。从组织上看,有团体和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行政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冲突(不同产生源废弃物的协调管理涉及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从时间上看,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突出表现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冲突上(代际平衡);而从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上看,还存在着质和量的冲突。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冲突都是人口生
30、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即环境承载力之间不和谐的表现供需平衡(向水体排污)。,59,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通过协同子系统的局部运动可以使系统整体的宏观运动效果优于部分运动之和。P76 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把自组织理论与对策理论完善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对序参量的把握,充分发挥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的优势,从而使系统呈现最优化的运动状态,在达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协同的同时,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60,5、全过程控制原理-逻辑上或时序上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行为、生产行为,或是人群的生活行为,其全过程均应受到环境管理的
31、监督控制。对产品的生命全过程进行控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环境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产品的生命全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废弃处置。以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为指导,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是当务之急和大势所趋。,回目录,61,环境管理新概念:环境标志是对在产品生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超过某一规定限度的产品颁发的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清洁生产是从技术管理角度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有毒的原材料,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在消费过程中,则要求减少包装;在处置过程中,则要求尽
32、量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置。,62,全过程控制意味着管理方法的综合。其特点主要有:管理内容的综合集成。环境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管理,它还包括对环境系统的保护和建设。管理对象的综合集成。环境管理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从性质上看,有生产行为、消费行为、文化行为等等,其中大多数的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出现,或连锁式出现。管理手段的综合集成。必须去探索创造出一种能把处理定量信息、定性信息综合成一体的管理方法。,63,几点说明:、环境管理理论与相关理论(管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的关系交叉、融合;2、环境学、管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
33、展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基础,揭示环境/人/社会/经济的关系;管理学基础理论管理活动的普遍适应性;“界面活动控制原理”要点、关键,界面是多方利益之所在,又不属于单一方;“冲突协同原理”方法,辨证的认识和处理面临的问题,协调利益分配。,七、环境管理新理念 循环经济;两型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经济,64,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定义1: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
34、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2: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65,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
35、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66,节能减排:节能减排(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有广义和狭义定义
36、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67,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或: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68,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
37、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
38、、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69,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与能源、建筑、交通、工农业、服务业,乃至公众的生活及行为的低碳化直接相关。,70,71,2、思考题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定义、要点、措施)?(P32-39)2、简述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要点,以及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P39-42)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P42-45)4、简介管理科学发展历史沿革与主要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P48-54)5、简介行为科学主要理论。(P56-63)6、何为界面,为什么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在界面上的活动,如何进行界面活动的控制?(P69-74)7、简述冲突与协同的辨证关系以及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P74-77)8、简述全过程控制原则的概念和实质管理方法的综合。9、什么是共赢原原理,为什么提倡共赢,怎样实现共赢?(P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