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循环.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53724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上水循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地球上水循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地球上水循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地球上水循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地球上水循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上水循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水循环.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第一节 水循环概述(4)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水循环机理与特征 三、水体的更替周期 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第二节 水量平衡(35)一、水量平衡的相关概念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第三节 蒸发(47)一、蒸发的物理机制 二、影响蒸发的因素 三、蒸发量的计算,本章结构,第四节:水汽扩散与输送(80)一、扩散现象 二、水汽输送第五节 降水(97)一、降水要素及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二、面降水的计算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 四、可能最大降水第六节 下渗(121)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二、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第七节 径流(136)一、径流的涵义

2、与表示方法 二、径流的形成过程 三、影响径流的因素,第一节 水循环概述,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你能想到的水循环/水循环现象有哪些?,可以设想这里是起点,2、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1)水循环的基本类型根据水循环的路径与规模差异,将全球的水循环分为大循环与小循环。A、大循环/外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大气)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个环节进行垂向交换;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B、

3、小循环/内部循环: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小循环),或陆地与大气之间(陆地小循环)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小循环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陆地小循环:从水汽来源看,包括陆地蒸发的水汽及海洋输送的水汽;水汽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距离海洋越远,水汽含量越少,因而水循环强度具有从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陆地小循环还分为外流区小循环与内流区小循环。外流区小循环除自身垂向的水分交换外,还有多余的水量,以地表径流以及地下径流的形式向海洋输送;与此同时,高空必然有等量的水分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即陆地小循环还存在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试举例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习题:,陆地上内流区,其多

4、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量,自成一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地面上并不直接和海洋相沟通,水分交换以垂向为主;仅借助于大气环流,在高空与外界之间,进行一定量的水汽输送和交换。,内流区和海洋之间有联系吗?,问题,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洋流算不算水循环的过程?大洋环流算不算(小的)水循环?,水循环的定义,应该算!,水循环的动力;水循环影响范围。,讨论:,2)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层次结构,二、水循环机理与特征1、水循环服从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水循环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的过程。,蒸发中有什么物质和能量传递?,二、水循环机理与特

5、征1、水循环服从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水循环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的过程。在蒸发环节中,伴随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是能量的吸收,伴随着凝结降水是潜热的释放,所以蒸发与降水就是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的过程。由降水转化为地面与地下径流的过程,则是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这些动能成为水流的动力,消耗在沿途的冲刷、搬运与堆积作用中,直到注入海洋才消耗殆尽。,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此动力不消失,水循环将永恒存在。水的物理特性,即在常温常压下固态、液态与气态的三相变化是水循环的基本前提;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它们制约着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如果海洋环流是水循环

6、一种,那地球自转也是水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在水循环过程中,其循环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无数条路径实现循环和相变的,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巨系统。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但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三、水体的更替周期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水体在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T=W/W。更替周期是在有规律地逐步轮换这一假设

7、条件下得出的平均所需时间。,T为更体周期,W为水体总储水量,W为参与水循环的活动量。,水体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事实上,水体的储水量并不是全部都能被利用,只是其中积极参与水循环的那部分水量,由于利用后能得到恢复,才能看作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这部分水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水体循环更新速度和周期的长短,循环速度愈快,周期愈短,可开发的水量就愈大。,更替周期与水资源可利用率关系应该如何?,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 地球表层系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组合而成。在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正是水圈中的水,通过周流不息

8、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它们耦合在一起。,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大气环流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虽然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的根本热源,但大气得自太阳的直接辐射仅占其吸收总能量的30%,而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占23%,地面与大气间显热交换占11%,来自蒸发的潜热输送占36%。有人计算,如果大气圈中水汽含量比现在减少一半,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下降5C。,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

9、尤其是大气环流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如果没有水循环,赤道和两极地区温度会怎么变化?,如果没有热平流调节高低纬度热量不均,赤道附近会比现在热10C,两极地区会比现在冷20C。,如果没有水循环调节,气温在赤道附近40C,两极地区-15C。,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大气环流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

