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6530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39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1总则为在普通混凝土中合理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碎石、卵石,保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用砂和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砂和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2 .1术语2.1.1 天然砂naturalsand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湖砂、海砂、山砂。2.1.2 人工砂artificialsand岩石、卵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经

2、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2.1.3 混合砂mixedsand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织而成的砂。2.1.4 碎石crushedstone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公称粒径大于5.0Omm的岩石颗粒。2.1.5 卵石gravel由自然条件作用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5.0Omln的岩石颗粒。2.1.6 细度模数finenessmodule衡量砂粗细程度的指标。2.1.7 含泥量dustcontent骨料中公称粒径小于80m颗粒的含量,包括黏土、淤泥和细屑。2.1.8 砂的泥块含量claylumpcontentinsands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

3、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3mm的颗粒的含量。石的泥块含量claylumpcontentinstones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O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Omm的颗粒的含量。2.1.10 石粉含量crusherdustcontent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0.08mm,且其矿物组成的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2.1.11 亚甲蓝(MB)值methylenebluevalue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粒径小于0.08m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2.1.12 表观密度apparentdensity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2.1.13 紧密密度tightdensity

4、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2.1.14 堆积密度bulkdensity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2.1.15 坚固性soundness骨料在自然风化或其他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轻物质lightmaterial砂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2.1.17 针、片状颗粒elongatedandflakyparticle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2.1.18 压碎值指标crushingvalueindex人工砂、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2.1.1

5、9 碱-骨料反应aikali-aggregatereaction硬化混凝土中的碱与骨料中的碱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化学反应。2.1.20 碱活性骨科alkali-activeaggregate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骨料。2.1.21 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alkali-silicareactiveaggregate含有非晶体或结晶不完整的二氧化硅,在适当条件下可能产生碱-骨料反应的骨料。2.1.22 碱-碳酸盐反应活性骨料alkali-carbonatereactiveaggregate含有特XX构构造的微

6、晶XX石,在适当条件下可能产生碱-骨料反应的骨料。3 .2符号mt某一筛上的剩留量;d-筛孔边长;A筛的面积(mm2)。&一一碎石或卵石的压碎值指标;An一一人工砂压碎值指标;&一一试件在/天龄期的膨胀率;st试件浸泡t天的长度变化率;细度模数;P一一表观密度;Pe一一紧密密度;PL堆积密度;COh贝壳含量;COc含泥量;COcfL泥块含量;Cyel氯离子含量;(Of石粉含量;轻物质含量;CDm云母含量;g碎石或卵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Gwn吸水率;ftw含水率;如一一试样在一个筛上的剩留量;MB人工砂中亚甲蓝测定值;QS软弱颗粒含量;Gl卵石试样质量;g2一一坚硬颗粒含量。QL-洛杉矶磨耗损

7、失;mLl装入圆筒中试样质量;mL2试验后在1.7mm筛上洗净烘干的试样质量。3质量要求3.1 一般要求3.1.1 混凝土用砂、石中不应含有可引起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异常的杂质。3.1.2 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砂、石应符合环保和安全的相关标准规范。3.1.3 砂、石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3.1.4 砂、石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3.2 砂的质量要求3.2.1 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f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其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粗砂:M尸3.73.1中砂:尸3.02.3细砂:2.21.6特细砂:/f=1.5O.73.2

8、.2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3.2.2的规定。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可按600加方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以质量百分率计,下同),分成三个级配区,且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表3.2.2中的某一区内。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3.2.2中的累计筛余相比,除4.75mm和600WW的累计筛余外,其余的累计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超出量不应大于5%。表3.2.2砂颗粒级配区X级配区方彳饰箱瀛、I区II区HI区4.75mm000010-02.35mm3552501501.18mm65-3550-10250600?85-7170-4140-16300w958092708555150m100901009010090当天然

9、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够确保混凝土质量后,方允许使用。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采用11区砂。当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In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与人工砂组成混合砂,并符合相应的规定;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3.2.3 天然砂中含泥量应符合表3.2.3的规定。表323天然砂中含泥量混凝土强度等级C50C50C30C25含泥量(按质量计,%)2.03.05.0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但强度等级不超过C25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0%。3.2.4砂中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2

