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33365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 辞 气 远 鄙 倍,“在中国发展多年的张娜拉,日前因在韩国某节目中称“没钱就去中国演出”,引起内地网民激烈讨伐,不少网友认为张娜拉言下之意是把中国市场当成自己圈钱的地方。张娜拉在北京的经纪公司前晚替其本人进行了博客道歉,张娜拉更在昨日亲自录制视频道歉。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认为道歉只是迫于守住中国市场,而非出自真心。”,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自读思考题,“出辞气远鄙倍”是什么意思?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言”?什么样的行为是“躁”?什么样的行为是“隐

2、”?什么样的行为是“瞽”?孔子说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人的话好在哪里?孔子觉得蘧伯玉的使者的话好在哪里?冉有根据什么得出孔子不愿帮助卫君的结论?孔子平时是怎样说话的?孔子认为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熟读课文,注意字音,笾()愆()瞽()蘧()裨谌()()佞()口给()恂恂()便便()訚訚()与与()踧踖()(),bin,qin,g,q,p,chn,nng,j,pin,xn,yn,y,c,j,孔子认为得体的言辞的核心是什么?(在文中找)“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第4章)“辞达而已矣”(第8章),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

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则有司(6)存。”,注释(1)问:探望、探视。(2)暴慢:粗暴、放肆。(3)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4)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5)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6)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

4、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本章有两义:一是君子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又一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

5、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惜。,【读解】言与不言的利和弊“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是啊,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 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 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 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有道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3)谓

6、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颜色而言(6)谓之瞽(7)。”,注释钱穆论语新解(1)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2)三愆:愆,音,过失义。(3)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也。(4)躁:轻躁,不安静。此字或本作傲,谓以己知傲人所不知。(5)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6)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7)瞽:音,无目者。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三愆,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竟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读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

7、“有德位之 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 也都是适用的。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 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 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 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 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 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 有心德

8、,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 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 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 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注释(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4)夫人:夫,音,这个人。,【读解】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

9、府为防御抵抗过季 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 言则已,“言必有中”。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闵 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 说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一样,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这种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点像日本电影明星高 仓键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种唠唠叨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的人厉害多了。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说上 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其实,不言则

10、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 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译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人坐,然后问:“夫子何为。”夫子,称蘧伯玉。使者对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何晏解:“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使者辞出后,孔子赞美:“使乎,使乎

11、。”集解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使,是派遣之意。蘧伯玉派得能称其职的人。是谓“得其人。”淮南子原道篇:“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也有类似的记述。可见蘧伯玉确是时常欲寡其过,使者的话恰如其分。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所以孔子加以赞美。,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注释(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

12、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3)诺:答应的说法。,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辄也”。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14-8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世叔(2)讨论之,行人(3)子羽(4)修饰之,东里(5)子产润色之。”,注释(1)命:指国家的政令。(2)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3

13、)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4)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5)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见郑国造一辞命,如此郑重。又见子产之能得人而善用,与群贤之能和衷而共济。即由造辞命一事推之,而子产之善治,亦可见矣。”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考。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他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

14、则获,谋於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读解】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 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

15、饶舌了。,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

16、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读解】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

17、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5)。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能言善辩,有口才。(3)御:防御,对付。(4)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5)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读解】不要耍嘴皮子 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

18、仁”的话,又一再主张“敏 于事而慎于言”,因此,是绝对不喜欢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 活的人的。乡下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又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这些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却符合圣人不喜欢“佞”的精神。,10-1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3)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4)如也。君在,踧踖(5)如也,与与(6)如也。,注释(1)恂恂:音 n,温和恭顺。(2)便便:辩,善于辞令。(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4)訚訚:音,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5)

19、踧踖:音,恭敬而不安的样子。(6)与与:音yy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读解】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俗话说:“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 人应该用适合那个场合、那种人的不同语言方式和仪态。这不是 庸俗,而是待人处世恰如其分的问题。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辩且侃侃而谈,显出雄辩的样子。与作为政府高级 官员的上大夫说话,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与作为 国家元首的君主说话,都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仪态。,其实,不仅孔子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如此。否 则,在儿女们面前说话像跟你的上司说话一样;或者反过来,当 你向上司汇报工作时,用教训

20、你的儿女一样的口气和态度,那会 有什么样的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的了。所以,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这本是 人之常情,只不过要把它与那种专门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 一套,张三面前一套,李四面前一套的两面派行为区别开来罢了。,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评析 竹氏会笺:“有言,谓有善言也。”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读解】有德的人必定有言,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德是德行,言是有益于

21、人的言语。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会害人,只想对人有好处,所以必有有益之言。但有有益之言的人,或是言不由中,或是能说不能行,所以不一定有德。仁源于德,德源于道,有道德的仁人作道德之事,必然勇为,无勇不能成事,便不能成为仁者,所以仁者必有勇。有勇的人虽然勇于作事,但若不与道德相合,便不算是仁,即使奋不顾身,也只是无意义的匹夫之勇,所以勇者不一定有仁。,7-18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

22、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之重雅言,一则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一则抱天下一家之理想。论语讲要 孔子所用雅言,是在诵读或教授诗书执礼之时。诗书执礼皆是雅言也。刘氏正义引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又云,昔周公著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刘氏云:“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故郑以为义全也。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