10、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如墨西哥湾流与北大西洋西风漂流使5570N之间的北欧地区比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高16-20C。,如墨西哥湾流与北大西洋西风漂流使5570N之间的北欧地区比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高16-20C。,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地貌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及陆地表面高山、深谷、盆地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而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则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地貌形态。,珠穆朗玛峰,冰川作用,科罗拉多大峡谷

11、,流水作用,水循环不仅影响地表形态,而且影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甚至影响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还制约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海南岛西部属于典型的热带半干旱气候区,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地区,降水影响海南岛东西植被差异,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水文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是廉价、清洁的能源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那水资源亦不能再生,无法持续利用。,南极Adelaide岛冰川退缩(从1986到2001,15年间)。,冰川退缩不只是发生在高山,四、水循环作用与效应

12、水文循环与水文现象和水文学科的发展 水循环是地球上一切水文现象的根源研究地球上的水文循环,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水文现象的一把钥匙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研究引导了以往水文学科的发展,亦将指导水文学的未来,第二节 水量平衡,一、水量平衡的相关概念1、水量平衡及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内某区域或水体蓄水的变化量。水量平衡是地球上水循环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水量平衡方程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根据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可建立不同的水量平衡方程。如通用、全球、海洋、陆地、流域水量平衡方程等。,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通过水量平衡研究,

13、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作用;水量平衡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流等各环节之间内在联系、揭示自然界水文过程基本规律的主要方法水量平衡是分析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同样离不开水量平衡工作。,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I是水量的收入项,Q为水量的支出项,ds为研究时段内区域或水体内的蓄水变化量;分别是计算时段t内的水量收入、支出与蓄水变化量。,以陆地上任一地区为研究对象,沿该地

14、区边界作一垂直柱体,以地表作为柱体的上界,以地面下某一深度为柱体的下界(以界面上不发生水分垂直交换的深度为准),则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做为:P为时段内降水量;E1、E2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R表、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R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S1、S2分别为时段内始末蓄水量。q为时段内工农业以及生活净用水量;,令E=E2E1为时段内净蒸发量;s=S2S1为时段内蓄水变化量,则上述水量平衡方程式可以变化为:此式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其简繁程度与研究对象及时段长短有关。如对于多年平均来说,s0,可忽略不计;但对于短时段而言,蓄水变化量s非但不可忽略,

15、而且必须细分为地表水体蓄水变化量、土壤蓄水变化量、地下水蓄水变化量等。,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系由海洋和陆地水量平衡联合组成。1、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以全球海洋为研究对象,则任意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多年平均状态下s海0,所以即在多年平均状态下,整个海洋的降水量加上入海径流量与海面水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各大洋来说,降水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并非等于蒸发量?,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陆地上水循环可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其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分为外流区和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1)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对于外流区来说,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对于多年平均而言s外0,并以

16、R=R地表R地下,则有P外、E外、R地表、R地下和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量、蒸发量、入海的地表与地下径流量和蓄水量变化;,2)内流区水量平衡内流区水循环基本上呈闭合状态,除了上空存在与外界水汽发生交换外,内流区的降水最终全部转化为水汽,没有水量入海。因此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水量平衡方程为:分别为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3)陆地水量平衡方程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由外流区与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的组合:由于,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P 陆为800mm,平均蒸发E 陆为485mm,两者之差为315mm,它与入海径流量R 相当。,非洲为什么干旱?,全球各大洲水量收支,3、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全球水量平衡

17、方程式是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与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的组合: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P 海P 陆=E 陆E 海即海洋与陆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海洋与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即在水循环过程中,全球总水量不变,但各种水体之间相对数量却是不断变化的。,全球各种水体动态变化及引起的海平面变化,第三节 蒸发,蒸发是水由液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是海洋和陆地上水返回大气的唯一途径。蒸发同时包含水和热的交换过程。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等;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称为陆面蒸发;流域上各部分蒸发和散发的总和称为流域总蒸发。,流域总蒸发可能包含水面蒸发、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等,一、

