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53650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明亢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研究摘要:抗日时期正值民簇危难之际,许多爱国剧作家满怀愤慨之情,以一种大义凛然的姿态,将笔尖作为反抗殖民主义的有力武器,写下日军侵犯下东北人民的处境,唤醒东北人民奋起反抗的意识。本文选取了底层百姓、女性和知识分子这三类代表性人物对这些作品里表现出强烈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做出简单的归纳椅理。这些作品展现了抗日时期的东北人民百折不挠的做强生命力,反映出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至死不屈的东北地域文化精神。关键词:地域文化;抗日戏剧;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各地逐渐沦为日军的殖民地,不但人们流离失所,而且即将国破家亡。抗战初期,东北文学届兴起了反抗日本的文学活动,国家认同感

2、在抗日战争中达到高潮,一些有进步思想的剧作家和热血青年们聚在一起开办社团,组织创办机构,出版自己的作品。戏剧也是其中之一,它们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遹俗易懂的特点获得了创作上的巨大成果,如:哈尔滨之夜穷教员嫁女土龙山现在晚了两个阵营的对峙朱买臣黎明流民三千万岐后一课弃儿红灯记过关等等,这些戏剧描绘了抗日时期的东北人民对外团结一致,对内关心劳苦大众的社会现状,反抗侵珞,反对纳粹主义,争取独立的坚强意志,饱含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夥。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针对东北抗日戏剧中体现出的东北三省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底层百姓、女性和知识分子表现出耒的地域文化特征做出研究。一、戏剧中典型人物身上的地域文化特征(一

3、)底层百姓:誓死抗敌生生不息虽然东北沦陷区处于日军残酷的统治下,但总有剧作家不畏自身安危用手中第触来暴露社会现实,将百姓故土沦陷被迫漂泊流亡的遭遇写进剧作里唤醒人民斗志。这些剧作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土地上人民的悲惨遭遇、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及精神上的摧残,也高度赞扬了他们不俱强权,勇于反抗的珍贵品质。九一八”事变后创作抗日剧作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当属塞克,他从1927年便开始踏上舞台,到各地进行演出,被称为抗日歌手,曾担任哈尔滨晨光报的副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他不仅把义勇军抗敌的勇猛英姿搬上舞台,先后导演了哈尔滨之夜铁流,而且把东北平民百姓的流亡图景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被人誉为“抗战狮吼”的塞克之后又

4、导演了著名抗战文艺开山之作一流民三千万,磅碑大气又阴郁沉重的风格使它短时间内便成为有名的抗日名剧。作者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战争景象:街遒、树木、房屋、商店全都被炮火摧毁,所到之处皆染淋酒鲜血,目光所及全力断壁残垣;炮火声、倒塌声、一排排机关枪的扫射声紧接着群众的怒吼声、还有惨痛的呻吟声。在一般剧作中,用大篇幅来描述故事发生背景和战争残酷场面的非常少见,塞克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群群从灾难中走来,向死亡前线奔去的人们,还有抗战各地无家可归的流民们,他们之中有修鞋的老人、从战场归来的士兵、漂泊流浪的乞丐、逃税的旅客。日军抓捕的“犯人”有的是平民百姓、有的是被强行按下义勇军”罪名的平民百姓。东北人民恰恰

5、从流亡的历史遭遇中意识到当时日伪政权下的满洲国”并非自己祖国,故结尾主人公在被捕之后承认自己所犯的是“反满国罪”,惨遭活埋。塞克的戏剧以鲜明的笔触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现了时代主题,成为抗日的先锋之作。说起塞克,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文艺战士一金啸剑塞克在金啸剑早期所作诗歌中发现了他的才华,从此成为了金剑啸文学生涯的启蒙者。由塞克担任顾问,金啸剑为编辑的多暮剧海风描述了普通中国船员在一般为日本帝国主义运送军队和武器装备的轮加上英勇反抗的故事。当用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域时,爱国船员们一鼓作气,拼死一搏,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命丧海底。船员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争精神,将爱国二字深深地刻

