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60650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8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后现代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利奥塔,利奥塔即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19241998)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力比多经济、后现代状况、政治性文字等。,现代和后现代,利奥塔是一位以“后现代”思想成名的思想家。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何谓“现代性”?利奥塔称之为“元叙事”或“解放”、“启蒙”的“宏大叙事”。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后现代”是对“元

2、叙事”的怀疑,两大“元叙事”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有两大“元叙事”(指传统哲学与政治精神)。其一倾向于哲学性,是关于精神目的论和绝对理念的神话,其二倾向于政治性,是启蒙理性和关于人类解放的神话,前者信仰真理,后者信仰正义,前者关注认知,后者关注实践。二者始终难以在一个共同的叙事中达成统一。“后现代”的基本特征 利奥塔认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就是“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当代知识背离上述两大“元叙事”即是背离西方启蒙思想传统,这种知识非合法化恰恰为后现代性思潮开辟了道路。“后现代”其实代表着反对“现代性”的态度。,什么是合法性?,利奥塔认为在发达的后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的合法性已经出现危机。什么

3、是合法性?利奥塔把合法性解释为合法的机构被授权从而制定出一定程度上规范的过程。以一个命题为例,如果一个命题被大众接受为一个科学的命题,那么这个命题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因此,决定的条件就是这个命题的规范。那知识的合法性就是建立一个规范来确定这一科学的命题是否正确。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合法性也是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社会生活模式,比如像法律体制,来确定社会公正与否。一旦这两个危机同时发生,就很难去建立一个规范或者模式来确定它。而这两种危机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知识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元叙事”的合法化是如何丧失的?,利奥塔首先分析了思辨与解放这两种诞生于19世纪的大叙事,其自身内部的蕴含的非

4、合法化因素。思辨的问题在于,整座形而上大厦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一些“元叙事”的基础之上,而这正是科学方法所力图贬低和加以排斥的。而解放的问题在于,将科学的合法化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但从语言游戏的角度来看,道德与科学原本就是非相关的,一个是规定性陈述,一个是指示性陈述。这种非合法化的进程从科学领域向社会文化中扩散,最终导致科学话语和人文话语都变成各自为政的语言游戏,再没有一种能够能够为其他话语提供合法性根基的“元话语”,能够不依赖其他叙事而证明自身合法性。这正是后现代状态下最深刻的危机原因。,方法:“语言游戏”,利奥塔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学理论,将各种陈述按照不用的功能区分开(指示、述行、规定)

5、,并将不同陈述的使用规则与象棋中棋子挪动的规则作比较。“语言游戏”的比喻一方面,利奥塔以此来说明,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本身便受到各种合法性要求的规范,但这些规范本身又是不可见的,就好像人们一旦开始下棋,便不会去质疑象棋规则本身一样。科学与正义正是通过此种机制,得以在叙事中建立合法性。另一方面,这些已经取得合法性的叙述,也不过是游戏规则之一种而已,每个使用语言的个体都可以通过修改规则来发明自己的玩法,从而建立各种彼此之间不可通约的小叙事。,结论: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它们无需系统、结构、统一性、整体性、人的主体性,而是呈

6、现差异性、异质性、多元性、解构性、不确定性。在利奥塔宣布“元叙事之死”以后,任何一种理论上的创新思想,都不得不面对有关自身合法性来源的诘问。在复杂多变的后现代状态下,保持这样的警醒是有必要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批评产生的背景: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当时奥地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历史的产物。从科学背景看,弗洛伊德重视性、能量、神经元的研究,其心理动力观与达尔文、迈尔、赫尔姆霍茨、施温等的影响,同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等发现密切相关。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是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从思想背景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意识”的论述来源

7、于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和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他的心理观则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在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都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影子。于此同时,18、19世纪哲学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更是体现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当中。,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著有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他认为被压抑

8、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其治疗方法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让病人处于“自由联想”状态,再由医生帮助病人解除压抑感,达到治疗目的。这个过程即“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批评是以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基础的对文学现象的研究。,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要点,一、心理结构说(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二、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超我)三、心理动力观(本能、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结)四、梦的理论(梦的作用方式、文学艺术与梦)五、心理防御机制,一、心理结构理论无意识学说,意识 consciousness 意识处于表层,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受社会和道德的制

9、约。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前意识处于中层,指虽然不为人注意,但只要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无意识或潜意识 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属于本能,毫无理性,处于大脑的表层,是一种具有极大动因的心里要素。,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意识与前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意识之中的内容与前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转换非常容易。前意识警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的、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而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又支配着意识活动。,本我 id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遵循“快乐原

10、则”。自我 ego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 superego 超我是从本我和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二、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

11、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关系,三、心理动力观,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爱的本能,主要指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保存个体发展的另一性本能)。性本能导致新生命的出现,保证个体和种族的存在和发展。这样性本能就是一种生的本能。死本能,意味着生命回复到无机物状态,它重要的表现是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迫使生命体趋向死亡。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它是受人类死之本能的欲望所驱使。死之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使生命变为死亡。弗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变

12、为指向别人,于是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力比多,在上述本能中,弗洛伊德特别重视性本能。性本能包括性行为本身及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活动。弗洛伊德主张人的性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源泉或力量可称之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是一种心理能,特别是性本能。“力比多”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前三个时期属于前生殖阶段,时间为五岁之前,而后就是性欲的潜 伏阶段。17-18岁进入生殖期。老年时期,人往往会倒退到前生殖期。,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力比多”的一种,是从“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生殖器阶段,男孩随着性冲动的发展,从爱恋母亲,认同父亲,进一步形

13、成对母亲爱恋的乱伦性质,并开始敌视父亲。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其源于希腊神话。女孩则有“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四、释梦理论,梦是欲望的满足,这是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最基本观点。弗洛伊德的观点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梦是一种心理现象;(2)梦具有半透明性,梦的意义梦者确实明白却又不知道自己明白。半透明性的梦有某些共同特征:(1)“睡眠”是一切梦的共同特征,睡眠还存在着心理活动的残余的刺激,从而引起梦;(2)梦中大部分经历是眼睛能看见的事像。,梦的显意与隐意,弗洛伊德把梦的内容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意义,称之为梦的显意即显梦;一是深层意义,可叫

14、做梦的隐意即隐梦。显意即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梦境及意义,也就是“能说出来的梦”;隐意即隐藏在显梦后面,或混在其中的某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它们都是无意识的。,梦的四种作用方式,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移置:即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二次加工: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文学艺术与梦,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具有许多的共同特点:首先,梦表现的是人的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

15、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通过伪装或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的。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再次,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定义: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形式: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作用: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弗氏精神分析的贡献与局限,两大贡献:A.强调无意识心理在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把文学艺术的生产归结为性本能是弗氏的独创。B.“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是对俄狄浦斯、哈姆雷特研究和整个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最根本的局限: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正是这一原因使荣格与他分道扬镳,也招致大多数批评家的批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