18、蒸发的物理机制1、水面蒸发水面蒸发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分子运动角度:水分蒸发是发生在水体与大气界面上的水分子交换现象。包括水分子从水面逸出和水汽分子返回液面。通常说的蒸发量E,即是从蒸发面跃出的水量和返回蒸发面的水量之差值,称为有效蒸发量。,能态角度:在液态水和水汽两相共存的系统中,每个水分子都具有一定的动能,逸出水面的首先是动能大的分子,而温度是物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反映,因此,温度越高,水分子动能越大,自水面逸出的水分子越多。由于跃入空气中的分子能量大,蒸发面上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小,水体温度因此降低。蒸发伴随着热量的吸收,从液态水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为蒸发潜热,以L表示,其值与蒸发面

19、的温度T有以下的关系:L=24912.177T(J/g),为什么说蒸发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能量的转换是怎样的?,问题:,2、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土壤水在汽化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外,还要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与溶液蒸发相似),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随着蒸发过程的持续进行,土壤中的含水量会逐渐减少,因而其供水条件越来越差,土壤的实际蒸发量也随之降低。根据土壤供水条件的差别以及蒸发率的变化,可将土壤的干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水通

20、过毛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供给蒸发,蒸发快速进行,蒸发率相对稳定;蒸发量等于或近似于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此阶段土壤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如风速、饱和差)。,裸露土壤蒸发过程示意图,2)蒸发率下降阶段当蒸发达到某一临界值W田(约为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减小并进入明显下降阶段。由于供水不足,毛管水达不到地表,土壤水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由水膜厚的地方向水膜薄的地方运动。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气象因素处于次要地位。,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悬着水带,3)蒸发微弱阶段当蒸发达到第二临界值W凋(凋萎系数,其值相当于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水而开始

21、凋谢枯死时土壤含水量),土壤蒸发便进入蒸发率微弱阶段。土壤水由底层向表面的薄膜运动基本停止,土壤液态供水中断,仅靠下层水汽向外扩散,此时土壤蒸发在较深的土层中进行。,汽化扩散速度主要与上下层水汽压梯度及水汽所通过的路径长短和弯曲程度有关,并随汽化层的不断向下延伸,蒸发越来越弱。,3、植物散发植物散发又称植物蒸腾,其过程大致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经由根、茎,叶柄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并为叶肉细胞所吸收,其中除一小部分留在植物体内,90%以上的水分在叶片的气腔中汽化而向大气散逸。,3、植物散发由于植物的散发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的,而气孔大小则随着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从而控制植物散发的强

22、弱。白天,气孔开启度大,水散发强;夜晚气孔关闭,水散发力弱。,二、影响蒸发的因素1、供水条件通常将蒸发面的供水条件分为充分供水和不充分供水:将水面蒸发以及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称为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将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情况下的蒸发为不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将处在特定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称为蒸发能力/潜在蒸发量/最大可能蒸发量。对于水面蒸发,始终是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因此可以将相同气象条件下的自由水面蒸发,视为区域蒸发能力。,蒸发能力的表示方法:由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蒸发面与大气之间的显热交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辐射平衡的净收入基本上

23、消耗于蒸发,蒸发能力可以表示为:Ep为蒸发能力,L为蒸发潜热,R为辐射平衡值,t为时段长。对于特定的蒸发面,其蒸发能力并不是常数,受到太阳辐射、温度、饱和差以及风速等条件的影响。实际情况下的蒸发可能等于蒸发能力,可能小于蒸发能力。,2、影响蒸发的动力与热力因素1)动力学因素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蒸发面上空的水汽分子,在垂向分布上极不均匀,越近水面层,水汽含量越大,因而存在水汽含量垂向梯度和水汽压梯度,水汽分子有沿着梯度方向运行扩散的趋势,垂向梯度愈显著,蒸发面上的扩散作用愈强烈。,2、影响蒸发的动力与热力因素1)动力学因素大气垂向对流运动垂向对流是指由蒸发面和空中的温差所引起,运动的结果是蒸发面的