6、进了观众心中。金啸剑不仅仅在剧作上获得成功,他的诗歌、散文、画作、报道都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作品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像一把呼啸的利剑,直直地剌入敌人的心脏。罗烽和舒群两人一起著作的过关中生动地描述了在天下第一关发生的情景。寒冷的冬夜里,聚集了五个山东人,他们希望出关到东北谋生活,跋山涉水从家乡到达关口,却遇见了一位刚从关内出耒的东北老人,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他们得知:老人是出关离开东北来外地寻求生路的。老人告诉他们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巳经不再是一个适合安家的地方,地做了飞机场,房子驻了兵,住家的跑得十家九空“有地,不能槿,卖地,地又不值钱”在日军残酷的欺压下,老百姓们家破人亡,民不

7、聘生。听完老人的讲述后,五个人潸然泪下悲痛不已,大喊“强盗!还我家乡!工他们痛斥日寇暴行,并最终牺牲在敌军枪口下。东北地区的残酷自然条件塑造了东北人民顽强不屈的品质,字飞的独幕剧土龙山是描写东北抗日战场般悲壮的剧作之一,表现了东北百姓宁愿与敌军以命抵命也绝不投降的精神。剧中谢队长的祖辈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开垦荒地,每一寸土地都是谢家人用汗水换来的,百余年之间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大户,不仅人丁兴旺,还拥有田地百峋。面对日军的暴行,谢队长不愿家人死在日寇手中,危急时刻,他亲手结束了老母亲和妻子的生命,带上全家的青壮年迎战杀敌。全剧的人物面对强敌来袭宁死不屈的勇气和教力,与当地残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紧密相

8、关的。(二)女性:藏覆性意识的觉醒中国一批新文学剧作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相对进步,他们从女性的视角创造了很多促进女性解放的剧本,在东北沦陷区的特殊背景下写下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即对自由、婚姻、爱情的追求,以及愿望被现实毁灭后的绝望来反映被殖民地区的人民的悲惨境遇。剧作家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寻求自身幸福,在民族、阶级、社会这几座大山的压迫下自由恋爱仍然是一场虚妄,女性的处境异常艰难。哈尔滨之夜是由共产党员兼剧作家塞克创作的话剧,主要讲述了哈尔滨沦陷后,一个家庭逐渐破灭的经历:一名共产党员的妻子芳华,靠出去卖唱来维持一家子的生计。在生活过得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还经常帮助别人,

9、在她救济过的人里,有个流浪汉名叫韩二虎,对芳华一直心存感激。芳华之女小华与奶奶在卷口卖纸烟时,有小偷来偷纸烟,韩二虎见状立马上去帮忙,把众流氓打得狼狈逃窜,此时一个日本特务长的助手看到他的身手后表示非常欣赏,便将他留在了身边做特务。这时芳华的丈夫回哈尔滨参加活动,不巧遇到日军,被不明真相的二虎活活打死,其母亲听闻儿子死亡后受到了极大打击,伤心欲绝,没过多久便中风去世。敌人不择手段,又欲逮捕芳华全家,这时韩二虎才幡然悔悟,转身将枪口对准特务助手,但自己亦被击中身亡。芳华乘静逃离途中,遇敌军上前搜杳,芳华遂引爆身上的炸弹与敌军同归于尽。东北剧作家戈禾创作的嫁女,主要讲述了当时的青年人不愿被家庭和社

10、会束缚自己的终身大事,渴望自由恋爱却惨遭拆散的故事:白萍希望寻求自己的幸福却遭到家里人的反对,他义无反顾选择冲破束缚追求自由恋爱,但这种选择让她既矛盾又痛苦,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向家庭妥协。该剧作深刻地体现了以白萍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没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勇气和孤苦无依的软弱。但当时的剧作家并不止塑造了软弱无力的女性形象,也创造了许多拥有顽强坚韧意志力的女性形象。旷野山林,冰天雪地环境下的东北女性生来热辣似火,敢爱敢恨,她们虽少了几分南方姑娘身上的温婉柔情,却多了几分豪情与爽性,正如关东恋中所唱“关东的敬,关东的酒,关东的小伙关东的妞,关东人想爱就爱个够呀,关东人要走就是一

11、去不回头。”()知识分子:在子弹和硝烟中体会生命真谛心系百姓的剧作家们不屈于苦难,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寻求生命的意义,他们拿起手中笔杆为武器,奋起反抗,挽救民族,表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悲愤交加的情感。这些情感交杂在一起,形成了剧作中一个个理想破灭后欲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形象。话副最后一课改编自法国都德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教书二十余载、桃李天下的知识分子刘汉卿,在日军的逼迫下即将面临.驱逐出境,在离开之前给学生上的坡后一堂课,教室里高悬着的国旗,在学生们眼里没有往日那么红艳了,因为当时的中国东北三省巳经沦陷,然而老师刘汉卿顶着当局、校方双重巨大压力,告诉台下的学生们

