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程 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 与当代理论(),目录,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
2、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而不强调过程。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即与其它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6,三、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
3、组成产业的厂商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符合上述特点的产业内贸易的商品被分为两类:,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一)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产品同质性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相同。产品异质性指产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这种大宗货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典型案例是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
4、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地运输。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这种产业内贸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是指进口国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是将进口的商品进行再出口(或者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再出口)。这时在该国的国际收支中,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例如:中国香港每年的进口绝大部分
5、是为了再度出口,由于香港的进口主要不是为了自身消费是为了再出口,一些国家和地区便要求香港在出口时提供原产地证书(尤其是需要配额的商品),以搞清楚这些产品究竟是由哪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人同
6、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此外,商品统计分类的特点也可能形成这种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三)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例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技术差异: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往往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生产,继而在彼此间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
7、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方面分析存在着的规模经济,从需求方面看存在着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从经济环境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条件。,四、新HO模型主要代表模型法尔维(Falvey E.
8、R)模型。(一)新HO模型的假设条件在新HO模型中,在一些模型分析的假设条件方面,仍然与传统的HO模型相同:两国的要素相对丰饶程度的差异,因而资本报酬率和劳动报酬率上也存在着差异。,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又与传统HO模型有所区别:在两种投入要素中,一种可以跨部门自由流动,另一种却不行;两种产品中,一种可以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但经济中至少有一个厂商生产差异产品;产品差异源于质量的区别,而质量的差异来自于与劳动力投入相关的资本量;对于质量不同的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价格和购买者的收入。,14,(二)新HO模型的基本内容设某产品中,C:生产成本;W:既定工资率;R:资本租金率;a:产品质量。则当a既定时,A
9、、B两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分别为:CA(a)WAaRA;CB(a)WBaRB。若:A为资本丰裕国,B为劳动丰裕国,产品质量与资本密集度正相关;则A在高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B在低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15,证明:设存有某一边际质量a0,使得:CA(a0)CB(a0),即:WAa0RAWBa0RB,或:a0(WAWB)/(RARB),则有:CA(a)CB(a)(WAaRA)(WBaRB)(WAWB)a(RARB)(WAWB)1 a(RARB)/(WAWB)(WAWB)(1a/a0)(WAWB)/a0(a0a)由假设:WAWB,则(WAWB)/a00,则:当aa0时,有CA(a)CB(a);当aa
10、0时,有CA(a)CB(a)。所以A国在质量高于边际质量的商品有比较优势,在质量低于边际质量的商品有比较劣势;B国正相反。因此在现实贸易中,只要同时存在对于高质量和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产业内贸易就有可能发生。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高的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低的产品,贸易的方向是清楚的。,(三)新HO模型的实践含义在实践中,新HO模型解释的国际贸易类型,一般而言,属于垂直型差异产品之间的交易。在相似的产业中,由于生产差异产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存量比率,而人们的需求在相同或相似产品上又存在着区别,贸易便有发生的可能。但是针对这一理论,也有人提出过质疑,并非高资本密集度的生产就必然
11、决定发生高质量产品的出口。,五、需求偏好相似(重叠)论(一)需求偏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国际贸易可以看成是一国国内贸易跨越国界的延伸。2.实践中,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3.对于不同禀赋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H-O模型可以解释,但禀赋类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则需要用新的理论,更多的从需求的角度进行说明,(二)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图形说明,在一定的国际价格水平下,收入相似的国家之间,由于需求发生重叠,因而易于产生贸易。图中A、B点是两国不同的收入水平,OP是世界价格线,a、b是在A国和B国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典型的加工深度,由于人们的消费是多样的,因此加工深度是一个区域,便
12、可能产生消费交叉,他们之间的交叉区域便是双方都消费的加工深度,即需求发生重叠,这种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C,D,(三)需求偏好相似论的评价与案例需求偏好相似作为经济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解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说服力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大多产生于“差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却从趋同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收入趋同是贸易的原因。在实践中,需求偏好相似引发贸易的设想得到了验证。,六、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一)规模收益规模收益描述的是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加幅度的现象,它是各国厂商所普遍追求的利益。(二)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
13、择性。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规模经济可能出现的情况:,规模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不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经济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线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假设前提:A、B两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以及完全一样的生产点与消费点解释:贸易的产生来自于两国具有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两国进行分工的利益基础,(三)对于规模经济论的评价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说
14、服力。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某一产业存在着规模经济产生的额外的利益,而其他厂商却不能很快的进入该行业牟利,这说明该行业显然存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如果其他厂商能够轻易地进入这一行业,则产生产业内贸易利益的规模经济将不复存在,因此完全市场条件下很难有规模经济的利益。,24,七、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1、产业贸易的分析更符合实际(1)不完全竞争市场更为贴近现实。(2)更多考虑需求方面,将之前的贸易利益为国家利益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利益。(3)规模经济假设被更多考虑。2、产业内贸易对于福利的分析具有一定特色。,25,两个完全相似的国家进行贸易,生产一种差别产品(a1、a2)。对于B国,消
15、费者剩余增加(db),生产者剩余增加(bc),则B国福利增加(dc)。,A,B,C,D,O,E,F,A1,A2,a1,a2,b,c,d,a,e,b,a,c,d,e,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案例分析:196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1965年以前.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税保护使加拿大成为一个汽车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进口不多出口也少得可怜。加拿大的汽车工业被美国汽车工业的几个大厂商所控制。这些厂商发现,在加拿大大量建立分散的生产体系比支付关税要划算。因此,加拿大的汽车工业实质上是美国汽车工的缩版,大约为其规模的1/10。但是,这些美国厂商在加拿大的子公司也发现小规模带来的种种不利。一部
16、分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分厂比其在美国的分厂要小;但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的工厂更加专一”集中精力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或配件。而加拿大的工厂则不得不生产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以至于工厂不得不经常停产以实现从一个产品项目向另一个的转换,不得不保持较多的库存,不得不少采用专业化的机器设备等等。这样加拿大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的要低大约30%。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通过努力在1964年同意建立一个汽车自由贸易区(附有一些限制条件)。这一举措使汽车厂商得以重组生产:这些厂商在加拿大各子公司大力削减其产品种类。但是加拿大的总体生产及就业水平并没改变。加拿大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自己不再生产的汽车型号,另一
17、方面向美国出口加拿大仍生产的型号。在自由贸易前的l962年,加拿大出口了价值1600万美元的汽车产品然而却进口了5.19亿美元的汽车产品,但是到1968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成为24亿美元和29亿美元。换而言之,加拿大的进口和出口均大幅度增长。贸易所得是惊人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已可与美国的同行相媲美。,案例评析: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或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从其他国家进口该类产品的其他款式。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一国通过从事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
18、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者也可从更广泛的选择中获利。案例中美国和加拿大通过建立一个汽车自由贸易区,促进了两国汽车行业内贸易的发展。加拿大不再生产所有型号的汽车,只生产少数几种型号的汽车,然后从美国进口自己没有生产的型号的汽车,出口自己生产的型号的汽车。由于减少了自产汽车的型号,加拿大的厂商可以集中精力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由于规模经济其成本降低,效率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加拿大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达到了美国的水平。,(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 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在现实中,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部门大多为制成品生产部门,它们又大多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呈现出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较少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内贸易中显现出劣势的特点。,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