24、水汽不断送入空中,使近蒸发面的水汽含量变小,饱和差扩大,从而加速了蒸发面的蒸发。,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在近地层中的气流,既有规则的水平运动,也有不规则的湍流运动。运动不仅影响水汽的水平和垂向交换过程,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而且也影响温度和饱和差,进而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2)热力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水面、土壤与植物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面温度升高水分子动能增加;饱和水汽压增大饱和差增大蒸发速度加大。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而变化,并有强烈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各种蒸发面的蒸发强度,也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对于植物散发来说,太阳辐射和温度的高低,还可通过影响植物体的生理过程

25、而间接影响其散发。当温度 1.5,散发随温度升高而递增;当温度40 时,叶面的气孔失去调节能力,气孔全部打开,散发量激增,但植物一旦耗水过多,将会枯萎。,平流时的热量交换主要指大气中冷暖气团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与下垫面之间的热量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较短,对蒸发的影响比较大。,蒸发体自身的特性有关 水体的含盐度、浑浊度以及水深的不同,会导致水体的比热、热容量的差异,因而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热量变化和蒸发速度也不相同。,如矿化度10克/升,透明度1米,浓度为1.1-1.12克/厘米3的污水的蒸发量仅为淡水蒸发量的75%.,3、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1)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不同质

26、地的土壤,其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比(E/EM)之间关系线都有一个转折点。与此转折点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称为临界含水量。当实际的土壤含水量大于此临界值时,则蒸发量与蒸发能力之比接近于1,即土壤蒸发接近于蒸发能力,并与土壤含水量无关。,各种土壤含水率与蒸发比,当土壤含水量小于临界值,则蒸发比与含水量呈直线关系。在此情况下,土壤蒸发不仅与含水量呈正比,而且还与土壤的质地有关。土壤质地不同,土壤的空隙率及连通性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中水的运动特性,影响土壤水的蒸发。,各种土壤含水率与蒸发比,2)对植物散发的影响植物散发的水来自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所以土壤的特性和土壤含水量会影响植物散发。对影响的程度有不同的认

27、识,有的学者认为植物的散发量与留存在土壤内可供植物使用的水大致成正比;有的认为土壤有效水的减少到植物凋萎含水量前散发与有效水无关。,三、蒸发量的计算三种途径采用一定的仪器和某种手段进行直接测定;根据典型资料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进行估算;通过成因分析建立理论公式,进行计算。,水面蒸发量的确定器测法直接应用陆地蒸发器、蒸发池及水面漂浮蒸发器测定蒸发量的方法。由于蒸发器的水热条件和天然水面不同,需要进行换算。换算关系式为:,E=E,其中,E为实际蒸发量,E为蒸发器测定值,为换算系数,受蒸发器的结构、口径大小、季节、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类型蒸发器值表,经验公式法在缺乏实测资料的

28、情况下,可采用经验公式估算水面蒸发。基本特征是选择有实测资料的饱和水汽压、风速等作为主要参数,其他因素统一作为相关系数来考虑。国外有Penman公式、Kuzmin公式,国内有华东水利学院和重庆蒸发站的公式。,热量平衡法建立在水面蒸发不仅是水交换过程、还是热量交换过程,并遵循能量守恒原理这一基础上。,土壤蒸发量的确定器测法基本原理:通过直接称重或者静水浮力称重的方法测量出土体重量的变化,据此计算土壤蒸发量的变化。也有非称重的蒸渗仪、负压计(张力计)等。,经验公式法建立原理与水面蒸发相同,建立的公式结构也相似。,植物蒸发量的确定 比较复杂,一般可归纳为直接测定和分析估算两种方法。直接测定法有器测法

29、、坑测法和棵枝称重法等。,分析计算法有水量平衡法、热量平衡法和各种散发模型等。,流域总蒸发量的估算水量平衡法建立在区域有较长期的降雨和径流资料的基础上,按水量平衡的原理来估算全区域的总蒸发量。不足之处是将各项观测误差和计算误差归入蒸发项内,影响精度。另外对于较短时段区域蓄水变量往往难以估算,影响适用性。,水热平衡法如前所述,水面蒸发不仅是水交换过程、还是热量交换过程,所以水量平衡与热平衡有紧密联系。,第四节:水汽扩散与输送,水汽扩散与输送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将海水、陆地水与空中水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对于地表缺水、地面横向水交换过程比较弱的内陆地区来说,水汽扩散和输送对地区水循环过程具

