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上.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四)汉字的构造(上),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汉字的形成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在已发现的各种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汉字。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划、描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形体比较简单,大都是几何形符号,见于仰韶、马家窑、龙山和良渚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第二类是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见于大汶口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第一类符号 所代表的是不是文字符号?有人认为是文字。我们认为它们决不会
2、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是原始文字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它们用来记录语言。,如果它们是古汉字的前身,象形程度一定大大高于甲骨文。甲骨文里“阜”字多作“示”字比较象形的写法是,半坡符号反而不那么象形。但是,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比如个人或集体的标记,或者其他意义。,第二类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 大汶口文化是解放后新发现的一种原始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从已有资料看,还不能证明这些象形符号已经用来记录语言,但这些符号的作风则跟古汉字很相似,二者之间应该有关系。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已经相当发达,社会的贫富分化也
3、已经颇为显著,记录语言的要求很可能已经出现。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如果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可能曾与原始汉字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或者曾对原始汉字的产生起过一定的作用,距离事实大概不会太远。,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接着讨论汉字大约在什么时候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现有的知识来看,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就创造了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我国大约在夏代进入阶级社会,所以汉字体系形成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也许,我国就是从夏商之际才开始有比较完备的记事典
4、册的。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很可能也就在夏商之际。,总之,原始汉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一定会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十七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原始汉字在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但是,“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过程里,起主要
5、作用的大概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巫、史一类人了。纳西原始文字在过去是由纳西族的“东巴”(巫师)掌握的,所以也叫东巴文。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成批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与占卜有关的甲骨文,它们大概也出自当时的巫、史之手。历史悠久的仓颉造字的传说,也许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是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把史官跟造字联系在一起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二)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1、古文字阶段:商代秦 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选读,泮宫:西 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 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2、隶楷阶段:汉代
6、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把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隶书改篆文的 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一、|、一”四笔或“|、一”三笔。改篆文的 为女,把象跪着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方法。,(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
7、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3)省略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4)偏旁变形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就时常可以看到了。,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例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如“沓”“浆”。有时即使位置相同,写法也不同。因此,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种不同写法。,(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三)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即使只从
8、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在这段很长的时间里,汉字无论在形体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1.形体的变化,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方面。当然这两方面的变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分的。,(1)字体演变,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线条化。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象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笔画化。在从古文字
9、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字符的写法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笔画化”。,族名金文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馬 魚,(2)字形的变化,简化 字体的变化跟字形的简化往往是相伴的。上举“马”、“鱼”二字就可以看出来。再举两例。,寒 塞,在字体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字形的简化也在不断地进行。早在商代的甲骨文里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汉字演变为楷书之后,字形仍在不断简化。,繁化,另一方面,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现象。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如淵、钺等。不过为数不多,所以加旁字的存在并不影响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
10、简化这一论点的成立。总之,汉字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简化。,2.汉字结构上的变化,(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之后,新增加的字多数是通过加偏旁或改偏旁等途径从已有的字分化出来的。这些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这种记录单音节语素占优势的语言的文字里,是最适用的一种文字结构。形声字比重的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的,它们不一定能独立成字。义符一般都由现成的文字充当。就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来看,有少数义符是只作偏旁用的,如“辶”(辵)、“疒”、“彳”、“宀”等。它们大都是很常见的偏旁,所代表的意义
11、是很多人所熟悉的。,一方面,在造表意字的时候,形符使用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旧有的表意字里的形符也在不断减少。在汉字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和字形不断简化的过程里,人们陆续把一些准合体表意字里由不能独立成字的形符充当的偏旁,改成了能够独立成字的表意偏旁。形声字的形旁一般是义符。因此,形声字比重的不断上升,也意味着义符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形符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以上从形体和结构两个方面,介绍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事实上,这两方面的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是促使人们少造表意字,多造形声字的原因之一。而形声字成为汉字主流这件事,回过头来又为汉字象形程度的进一步降低创造了条件。文字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常常造成字形繁化或简化的后果。文字形体的变化,也常常造成破坏或改变文字结构的后果。记号字的大量出现,主要是汉字形体的变化所引起的。这从文字结构上看是一种倒退,然而却是为了简化字形,提高文字使用效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