12、大家手中的教材是被强行更换的,巳经“读不到国家大事和国民革命的历史了1刘汉卿义愤填膺地告诉学生们教材换了,一切关于中华民国的历史、文化被统统抹掉了,未来的一切处于迷茫,也许书本不会记录,但学生们L定要铭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下课之前他提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中华民国万岁!。同学们野纷附和:我们要成为中华民国公民!当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最好的挽救方法是保存它的语言,原作想表达的东西剧本也保留了下来。下课钟声敲响后,有人哭泣,有人站立,有人在教室门口远望,“凄惨沉痛的空气”暗示现实社会的黑暗严峻的局面。此改编者并未回避国内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全剧始终存在着读书人与学监、穷苦者与权势者等的冲突,甚至

13、影响了下一代。由金剑啸创作的独幕剧穷教员就描写了抗日战争背景下小知识分子的苦难。教员甲去探望同事教员乙时,发现生病多日的乙巳经去世了,乙在世之时以吃面皮和糠勉强度日,更别提看医生了,家中的孩子也病倒在床,甲悲痛不已:你赤条条地来到人问,又赤条条地归去。虽然这只是短短的三十来年,但你已经受尽了被剥削、被压迫的苦痛!“你从贫困中来,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谁的罪恶呀”“有时候,我觉得你死的真好,像我们这死不了,更活不了的人呢?”这不仅是甲教员心里所想,更是作者借人物之口,对当时民众所受苦难的表达和对日伪当局的责问。萧军创作的脚本弃儿描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理想破灭后又遭遇了精神上迷惘。晓星大学毕业后进了工厂

14、当工人,没多久工厂倒闭,晓星面临失业,加上身患重病,全家人的生活失去保障。主人公晓星深感无助,一气之下将父亲半辈子的心血换来的“骗人的凭证一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撕成碎片,这张纸非但没有给晓星脱离贫困疾苦的生活,还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祸不单行,父亲为换全家的口粮在大街上遭遇车祸去世身亡,妻子迫于生活压力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批入江中,丈夫试图阻止她,但没能成功,却被警察带走,罪名是抛弃婴儿等二昔日的大学生如今粮铛入玳,令人唏嘘不已。二、总结东北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既有绿意盎然的茫茫林海,又有白雪皑皑的山舞银蛇。俗语捧打漳子就舀鱼,野玛飞到锅灶里”描写的正是大自然对东北的慷慨馈赠。在战时东北,作家是个

15、时刻处在危险之中的职业,许多有抗日思想的作家被日军残害,有幸存活的作家也丧失了人生自由,无论是创作还是活动都受人监视:安犀、丁山等时刻处于被人监视之下。即使未遭受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也令他们生不如死。抗日时期的东北剧作家们也经历了民众所受过的痛苦,体民众所会,思百姓所想,不经一丝雕琢将东北人民的生活描写记录下来,无尚是平民百姓、知识分子,还是敢爱敢恨的东北女性,都强烈地表现出强烈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白水黑山、原野孤村孕育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彪悍粗犷的性格,火辣的爱与恨。就像山丁说的我们一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我们的乡土,能使我们嗅到强烈的土巴味。(参考文献)(1)塞克.流民三千万(J).文学

16、丛报,1936,(03).(2)黄万华.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社会科学楫刊,2017.(3)黄兴泉.金啸剑:战斗在日寇铁蹄下的文艺战士(J).青年文学家,2015.(4)舒群,罗烽.过关(G).一九三六年中国最佳独幕剧集,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5)何爽.抗战时期东北抗日戏剧与地域文化书写(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6)宇飞.土龙山(M).东北作家近作集,1936.(7)李丽.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话剧研究(D).山西大学,2012.(8)许幸之.最后一课.邵振宇编:救亡戏剧(Z).汉口:战时读物编译社,1938.(9)金剑啸.穷教员(N).大同报,1933.(10)王启忠.中国地域文化(关东文化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11)吴晓波.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