30、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扩散现象扩散:是指由于物质、粒子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扩散现象不仅存在于大气之中,也存在与液体分子的运动之中。在扩散过程中伴随着质量转移,还存在动量和热量转移。结果使得质量、动量与能量不均匀的气团或水团趋向一致,即扩散的结果带来混合。,澳大利亚山火造成的白色烟雾向东南方扩散,2009-2-7,1、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混合,是大气中的水汽,各种水体中的水分子运动的普遍形式。如:蒸发过程中液面上的水分子由于热运动、脱离水面进入空中并向四周散逸的现象。如:在静止的水面上瞬时加入有色溶液,可观察有色溶液在水中扩散的过程。,水中墨水扩散,2、紊动扩散/紊

31、动混合/湍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一样,大气紊动扩散过程中,也具有质量转移,动能转移和热量转移,其转移的结果促使质量、动量、热量趋向均匀。与分子扩散相比,紊动扩散系数是前者的千百倍,即紊动扩散作用远较分子扩散作用强。分子扩散与紊动扩散经常是同时存在的。,二、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分由一地向另一地、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运移过程。水汽在输送过程中,水汽含量,运动方向与路线,以及输送强度等随时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沿途的降水。水汽输送过程中,还伴随有动量和能量的转移,因而对沿途的气温、气压等其他气象因子会产生一定影响。,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并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点和季节变化,有时以环

32、流输送为主,有时以涡动输送为主,总体以前者为主。水汽输送主要集中于对流层的下半部,其中最大的输送量出现在近地面层的850900百帕左右的高度,由此向下向上水汽输送量均迅速减小,至500400百帕以上高度处,水汽输送量很小。,1、大气水分平衡方程式 对于一个给定区域范围上的气柱,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建立该气柱大气水分平衡方程式:,(W1+Ei)(W2+Pi)=W,对于长时间段 W=0,于是区域内降水量可用下式表达:,Pi=W1 W2+Ei,2、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水汽输送通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分水平和垂直输送通量。通常说的水汽输送通量指水平方向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

33、通量是一个向量,输送方向与风速相同。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时间内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去的水汽量,也是一个向量。任何地点的水汽通量散度都可由风和温度资料计算出来。散度为正表示该地为水汽源,降水较少;反之为水汽汇,降水较多。,3、影响水汽输送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的影响水汽的输送有两种形式,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其中环流输送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大气环流决定的全球流场和风速场,而流场和风速场直接影响全球水汽的分布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的路径和强度。2)地理纬度的影响地理纬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辐射平衡值,影响气温、水温的纬向分布,进而影响蒸发以及空中水汽含量的纬向分布,基本规律是水汽含量随纬度的增

34、高而减少。,3)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源地,距海远近直接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4)海拔高度与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一是随着地表海拔高度的增高,近地层湿空气层逐渐变薄,水汽含量相应减少。垂直于气流运行方向的山脉,常常成为阻隔暖湿气流运移的屏障,迫使迎风坡为多雨区而背风坡绝热升温,湿度降低,水汽含量减少,成为雨影区。,一些雨影区,4、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我国水汽主要来源在哪里?,第一,存在三个基本水汽来源,三条输出入路径,并有明显季节变化。西北水汽流自西北方向入境,于东南方向出境,大致呈纬向分布,冬季直达长江,夏季退居黄河以北;南海水汽流自广东、福建沿海登陆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偏

35、转并由长江口出境,夏季可深入华北平原,冬季退缩到北纬25以南地区,水汽呈明显的经向分布,该水气流水汽含量大。孟加拉湾水汽流通常自北部湾入境,流向广西,云南,继而折向东北方向,并在贵阳-长沙一线与南海水汽流汇合,而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出海,全年中一春季最盛,冬季限于华南沿海。,第二,水汽输送既有大汽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动输送。第三,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了全国水汽输送的基本态势。青藏高原决定了我国水汽输送场形成南北两支水汽流,北纬30以北地区盛行纬向水汽输送,30 以南具有明显的经向输送;秦岭淮河一线成为我国南北水汽流经常汇合的地区,是水汽流辐合带;海陆分

