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35721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6.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发展-C证教育.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发展,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觉性,成绩都靠老师逼出来的,考试不是考学生,是考老师的能力。每天想着让学生好好读书,反而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不能打不能骂也就算了,有些学生你连多看他一眼都不行现在家长都把教育人的责任交给老师!,学生的抱怨,1、为什么读书就是正道,担心我就是不信任,信任我的话就应该让我自己做主。2、他们都那样子干,为什么我这样干就不行,还教训我,自己没管好自己就不要管别人,以家长为榜样,有用么?!”3、为什么每次当两个叔叔吵架就好像要准备打架似的呢?大人不是教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静,那他们呢?木头,11岁,明明是兄弟却整天勾心斗角,在背地

2、里说他人坏话,天天教导我们要友善待人,自己却没有做到。王逸思,13岁 总是用暴力来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好像小孩子们是大人发泄心情的工具。卢宇昂,11岁,现实的疑问,1、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自己的孩子那么差?怎么看都不顺眼。2、同样的一个老师教的班级,为什么1班就是比2班好呢?3、为什么大人学习语言是如此难?而孩子是那么容易?,一、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含义,(1)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是指个体从生命孕育到成人再到老年所发生的系统变化。这种变化有序、有一定的模式并且持久的改变,何谓发展?,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发展是持久时间长久的变化发展是适应性的变化发展是获得和丧失的并存,举

3、例:以下能否称之为发展?,偶尔的神经发作突然的哭泣想大口吃饭想出去外面玩短暂、无序情绪、思维、行为不能称之为发展。,(2)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是连续的还是阶段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呈现出年龄特征)个体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例如:人的思维的发展要相继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要求:不

4、要用成人的心态去强求学生,利用好“最近发展区”。,连续性量的增加,阶段性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 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 颞叶 顶叶 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 树突 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3)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

5、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不平衡性(图),(4)个别差异,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发展高度,(5)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动物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心理学家所指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 口

6、语学习关键期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生理发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如“成

7、熟前倾期”。,案例和例子教学,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心理发展:遗传还是环境,华生:环境决定论,霍尔:遗传决定论,教师的自身定位,环境因素,环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

8、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华生其人及其观点,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华生(美),华生经典恐惧学习实验,教育工作者的乐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影响心理发展的环

9、境因素,胎内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环境因素胎内环境,母亲年龄母亲健康状况母亲情绪母亲服药分娩与出生状况,1、母亲的年龄,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孕妇3034岁为1.66,3539岁为3.22,4044岁时上升到12.52,45岁以上则达到29.74。这是由于高龄孕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有些劣势所致。,2、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

10、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母亲的影响:母亲服药 案例1,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Thalidomide)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母亲的影响:母亲服药案例2,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

11、的影响。吸烟的孕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母亲服药影响,药物作用于胎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方面是透过胎盘,对胎儿和母亲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状况,从而也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药物作用的不利时间:在怀孕的早期几个月,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往往最大。一般妊娠7个月后,胎儿发育已较为完善,药物对他们的作用已大大降低。,3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母亲所受到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遭

12、受了直接的、重大的精神刺激,如丈夫亡故或是遭丈夫遗弃等,或者是长时间的紧张不安、焦虑或夫妻关系不和等,这些情绪状态导致体内的血管收缩,对胎儿的供血量也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可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并造成新生儿身体瘦小、体质差等问题,心理上则表现为易神经过敏与偏执;孕妇过于激烈波动的情绪,有可能导致流产。,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捷克学者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以比较“计划内怀孕”的孩子与“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异同。研究包括了两组孩子,分别属于父母“计划内生育”和“意外妊娠”而迫不得已生下的孩子。两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健康的,但在研究者九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计划外”的孩子更多地上医院看

13、病,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与同伴的关系不佳,易敏感与激惹。,研究者认为:母亲通常有较乐观、期待的心态来对待“计划内怀孕”的胎儿,而“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孕妇通常在物质与心理上准备不足,甚至在内心深处对不期而至的孩子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抵触情绪。从母亲的内心体验看,消极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的比率大大增加。由于孕妇对“计划外”的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对孩子出生以后的生理、社会性、情绪与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有研究曾比较了孕妇放声大笑与极度悲伤对胎儿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两种情况下母亲具有类似的生理指标,这些生理指标对胎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孕妇保持