10、.4的规定。表3.2.4砂中泥块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泥块泥量(按质量计,)0.51.025.0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但强度等级不超过C25的混凝土用砂,其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3.2.5 人工砂或混合砂中石粉含量应符合表3.1.5的规定。表325人工砂或混合砂中石粉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石粉含量(%)MBV1.4(合格)5.07.010.0M821.4(不合格)2.03.05.03.2.6砂的坚固性应采用硫酸钠溶液检验,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326的规定。表3.2.6砂的坚固性指标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其性能要求质量损失()在严寒及寒冷

11、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对于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有腐蚀介质作用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区的地下结构混8凝土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103.2.7人工砂的压碎值指标应符合表327的规定。表3.2.7人工砂的压碎值指标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55C30C25压碎值指标,2025W30生产人工砂的母岩抗压强度应符合表3.1.4的规定。表3.1.4母岩抗压强度母岩种类火成岩变质岩水成岩抗压强度,MPa280260230砂表观密度应不小于2500kgm3,堆积密度应不小于1400kgm3,堆积密度空隙率应不大于45%。3.2.10砂的吸水率应符合表3.2.10的规定。表3.

12、2.10砂的吸水率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吸水率,%233当砂中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时,其含量应符合表3.2.11的规定。表3211砂中的有害物质含量项目质量指标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3按质量计,)0.5有机物含量合格对于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云母含量不应大于1.0%。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用砂,应采用快速砂浆棒法、砂浆长度法或混凝土棱柱体法进行碱活性检验。经碱活性试验判断为有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kg1帘,或采用抑制碱骨料反

13、应的有效措施。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钢筋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2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3.2.14 海砂中贝壳含量应符合表3.2.14的规定。表3.2.14海砂中贝壳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40C35-C30C25C15贝壳含量(按质量计,%)358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但强度等级不超过C25混凝土用砂,其贝壳含量不应大于5%。3.3 石的质量要求3.3.1 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3.3.1的要求。混凝土用石应采用连续粒级。单粒级宜组合成满足要求的连续粒级,也可与连

14、续粒级混合使用,以改善其级配或配成较大粒度的连续粒级。当卵石的颗粒级配不符合本标准表3.3.1要求时,应采取措施并经试验证实能确保工程质量后,方允许使用。表3.3.1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范围级配情况公称粒级(mm)累计筛余,按质量()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mm)2.364.759.516.019.026.531.537.553637590连续粒级51095-100801000150一5-1695-100851OO30-6001005-2095-1009010040-80(Mo()52595-100901003070050531.595I009010070-9015-450505409510070

15、-9030-6505单粒级10-2095100850150I631.:9510085-10(010020-40一95i一80l00010031.562一95-10(7510045-750-10040-80一一951007010030-600-100碎石或卵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81525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应符合表3.3.3的规定。表3.3.3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含泥量(按质量计,)0.51.02.0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

16、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不应大于L0%。当碎石或卵石的含泥是非黏土质的石粉时,其含泥量可由表3.3.3的0.5%、1.0%、2.0%,分别提高到1.0%、1.5%、3.0%。3.3.4碎石或卵石中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2.4的规定。表3.3.4碎石或卵石中泥块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20.50.7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3.3.5 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抗压强度和压碎值指标表示。岩石抗压强度除应符合表327要求外,尚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5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

17、等于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碎石的压碎值指标宜符合表3.3.5J的规定。卵石的强度可压碎值指标表示。其压碎值指标宜符合表335-2的规定。表3251碎石的压碎值指标岩石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碎石压碎值指标(%)沉积岩C60C4010C3516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C60C40I2C3520喷出的火成岩C60C40I3WC3530注: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喷出的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表3352卵石的压碎值指标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40C35

18、压碎值指标()12163.3.6 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应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3.2.6的规定。表3.3.6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指标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其性能要求质量损失()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有腐蚀介质作用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区的地下结构或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8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123.3.7碎石或卵石表观密度应不小于2600kg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应符合表3.3.7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2C60C55C30C25空隙率,4345473.3.8碎石或卵石的吸水率应符合表3.3.8的规定。表3.3.8碎石或卵石的吸水

