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6167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 市 规 划 原 理,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第一、二讲),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价值观,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概论,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组织,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

2、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二、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英文: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

3、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J.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聚集经济)在一起的网状系统”。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2)社会学Bardo&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

4、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 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3)地理学F.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3、城市的法律定义(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法国、古巴:2,000人;美国:2,500人;比利时:5,000人;日本:30,000人。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2)城市特质中国: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

5、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

6、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第二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本质,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简单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联动: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二、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城市化发展的结构变迁规律城市化发展的人口变迁规律,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表:1920-2000年间美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结构变化,三、城市化的本质 城市化是长期报酬递增的分工演进过程 广

7、义城市化在本质上是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与优化配置,表现为资源要素沿着不断裂变的产业链从以农业为代表的初级产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部门的转移过程;二是资源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表现为资源要素沿着不断成熟的空间体系从广大分散的农村地区向城镇优势空间成长集聚的过程。一句话,城市化是资源要素不断实现时、空优化配置的分工演进过程。,城市化是单位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制度变迁过程 就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易过程而言,不仅存在与技术效率有关的直接转化成本,而且还存在因为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前者通常称为生产成本,其降低的途径在于专

8、业化分工;后者就是新制度经济学所指的交易成本,其降低的途径在于制度创新。分工交易的过程(城市化)就是一个协调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过程。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分工创造积极的外部性,获取分工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最大程度上消除消极的外部性,降低单位交易成本,促进分工不断演进。,讨论:何为城市最佳规模?城市跟企业一样,在成长中会有许多要素投入,这些要素同样可以分为固定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相应地,城市的“生产”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前者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决定城市“生产能力”的一次性投入,这种投入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城市的

9、“最佳容量”,后者如人口、企业、产业、技术、资本等决定城市规模的可变要素投入。在最佳容量内,因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随着各种可变要素投入的聚集增加和产出的增长,平均可变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出城市收益随规模增长,如图中的倒U形曲线;而城市的固定要素投入不变,因此,城市的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人口与企业的聚集)也快速下降,如图中的正U形曲线。当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的组合比例后,继续增加产出,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可变成本快速上升。一旦平均可变成本随着要素聚集程度增加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平均固定成本下降的速度,平均总成本开始上升。平均总成本从下降转为上升所对应的城市要素聚集

10、规模,就是城市在这一固定投入规模下的最佳技术规模,如图中X1、X2、X3、X4对应的规模。它表明,在这个规模上,城市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实现了最优组合。显然,城市的“设备效率”越高,最佳技术规模就越大;但这就要求城市必须达到一定的聚集规模,保持一定水平的“设备利用率”,才能使单位生产交易分摊的费用降到最低。而城市的聚集规模又是由城市的相对分工水平和绝对分工水平决定的,盲目提高城市的“设备”标准,只能带来城市运行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珠海机场的建设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一节 规划的概念与特征,一、规划的概念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P.

11、Hall:“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目标得以实现”。Sociedad Interamericana de Planification:“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达到决策的过程中,这些决策将作为人类行动的基础”。,二、规划的特征1、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 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2、规划目标 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3、未来不确定性 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

12、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二、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6、权威主义思想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作为

13、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1、城市规划的传统中国:周礼对我国古代城市形制有严格规定。唐长安、明清北京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3、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 社会改革思想:E.Howard的田园城市,建筑学传统: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4、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建筑+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五、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 2、政策性 3、地方性 4、长期性和经常性

14、5、实践性,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第一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一个国家的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以及规划运作系统来共同构建的。思考:世界各国(各地)城乡规划体制特征?,第二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法律地位、作用及其基本框架2.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从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体系,第三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1.我国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2.我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 行政决策权、行政决定权和行政执行权,第四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1.法定规划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

15、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规划依据 上位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国家政策、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第五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系统,1.开发控制制度“一书两证”制度(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开发控制依据 法律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范和标准、政策,第四章 城乡规划价值观,第一节 城乡规划的目标,人类的有意识活动都是目标导向的。麦克劳林()认为目标确立是城市规划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

16、规划目标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一系列决策和结果。城市规划目的的本质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存在问题),并增进积极影响(理想)。利维()认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是:健康;安全;交通;公共设施的提供;财政健康;经济目标;环境保护;再分配的目标。,第二节 城乡规划价值观,1.价值观的定义 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2.价值观的作用 对动机的导向作用;反映人们的

17、认知和需求状况,3.价值观对城市规划目标的影响 价值体系对城市规划目标的影响是最为基础、直接和本质的,是政策目标形成的基石。城市规划目标的实质就是依据价值观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设。4.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 城市规划以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作为学科的价值观,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健康与安全;方便与效率;公平与平等;美丽与有序;环境与资源等。,第三节 城乡规划的基本价值观:永续发展,1.永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有限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

18、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2.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沃德和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3.永续住区与永续城市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确立了两个全球目标,即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4.城市规划与永续城市发展 阅读材料:(1)唐子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英国城乡规划协会的研究报告评价.城市规划汇刊.2002(2)(2)可持续的住区规划师、设计师和发展商的指南(Hugh Barton、Geoff Davis和Richard Guise著

19、,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编译,1999年),第四节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目标:和谐城市,1.从永续城市到和谐城市 和谐城市扎根于东方思想体系。“异音相从,谓之和”。“和”主要表现为“相杂”和“相济”,即按照“谐”一定的规律、协同的方式相互配合工作,将不同和矛盾的事物转化为令人愉悦的新事物;“谐”是实现“和”的手段,“和”来源于“谐”。就象乐队奏出的美妙乐章。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和谐城市以永续性(sustainability)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

20、高境界的发展模式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2.和谐城市的价值观(1)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工业革命后的理想城市探索,包括“田园城市”、“广亩城市”、“光辉城市”、“带状城市”,一直到“生态城市”自然消耗的极小化。(2)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3)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3.永续开发目标的三个主要冲突(1)生态(环境)与公平(社会)的矛盾:开发冲突要不要开发?(2)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资源冲突开发多少?(3)公平(社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财产冲突开发什么?,4.和谐城市的三棱镜模型及主要困惑(1)可居性与经济成长之间的张力归结于:成长管理冲突要政府好事要市场?(2)可居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张力产生了:绿色城市冲突人工与自然孰轻孰重?(3)可居性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张力造成了:中产阶层化冲突社会单一化还是多元化?,思考题: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假如你是一名经济学家,或者是社会学家,或生态环保学家,你会如何看待滨河地区的土地开发?和谐城市的开发模式应该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