36、布制约了我国上空湿度场的配置,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进而影响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第四,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850百帕气层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场形势比较复杂;700百帕气层上,在淮河流域以北盛行西北水汽流,淮河以南盛行西南水汽流,两股水汽流在北纬3035 一带汇合后东流入海;500百帕高度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呈现纬向分布;低层大气中则经向输送比较明显;自低层到高层存在经向到纬向的顺时针向切变。,我国的水汽输送,主要从南部和西部入境(占总输入量的89.1%),从东部输出(占总输出量88.8%)。就流域而言,长江流域净输入量最大,依次为华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华北为净输

37、出区。输入水汽中经向占55.8%,纬向占44.2%;输出水汽中纬向占89.2%,经向占10.8%。,第五节 降水,意义:降水是水循环过程的最基本环节;是地表、地下径流的来源;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及旱灾的直接原因。,一、降水要素及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1、降水要素 1)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单位为mm。,2)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历时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3)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mm/m,mm/h)。4)降水面积:即降水所

38、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千米计。,2、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1)降水过程线: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可用曲线或直线图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更能反映降水的真实过程。,2)降水累积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若所取时段很短,即t0,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I=P/t,3)等降水量线(等雨量线)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从图上可以看出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4)

39、降水特征综合曲线A、强度历时曲线: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内最大的平均雨强,以雨强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标点绘而成。同一场降雨过程中雨强与历时成反比关系,即历时愈短,雨强愈高。,B、平均深度面积曲线:绘制方法:从等雨量线中心起,分别取不同等雨量线所包围的面积以及此面积内的平均雨深点绘而成的。反映同一降水过程中,雨深与面积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一般规律是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C、雨深面积历时曲线:绘制方法:对于同一场降雨,分别选取不同历时的等雨量线,以雨深、面积为参数作出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并综合点绘于同一图上。一般规律: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历时一定时,则面积越大,平均雨深

40、越小。,二、面降水的计算雨量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某小范围的降水情况,称点降水量。实际工作中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区域的降水量值,即面降水量值。面降水量的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法:将所研究的区域内各雨量站同期的降水量相加,再除以站数(n)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平均降水量(P),即:,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算术平均法:,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方法原理:在图上将相邻雨量站用直线连接而成若干个三角形;对各连线作垂直平分线;连接这些垂线的焦点,得若干个多边形,各个多边形内有一个雨量站;以该多边形面积(fi)作为该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区域平

41、均降水量可按面积加权法求得:,泰森多边形法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缺点是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3、等雨量线法:方法:先绘制出等雨量线,再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量得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i;fi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Pi,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将各部分面积上降水总量相加,再除以全面积,即得出区域平均降水量:式中,n为等雨量线间面积块数;F为区域面积。,等雨量线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该方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论上较充分,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域产流、汇流过程。缺点是

42、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4、客观运行法:方法:先将区域(流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得到很多格点,用邻近各雨量站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各格点雨量的推求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的距离平方的倒数为权重,各站降雨量的加权平均数。,三、影响降水的因素1、地形条件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气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的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地面坡向、气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变化。,问题:地形抬升的增雨效应是不是是无限制的?,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是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

43、,一些山地的增雨效应,2、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对降水的影响与森林面积、林冠的厚度、密度、树种、树龄以及地区气象因子、降水本身的强度、历时等特性有关。观点一:森林不仅能保持水土,而且直接增大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增加蒸发量)观点二:森林对降水的影响不大。(对大尺度气候没有影响,只能影响微尺度气候)观点三:森林不仅不能增加降水,还可能减少降水。(抑制气温升高,削弱对流,从而减少降水量),3、水体的影响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对降水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面上方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与陆面上存在差别而引起的。“雷雨不过江”形象地说明了水域对降水的影响。水域对降水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减少降水量(尤其是