19、率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55-C30C25吸水率,%1.02.02.53.3.9 碎石或卵石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氯离子含量以及卵石中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3.3.9的规定。表3.3.9碎石或卵石中的有害物质含量项目质量指标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按质量计,%)0.5氯离子含量,%0.02卵石中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合格3.3.10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混凝土,其所使用的碎石或卵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进行碱活性检验时,首先应采用岩相法检验碱活性骨料的品种、类型和数量。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有潜在碱硅酸反应时,应采用快速砂浆棒法、砂浆长度法或混凝土棱柱体法进行碱活性检验;当

20、检验出骨料中含有活性碱酸盐时,应采用岩石柱法进行碱活性检验。经碱活性检验,判断为有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kgn或采用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否则,应通过专门的混凝土试验,做最后评定。4生产、验收、运输和堆放4.1 生产4.1.1 砂、石生产料场选定前,首先应探明储量,并应考虑运输距离的经济合理性。对母岩抗压强度、种类和成分进行检验,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4.1.2 料场的选址应符合规划、安全、环保的相关规定。4.1.3 开采前,应将表层覆盖土和夹层土应清理干净,并应风化层剥离干净。4.2 验收4.2.

21、1 使用单位应按砂、石的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供货单位应提供砂、石的产品合格证及质量检验报告。4.2.2 使采用大型工具(如火车、货船或汽车)运输的,应以400m3或60Ot为一验收批;采用小型工具(如拖拉机等)运输的,应以200m3或30Ot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量者,应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当砂或石的质量比较稳定、进料量又较大时,可以I(Xx)t为一验收批。每验收批砂、石的进场复试项目应符合表4.2.3的规定,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工程要求增加试验项目。对其他指标的合格性有怀疑时,也应进行试验。表423每验收批的进场复试项目砂、石种类进场复试项目天然砂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氯离子含

22、量(海砂)、贝壳含量(海砂)人工砂或混合砂颗粒级配、石粉含量、泥块含量碎石或卵石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总含量、压碎值指标除筛分析外,当其余试验项目存在不合格项时,应加倍取样进行复验。当复验仍有一项不满足标准要求时,应按不合格品处理。对筛分析不合格的天然砂,应采取措施并经试验证实能确保工程质量后,方可使用;对筛分析不合格的人工砂或混合砂,应对其颗粒级配进行调整后,方可使用。使用新产源的砂或石时,应按本标准第3章的质量要求进行全面检验。4.2.6 使用单位的质量检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委托单位、样品编号、工程名称、样品产地、类别、代表数量、检测依据、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结论等

23、。检测报告可采用附录A、附录B的格式。4.2.7 砂或石的数量验收,可按质量计算,也可按体积计算。测定质量,可用汽车地量衡或船舶吃水线为依据;测定体积,可按车皮或船舶的容积为依据。采用其他小型运输工具时,可按量方确定。4.3 运输和堆放4.3.1 砂或石在运输、装卸和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颗粒离析、混入杂质,并应按产地、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4.3.2 运输时,应有必要的防遗撒设施,严禁污染环境。4.3.3 碎石或卵石的堆料高度不宜超过5m,对于单粒级或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的连续粒级,其堆料高度可增加到IOm。5取样与缩分5.1取样每验收批取样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从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

24、布。取样前应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子为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石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应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4如经观察,认为各节车皮间(汽车、货船间)所载的砂、石质量相差甚为悬殊时,应对质量有怀疑的每节列车(汽车、货船)分别取样和验收。5.1.2对于每一单项检验项目,砂、石的每组样品取样数量应分别满足表5.1.2J和表5.1.22的规定。当需要做多项检验时,可在确保样品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其他试验结果的前提下,

25、用同组样品进行多项不同的试验。表5.1.2-1每一单项检验项目所需砂的最少取样质量检验项目最少取样质量(g)筛分析4400表观密度2600吸水率4000紧密密度和堆积密度5000含水率1000含泥量4400泥块含量20000石粉含量1600人工砂压碎值指标分成公称粒级5.00250mm;2.50-1.18mm;1.18mm630m;630315m;31516OwW每个粒级各需100Og有机物含量2000云母含量600轻物质含量3200坚固性分成公称粒级5.002.50mm;2.50-L18mm;l.I8mm630m;630315m;315-160m每个粒级各需100g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50氯离