14、平和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与胎儿的情绪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母亲种种激烈的情绪反应,或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在胎儿身上产生累积效应,从而使孩子一出生就带有不良的心理状态。,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早期经验的作用,相对于人类而言,在动物身上进行有关早期经验的剥夺与早期环境条件的丰富性研究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动物繁殖与成长的周期短,因此能较快地看到研究的结果,也不受人类道德原则的制约。研究者可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到人类。,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雷生(Rieson):将三只猩猩从出生到七个月饲养在黑暗环境中。德比,在完全黑暗中饲

15、养;柯拉,也是养在黑暗中,不过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让它戴着半透明有机玻璃眼罩生活在光亮的环境中,使它得到弥散光线的刺激;莱德,每天有一个半小时在中等光线房间里,接受正常的视觉刺激。结果发现,德比遭到了视网膜损伤;柯拉没有表现出这种病症,但视觉追随等反应比正常猩猩慢;莱德的视觉表现则与在正常环境中饲养的猩猩没有区别,可见每天90分钟的正常视觉刺激可以防止出现视觉缺陷,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罗森兹韦格等(Rosenzweig et al.):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大的笼子,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另一组小鼠则置于

16、单调的环境条件下,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人类早期经验,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母婴依恋一旦建立,婴儿就会是经常欢笑而少哭闹的,情绪欢快、活跃而好探索,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

17、,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培养婴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的基本交往态度。,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西默洛夫等(Sameroff,1993):用表所列的危险因子项目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家庭环境和智商关系研究中所用的危险因子项目,少数民族地位职业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父亲缺失压力大的生活事件养育观念母亲焦虑母亲心理健康状况母亲与孩子的互动,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于那些有危险遗

18、传因素的个体影响更大。环境的影响通常还与关键期、早期经验等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儿童的确会显著地从某种经历或环境因素中获益,或者是受到伤害。,思考:,你觉得对你的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讨论:电视、网络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一方面,电视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另一方面,儿童常常会从电视中学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有研究发现,暴力电视看得多的儿童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而且最初有攻击性的儿童看了暴力电视后形成了看类似电视的瘾。,另一些人的观点,双生子研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家谱调查(高尔顿的研究)唐氏综合

19、征儿童的研究 双生子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影视:是遗传,也是环境,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

20、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相互作用的模式1,父母的遗传类型,儿童的遗传类型,儿童的养育环境,儿童的认知表现,Scarr McCartney,总 结,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遗传决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自我定位,教育的应为与难为,教师要看到自己的作用与局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教育工作。,当前教育者的主要目标,学生特点:头脑聪明,

21、心灵脆弱,教师目标:心理教育,学习指导,青春期心理:少年心事谁人知,认知独立性,情感波动性,自我专注性,交往差异性,青少年的性质,是什么样子的?发生哪些变化?身体上、心理上与父母关系处理的怎么样?与同伴关系处理的怎么样?,1、生理发展方面的过渡,青少年:12-25岁,性成熟阶段,青少年期在整个人生发展中的性质过渡期,天真、玩儿 辛苦、奔波 开心、单纯 为家人生计、工作、健康操心 不知忧愁 开心的时候不多 享受父母的爱 扛起家庭的担子 可以犯错误 肩负责任 不用担心 不能随心所欲 不用负责任 憧憬越来越少 无忧无虑,成人,儿童,压力,轻松,不满意又好奇、焦虑;渴望又恐惧,逆反,认知独立性,是个批

22、判主义者,对成人世界从失望产生批判。,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社会问题往往“书生论证。”,为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有标新立异的表现。,情感波动性,情绪极端,摇摆易变,两级分化,情感丰富,易动感情,也重感情。,具有一定的内隐性。,自我专注性,自我中心: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正在观察他们,并且对他们极为关注。,自我中心的基本特征:,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错认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焦点:青少年一直想像自己是演员,而有一群“观众”在注意着他们的仪表与行为,他们是观众注意的焦点,成为大家欣赏的对象。,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错认自己经验的独特性:青少年过度强调自己的情感与独

23、特性,或是过度区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和相信自己的与众不同。,自我专注性,自尊敏感,对别人评价敏感;羞耻感增强。,自评片面,自我评价不稳定;男女归因有差异。,交往差异性,因独立性的增长而产生出新型亲子关系的需要。,对成人世界闭锁,和父母产生“情感距离”。,交往差异性,前青春期阶段,与父母关系的三个阶段:,青春期早期,青春期晚期,交往差异性,对同伴友谊的寻求是减少成人接触的补偿。,对同伴友谊渴求,15岁左右的对友谊的焦虑达到最高。,交往差异性,联合活动,青春期女孩友谊三阶段:,情感阶段,分享阶段,青春期同伴认可的压力,青春期生理:成长路上性与爱,身体发育迅速,性生理成熟,青春期生理,邻家有女初长成,

