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6153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绪论.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第一章绪论,总学时(4学时)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相关概念及内涵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及研究方法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对社会、经济的意义四、国内外研究现状,1.1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相关概念及内涵,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一地质环境概念及含义

2、,第一 地外天体引力作用;第二 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 质作用);第三 地球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地面流水 的地 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 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负荷地质作用);第四 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2、引起地质环境变化的四种动力,上限是岩石圈的表层,在海洋底部、山脉、丘陵地区多由前第四纪基岩构成,在平原、盆地表面为第四纪各种松散堆积物所覆盖。下限目前看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理场变化开始消失的深度,如应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等。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岩石圈上部,被技术原因污染

3、的地带消失处,最后一种意见认为:下限可以被认为是岩石圈内人类能够深入到的地方,是理论上的最大深度。,3、地质环境空间性,4、地质环境容量:是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5、地质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

4、条件评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二地质灾害概念及含义,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群山环抱中的北川县城(汶川地震前),残垣断壁的北川县城(汶川地震后),512 地震诱发的北川王家岩滑坡,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

5、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2、地质灾害内涵,3、地质灾害等级,(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20

6、07年1月12月全国27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25364起共造成598人死亡、81人失踪、4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1)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3)由环境特征判别、预测灾害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影响的不可逆性,1.2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及研究方法,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环境属性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地质环境变化主要

7、表现为地质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地质环境要素由地形、地质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逐渐发展演化为突变乃至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因此,地质环境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2、地质灾害属性特征,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

8、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 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地质灾害破坏作用 地质灾害具有广泛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造成人员伤亡,危害人民健康和正常生活;破坏房屋、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和工厂、矿山等工程设施,造成财产损失;破坏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影响经济发展;加剧洪水、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阻碍穷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削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1.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对

9、社会、经济的意义,地质灾害防治意义:(1)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2)地质灾害防治可减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3)地质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提出: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10、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1.4国内外研究现状,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外关于地

11、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国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分类、成因机理、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处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重视灾害制图技术方法和“3S”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技术(如3S 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此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

12、性和土地售价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直接为公众服务;,典型地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实现成果社会共享,为社会经济服务。,取得的成绩: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分布规律;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预警系统,其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最为完善;在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在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概况,存在的问题1地质灾害调查

13、识别技术尚需完善。2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决策管理。3地质灾害监测和防灾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够。4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上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和6个硕士点,形成了4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重大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及灾害控制、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和地质灾害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1、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2、三峡建设对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3、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