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50754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202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2文言翻译.ppt(2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文言翻译,考点精析本考点涉及两个方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概念的内涵阐释(1)“理解”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在理解文意与翻译句子中加以运用。,(2)“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文言文固定结构。(3)“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的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使

2、句子中出现使动、意动、为动以及名词作状语等现象。,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举例(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形式,例句,“者也”句,“者”字句,“也”字句,无标志句,“为”字句,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是”字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刘备天下枭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2)被动句 一个动词谓语句,若动词涉及的对象受事者作主语,那么这个句子即为

3、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七种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见”字句: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受”字句:受+谓语,“为”字句:为+动词,“为所”句,“被”字句,无标志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刘夙婴疾病。,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省略主语。如:.廉颇为赵将

4、,(廉颇)伐齐,大破之。b.(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b.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动词后宾语 b.竖子不足与(之)谋!省介词后宾语 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b.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放在了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其类型主要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5、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操何)?,b.沛公安在(在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许之)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b.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5)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要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介词“以”组成

6、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6)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

7、心词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者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有时,文言文中,也可以用“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表示定语后置。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7)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叫固定格式(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

8、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常见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或者“莫非吗?”;,“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是不是呢?”;“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哪一个)”,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谁(哪一个)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9、”;“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办法”,后者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没有办法”;“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外一类词用的现象。(此部分内容已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内涵的概念(1)“理解文中的句子”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

10、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清楚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2)“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2.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1)标准:字字句句落实,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2)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按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同时要译出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有的句子由于古今汉语的句式和文言修辞等问题,无法做到字字句句逐一对应,那就可以打乱语序,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意译。,【特别提醒】记叙文、议论文多用直译,而描写、

11、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译。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官名等不需要译,照搬即可。,(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12、。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庆礼为政清严,而勤,批注:阅读密码【注】安堵:安居。,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13、。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解题点拨】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充”是“担任”的意思,解释为“代理”是错误的。答案:A,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独庆礼甚陈其利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招辑商胡,为立店肆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A.B.C.D.,【解题点拨

14、】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干,二要注意选项中每一个句子所反映的内容和题干是否一致,三要留心文中某些事件前后总括句,四要留心选项中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上下句,特别是表因果、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治安有方,是善于谋划,是善抓经济,这三句都属于“雅有方略”;是按诏行事,和属于为政清严。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 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

15、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一要注意无中生有,二要注意张冠李戴,三要注意时间、地点的错位,四要注意程度、范围、因果等。本题B项有三处错误:第一,不是另址再建,而是恢复旧城;第二,不是为了管理归附

16、的外族,而是为了边防;第三,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的原因不只是屯田,还有招商立店。答案:B,【文言语句的翻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译文:_(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译文:_【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考查。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时(1)要意“功役”“嗤”“切事”;(2)要注意“苦节”“所”和判断句式,“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

17、步进行:第一步:读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步:审确定考查重点。要通过审题,结合题目赋分领会命题意图,确定考查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式。第三步:切划分翻译单位。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逐一加以翻译。,第四步:连连缀词义成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第五步:誊书写规范清楚。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案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答案:(1)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2)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

18、,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特别提醒】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有了储备,才有实力,在做题时才可以加以贯通。还有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短文,借以增强语感。,附【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

19、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做河北支度营田使。起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一带。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从那以后(将都督府)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皇上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改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任检校营州都督。开垦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

20、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开元七年宋庆礼逝世,被追赠为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做人太精明而没有朋友,在东北发生战事,损失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本可以在家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始终坚持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全力地守护坚贞准则。即使其中

21、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常考题型。要做好文言翻译题,可借鉴以下几种方法:1.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

22、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如: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5.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

23、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6.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7.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24、。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想一想】除了以上八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或短语,即“变通法”,或者根据词义的变化将词语进行拆分,即“扩充浓缩法”。这两种方法,你能举例说说吗?,【拓展延伸】1.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

25、而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根据常规翻译,“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没有了明确的主语,究竟是主人下马想饮酒呢,还是客人上船想饮酒?这样就需要根据后,面的文字“醉不成欢惨将别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了解到“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是主人和客人,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应当使用互文同义来进行翻译,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

26、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磅礴,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文言翻译是一项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2.按照词序,对应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点,可暂时放过,等译完全句,再进行推敲。3.译完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对,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一)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

27、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1)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译文:_(2)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译文:_答案:(1)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白白地过去。(2)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

28、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附【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享用,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古代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改志向。这是因为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白白地过去。而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人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人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

29、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孔子曰:“括注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批注:阅读密码【注】括:箭的末端。,(1)南山有竹,不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译文:_(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译文:

30、_答案:(1)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2)(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附【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

31、尖尖的),难道(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三)将下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淀山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