44、对流雨),但因季节而有差异。但在迎风的库岸地带,当气流自水面吹向陆地时,因地面阻力大,风速减小,加以热力条件不同,容易造成上升运动,促使降水增加。,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降水的影响一般都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而间接影响降水:植树造林、或大规模砍伐森林、修建水库、灌溉农田、围湖造田、疏干沼泽等,其影响的后果有的是减少降水量,有的增大降水量。在人工直接控制降水方面,只能对局部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城市对降水的影响。具体影响的程度、增雨量的大小,则视城市的规模、工厂的多少、当地气候湿润的程度等情况而定。,四、可能最大降水1、概念和意义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指在现代地理环境和气

45、候条件下,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或暴雨)量。可能最大降水,含有降水上限的意义,即该地的降水量只可能达到,不可能超越这个数值。可能最大降水的提出,主要是顺应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需要。因为由可能最大降水及其时空分布,通过流域产流和汇流计算,可推算出相应的洪水,称为可能最大洪水(PMF)。,2、可能最大降水估算当地暴雨放大法基本原理:决定暴雨的因素可归结为空中水汽含量(即理论上的可能降水量w),以及降水效率。降水效率决定于气流的幅合及垂直运动的强度。通常可以雨湿比p/w作为效率的指标,即实际降水占可降水的比值愈大,降水效率就愈高。当各种因子处于最优组合情况下,p/w值最大,效率最高

46、,其相应的暴雨称为高效暴雨。,综合我国130多场大暴雨的可降水量w,与相应的24小时雨量P24之间的关系,显示出在在高效暴雨条件下的P24与w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可能最大暴雨量pm的计算公式:p为选定的高效暴雨量;wm、w分别为当地可能最大暴雨的可降水量和当地典型的可降水量。,第六节 下渗,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它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表层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一、下渗的物理过程1、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

47、按照作用力(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1)渗润阶段:降水初期,若土壤干燥,下渗水主要受分子力作用,被土粒所吸附形成吸湿水,进而形成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开始向下一阶段过渡。,2)渗漏阶段:随着土壤含水率(量)的不断增大,分子作用力渐由毛管力和重力作用取代,水在岩土孔隙中作不稳定流动,并逐渐充填土壤孔隙,直到基本达到饱和为止,下渗过程向第三阶段过渡。3)渗透阶段:在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状态时,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呈稳定流动。渗润与渗漏阶段的特点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2、下渗水的垂向分布在积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

48、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反映了下渗水的垂向运动特征。,1)饱和带: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的供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其厚度不超过1.5厘米。2)过渡带:在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剧减少,形成一个水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一般在5厘米左右。,下渗过程中水的垂直分布,田,3)水分传递带:位于过渡带之下,其特点是土壤含水量沿垂线均匀分布,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含水量的6080左右。带内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作用。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下渗过程中水的垂直分布,田,4)湿润带: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的湿润带。湿

49、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量突变。锋面上部是湿土,下层是干土。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洪水,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下渗过程中水的垂直分布,田,3、下渗要素1)下渗率f(下渗强度):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计。2)下渗能力fp(下渗容量):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3)稳定下渗率fc:简称“稳渗”,指下渗锋面达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达到的稳定的值。在下渗最初阶段,下渗率较大,称为初渗(f0);随着下渗不断进行,土壤含水量增加,下渗率逐步递减,递

50、减的速率先快后慢。当下渗锋面推进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常值。此下渗率称为“稳定下渗率fc”。,二、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1、下渗理论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为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建立在包气带中水动力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基础上。从水动力平衡角度分析,非饱和岩土中的水组合要依靠负压力(即水和土粒表面之间吸附力)克服重力而存在,水的运动受控于势能梯度-/z的大小,并服从达西定律。一维表达式为:,z=-k()(/z)+k(),为深度z处地下水渗透速度,k为渗透系数,为势(水头)。,饱和下渗理论:无限深的均质土壤积水下渗,地面积水深H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