26、子含量2000贝壳含量100OO碱活性20000表5.1.22每一单项检验项目所需碎石或卵石的最小取样质量(kg)试验项目最大公称粒径(mm)10.016.020.025.031.540.063.080.0筛分析815162025325064表观密度888812162424含水率22223346吸水率88161616242432堆积密度、紧密密度404040408080120120含泥量88242440408080泥块含量88242440408080针、片状含量1.248122040硫化物及硫酸盐1.0注:有机物含量、坚固性、压碎值指标及碱骨料反应检验,应按试验要求的粒级及质量取样。每组样品应

27、妥善包装,避免细料散失、防止污染,并附样品卡片,标明样品的编号、取样时间、代表数量、产地、样品量、要求检验项目及取样方式等。5.2样品的缩分5.2.1 砂的样品缩分方法可选择下列两种方法之一:1用分料器缩分(见图5.2.1):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将其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2人工四分法缩分: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合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

28、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图5.2.1分料器1一分料漏斗I2一接料斗5.2.2 碎石或卵石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均匀,并堆成锥体,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锥体。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至试验所需量为止。5.2.3 砂、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堆积密度、紧密密度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6砂的检验方法6.1砂的筛分析试验6.1.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仪器设备:1试验筛:砂标准筛一套,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GB/T6003.1和试

29、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2部分:金属穿孔板试验筛GB/T6003.2XX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尺寸分别为9.5Omm、4.75mm、2.36mm1.18mm60Qum30Qum15Qum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筛框直径为30Omrn或200mm。2天平:称量1000g,感量不大于1g;3摇筛机;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C;5浅盘、硬、软毛刷等。试验步骤:1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9.5O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百分率。称取经四分法缩分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C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

30、备用。注:恒重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2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号筛(即4.75mm的方孔筛)上,加盖,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IO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顺序依次进行,直至各筛全部筛完为止。3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按式(6.1.4)计算得出的剩留量,否则应按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

31、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团尸a7300(6.1.4)式中:tnt某一筛上的剩留量(g);d筛孔边长(mm);A筛的面积(mm2)。4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5试样如为特细砂时,每份砂样量可取250g,筛分时在0.15mm筛以下增加一只0.075mm筛,并记录和计算0.075mm筛的筛余量和分计筛余百分率。6无法使用摇筛机时,可直接用手筛。手筛时,将装有试样的整套筛放在试验台上,右手按住盖顶,左手扶住侧面,将套筛一侧抬起,倾斜度为30。35。,使筛底与试验台面成点状接触,并按顺时针方向做滚动筛析3min,然后再逐个过筛至达

32、到要求为止。7筛完后,将各筛上剩余的试样用毛刷轻轻刷净,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6.1.4筛分析试验结果应按下列步骤计算:1计算分析筛余一一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2计算累计筛余一一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0.1%;3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4砂的细度模数应按式(6.1.4)计算,精确至0.01:尸效上昆!Bs+J-5(6.1.4)-IooM式中:/Zf砂的细度模数;夕2、B3、伍、S5、分

33、别为4.75mm、2.36mm、1.18mm、600w150/z/n方孔筛上的累计筛余();5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6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测定值绘制筛分曲线。6.2砂的表观密度试验6.2.1一般规定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分为标准法和简易法。两种方法试验结果存在争议时,以标准法试验结果为准。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1.1.1.1 2.2标准法标准法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00Og,感量不大于1g;2容量瓶:容量500mL;

34、3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505)C;4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1.1.1.2 试验步骤:1经缩分后不少于650g的样品装入浅盘,在温度为(1505)C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2称取烘干的试样300g(麻),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3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然后用滴管加水致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的水分,称其质量()o4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与本条第2款水温相差不超过2C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质量Qnk)O5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

35、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C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C。1.1.1.3 表观密度(标准法)应按式(6.2.2.3)计算,精确至Iokg11AP=100O(6.2.2.3)(人+色一町)式中:P表观密度(kg/m3);11h试样的烘干质量(g);11h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11k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a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6.2.2.3。表622.3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水温(C)1516171819200.0020.0030.0030.0040.0040.005水温(C)21222