32、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选自明归有光悠然亭记)译文:_答案:淀山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特别提醒】如何提高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第一步:将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回到原文段中,联系中心内容,注意前后文联系,认真加以推测。第二步:默读原文,确定译点(文言句式和重要实、虚词),逐词解释,再将翻译连缀成文。第三步:通读译文,求其连贯,减少疏漏。,附【译文】回忆起我小时候常常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

33、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对这座山一天比一天喜欢,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桌子、坐席、门窗到处都有。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诗中的“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韵味,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常常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淀山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

34、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四)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光(司马光)曰:“(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1)译文:_(2)译文:_答案:(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

35、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的执政者呢!,附【译文】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

36、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的执政者呢!”,一、高考题组(五)(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

37、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

38、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

39、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1)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2)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3)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进行意义、

40、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D项的“归”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此处为使动用法“使归”,让回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以其顽,闭之空室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因杂出经义目试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持之而泣,以告户部农人告余以春及,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可采用代入法,把课本中较熟悉的意思带入原文中的句子,再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C项都是介词,“把”。A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代“他”;第二个“之”用

41、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为连词,“于是”;第二个“因”为介词,“通过,经由”。D项,第一个“乃”为副词,“才”;第二个“乃”也为副词,“竟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

42、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要从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以传记或叙事散文为主,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来:(1)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2)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3)涉及几件事,是谁所为;(4)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的粗略信息。A项中“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与文本不符。文中是长兄测试后告诉其父亲,他才受到重视。,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

43、译成现代汉语。(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实虚词“骤”(突然)、“骇”(感到吃惊)、“然则”(这样那么)的翻译。(2)句注意重点实虚词“以”(因为)、“走”(逃跑)、“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退”(使动用法)的翻译。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附【

44、译文】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县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不听话,不肯顺随各位兄长,他所经过之处物品大多残缺毁坏,各位兄长也不看重他。户部郎万泰本想把他寄放在寺院中,不久,因其顽劣,就把他关闭在一间空屋中。万斯同暗中发现书架上的藏书中有明史资料几十册,很喜欢读,几天就读完了;他又发现其中有各种经学书籍,又都读完了。等放出来后,就时常跟在各个兄长后,倾听他们的讨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授课讲学,斯同也要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斯同回答说:“看了各位兄长所做的事,我也能很容易做到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把经义科目(科举科目

45、的一种,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试题错杂在一起对他进行测试,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非常多,但他一会儿就做完了。兄长非常吃惊,拿着试卷热泪盈眶,把这事告诉了户部郎万泰说:“我差点耽误了我弟弟。”户部郎万泰也很惊愕,说:“差点耽误了我儿。”从这天开始,为万斯同置,办了新衣新鞋,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送到梨洲先生那里请教学业,而他又在师门讲席中坐在上座。先生读书一目十行,如同大海决堤,然而他能坚守先辈的训诫,认为无益的书不必读,无益的文章不必做,所以先生虽然无书不读,但是他能懂得把握大局要领。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把先生推荐上去,但他极力推辞才得作罢。第二年,官

46、府设立史馆编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延请先生前往修史,当时史局征召学士都给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们想援引惯例给他申请七品俸禄,先生却请求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史局工作,不任官职,不受俸禄,总裁答应了他。各纂修官稿子,写好后,都送到先生那里再审,先生审阅完毕,对工作人员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增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校订正。他们按照先生说的去查找,没有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全都由先生亲自审定,虽然后来的明史不都是使用先生之原先审定的稿件,但是先生的稿本精粹扼要,足以自成一书。先生初到京师时,众人对他的看法是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守孝期间,先生同他谈论丧礼,才

47、知道先生的经学造诣也很精深,徐侍郎于是就请先生编修了五礼之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云集,各有,所长,而先生最闲雅淡泊,然而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各读书人,无不称他为万先生,而先生与人来往,自己签名只用“布衣万斯同”,从未用过其他称号。先生性情谦和,举止高雅,然而他内心刚正耿直。前朝督师的姻亲现在身居要职,向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微宽容些,先生一件一件地列举他的罪行说给他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长子生活非常困顿,先生多方为他谋一差事,最终没有成功,但先生未曾厌倦过。先生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

48、几,个儿子身陷勋卫家,先生把他们赎了出来,让他们回家了。先生没有炫耀的神气,也不作公开声明,尤其喜欢奖励推荐晚辈,唯恐有所失,于讲会(教学形式,学术论辩的集会)中再三恳切地表达心意,原来他是在亲身践行君子之道啊。他死后学生们私下给予他的谥号叫“贞文”。,二、新课标地区模拟题组(六)(2012昭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

49、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批注:阅读密码【注】二千石:指郡太守。,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

50、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移:旧时公文的一种。谳(yn):审判定罪。,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