24、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青春期生理发展与性成熟,性成熟之后:性意识,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歌德,性心理,或称性意识,是指个体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现象的理解、体验和态度。,(一)性心理的特征,案例教学 对性别的态度 对身材相貌的关注 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对异性的好奇好感,青少年性心理的误区,(1)对自身性别的爱憎(2)对身材相貌的关注(3)对自身第二性征的困扰与担心,(二)、发展阶段,当代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一本书三个误区一幅漫画 一份报告,13位受访中学生讲述了以下5个事实: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1/3来自

25、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三个误区在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的一次公益论坛上,很多专家指出,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上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据杜蕾斯2005年全球性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接受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发言人沃雷罗迪亚博士告诉记者,他和北京一些大学生交谈时发现,很多人在性问题上还很无知。,误区二:“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和孩子谈性的原因之

26、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代表希瑞泰丽雅女士说:“并不是闭口不谈性,青少年就不会发生性行为。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增多,她们不是对性了解得太多,而是太少。”,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赵鹏飞教授说,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避免婚前性行为上,要扩大到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人,其中58%为2029岁的年轻人。而在青少年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这一比率则明显降低。,一份报告,广东省性学会主持编辑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认为:1、高中生性教育:“老师

27、挑着讲,学生偷着看(黄色刊物)”遇到性问题问老师的学生不足4。调查显示,学生性知识的来源首先来自书刊、媒体(占60),其次是同学、朋友(占51.88),再次是学校和老师(占23.37),最后才是家长(占9.18)。而当遇到性问题和困惑时,先是求助朋友、自己看书,找老师咨询的不足4,而67.29的学生“没有试过”问父母这些问题。62.57学生希望父母在性教育方面能与他们坦诚交流,不要随便限制孩子的自由(占35.45)。40.2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性教育应该改进,增加更多教育课程。2、约四成学生认为贞操“不重要”或“看具体情况”“你认为一个人的贞操十分重要吗?”60.93的学生认为“是”,5.06认

28、为“不重要”,而34.01认为“看具体情况”,到了高三学生这个数字上升到41.77。,3.对于父母担心的早恋问题,高中生也表示相当宽容。不赞成中学生恋爱的只有22.65,而明确赞成的有18.98,认为“无所谓”的高达58.37,高三学生认为“无所谓”的比例达66.88。4.著名性学专家胡佩诚在广州演讲直言:“中国的家庭和课堂性教育完全失败。”5.“陈世美”变心,是“秦香莲”无能?还是“黄脸婆”没魅力,拴不住自己的老公?6.“上世纪70年代,婚外恋是不能踩的雷区;80 年代,婚外恋是作风问题;90年代,婚外恋是流行风;21世纪,婚外恋是被遗弃者的无能。”,恋,早恋,何谓早恋早恋的前因与后果教师如

29、何应对学生早恋问题,早恋: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青少年早恋的原因爱慕心理仪表、专长(青红)、品性、家庭背景好奇心理以建立恋爱关系为途径(“与其不试而放弃,不如试过再失败”),愉悦心理与异性密切交往的愉快体验放松心理解除来自沉重学业负担的压力补偿心理情感补偿(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的挫折;精神寄托早熟,理解与支持)逆反心理两性交往中受到不恰当的干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逆反、越难得到的越宝贵),从众心理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影响(比较)病理心理身心早熟,变态心理(童年经验)媒体影响网络、影视、书刊,模仿,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早恋问题1.态

30、度 青春期的性躁动是正常现象 准确确定早恋(区分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如何应对学生早恋问题2.策略(“堵”、“”疏)(1)指导学生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排他性(2)培养学生学会自尊自爱求得人格完善(3)教育学生用理智控制情感的闸门(4)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5)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接触和了解异性的途径,3.心理学技术暴露技术掀起你的盖头来 主题班会(“爱情”、“友谊”);角色扮演;诗朗诵(“男生,女生”,“走进男/女生世界”);与异性接触的集体活动价值澄清法价值判断 案例、各种观点、针对各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倾听法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 与学生建立个人式互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自助推荐读物、影片,早熟与晚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