36、32425U0.0050.0060.0060.0070.0086.2.3简易法6.2.3.1 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2李氏瓶:容量250mL;3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C;4其他仪器设备应符合本标准第6.2.2.1条的规定。6.2.3.2 试验步骤:1将样品缩分至不少于120g,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1);3称取烘干试样50g(阿),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4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

37、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5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允许在1525C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体积测定,但两次体积测定(指VI和V2)的温差不得大于2。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记录完瓶中水面高度时止,其相差温度不应超过2o6.2.33表观密度(简易法)应按式(6.2.3.3)计算,精确至10kg/m3:P=I-a100O(6.2.3.3)式中:P一一表观密度(kg/m3);俄试样的烘干质量(g);Vi水的原有体积(mL);V2倒入试样后的水和试样的体积(mL);a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6.2.2.306.3 砂的吸水率试验6

38、.3.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吸水率,即测定以烘干质量为基准的饱和面干吸水率。6.3.2 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称量1000g,感量不大于1g;2饱和面干试模及质量为(24015)g的钢制捣棒(见图632);3干燥器、吹风机(手提式)、浅盘、铝制料勺、玻璃棒、温度计等;4烧杯:容量500mL;5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oCo015/1图6.3.2饱和面干试模及其捣棒(单位:mm)1一捣棒;2一试模;3玻璃棒6.3.3 试验步骤:1饱和面干试样的制备: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100Og,拌匀后分成两份,分别装入浅盘或其他合适的容器中,注入XX,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0mm左右,水温

39、应控制在(205)用玻璃棒连续搅拌5min,以排除气泡。静置24h以后,细心地倒去试样上的水,并用吸管吸去余水。再将试样在盘中摊开,用手提吹风机缓缓吹入暖风,并不断翻拌试样,使砂表面的水分在各部位均匀蒸发。然后将试样检验散地一次装满饱和面干试模中,捣25次(捣棒端面距试样表面不超过10mm,任其自由落下),捣完后,留下的空隙不用再装满,从垂直方向徐徐提起试模。试样呈633(a)形状时,则说明砂中尚含有表面水,应继续按上述方法用暖风干燥,并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直至试模提起后试样呈图6.3.3(b)的形状为止。试模提起后,试样呈图6.3.3(c)的形状时,则说明试样已干燥过分,此时应将试样洒水5m

40、L,充分拌匀,并静置于加盖容器中30min后,再2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500g,放入已知质量(mi)烧杯中,于温度为(1055)C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样与烧杯的总质量(W2)O吸水率wl应按式(6.3.4)计算,精确至0.1%:500-(w2-1)1,vv.0.“Q八Swn=2-I(XX)%(6.3.4)W2-AH1式中:COwn吸水率();m烧杯质量(g);m2烘干的试样与烧杯的总质量(g)o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6.4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6.4.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

41、度及空隙率。6.4.2 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5kg,感量不大于1g;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容积1L,筒底厚度为5mm;3漏斗(见图6.5.2)或铝制料勺;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1055)C;5直尺、浅盘等。1一漏斗;220n管子;3-活动阀门;4筛;5金属量筒6.4.3 试验步骤:1先用4.75mm的方孔筛过筛,然后取经缩分后的样品不少于3L,装入浅盘,在温度为(1055)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样烘干后若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2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

42、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to)o3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IO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利平,称其质量(加2)。6.4.4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积密度(PL)及紧密密度(外)按式(6.4.4-1)计算,精确至IOkgm3:PL(Pe)=z722z1000(6.4.4-1)式中:WL(PC)堆积密度(紧密密度)(kgm3);m容量筒的质量(kg);m2容量筒和砂总质量(kg);V一一容量筒容积(L);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2空隙率按式(6.4.4-2)计算,精确至1%:空隙率Vi=一自)X100%(6.4.4-2)Vc=1100%(6.4.4-3)IP)式中:VL堆积密度的空隙率(%);Ve紧密密度的空隙率(%);PL砂的堆积密度(kjm3);P砂的表观密度(kgrf);Pe砂的紧密密度(kgm3)06.4.5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以温度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