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讲座(1).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66654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讲座(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诵读讲座(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诵读讲座(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诵读讲座(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诵读讲座(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讲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讲座(1).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典诵读讲座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金秋时节,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经典诵读的有关知识,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们中华泱泱大国,自从混沌初开,历经亿万年的生态进化,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一代代古圣先贤们从艰苦实践中创造、积累、总结了浩如烟海的文明成果,形成了光耀古今的国学宝典,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下面,我就经典诵读的内容和经典诵读的方法等问题谈些体会,共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经典诵读的内容(一)经典诵读的方法(三)经典诵读要注意的问题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一(一)、经典诵读的内容西方学者培根有一句话:“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

2、人端庄;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经典教育,包罗万象,隐含了这些项目,俨然是百科教育。一般情况下,学生诵读文本的选择标准,只要内容健康、浅显易懂、难易适度、语言典范、便于诵读都是可以的。1 .尽量选择古代诗文经典,因为她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是华夏子孙承先启后的精神线索,是最具灵性与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最佳语言(这些经典里大多讲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等的基本道理,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文化熏陶,是教会他们爱国家、长知识、树大志、怎样做人,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2 .尽量选择题材风格贴近学生生活、又要从学生成长发展着眼的读物。如关于读书,不仅

3、要读文学,也要关注人生、社会与未来,包括做人、自然科学、人类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方方面面都尽量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使学生读来有亲切感、认同感,以激发兴趣。3 .尽量选择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有知识性又有思维性的读物,尤其要考虑有语言感受、语言韵味、雨季美感、语言内涵的诗文。以有助于语言积累和丰富语言素养。4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的表层是语言,语文的底层是文化。他们是手心手背的关系,不可分割。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母语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使中国的孩子一代一代更像中国人,而不是数典忘祖。广义来说,经典诵读的内容包括所有中华文化与学术。是以先秦的经典及

4、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骄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学术成果。清代乾隆以前的国学典籍主要包含在纪晓岚等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按照内容分类,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

5、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ft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

6、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

7、著作。除四库全书所收典籍之外,还有历代学者编纂的许多“蒙学”读本,也属国学范畴。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等。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诵读的内容。从文化源流发展来看,近代以来,我们国家所产生的所有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成果,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成果,都属于经典诵读的范畴。经典诵读对于我们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强国复兴之梦有很重要的作用。经典诵读的作用一言以蔽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为社会重建精神家园,为民众确立生命价值,为前圣继承经

8、典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话一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

9、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方面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学习、诵读、弘扬国学经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二)、经典诵读的方法

10、和技巧古人与今人的诵读,是有一些差别的。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意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所以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概括起来,诵读的意义主要是“在反复诵读中去体味语言

11、的韵味,训练语感;在反复的诵读中,让词语、句篇进入头脑中的语言仓库;谀反复诵读中,于审美艺术中得到情感陶冶。同时,学生的诵读水平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指导方针学生解题。简介作者与时代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思想内容。(如果有时不一定介绍,但教师必须知道。)识字、释词,不必进行分析讲解,只着力朗读、背诵,让学生从字面读出感受(感知诗的音调与诗中特定的氛围,读多了,有时还能引发想象、联想,甚至产生共鸣)。让学生从想象领会意蕴。(古代诗歌常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形成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如古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言的思绪,把松、梅、竹、

12、菊当作品行高洁,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等,柳就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从字词悟出妙处,观测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一些精美的词语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语。如“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花溅泪一种解释为人见花触景生情而落泪;一种解释为花似有知,亦感伤国家的时艰而落泪。“鸟惊心”则为听到鸟鸣,想到离别,感到心惊肉跳。作者用“花”“鸟”这种词语组合表达出唐代“安史之乱”,自己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让学生从语言中品味,初步认知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因此,只要在诵读品味过程中粗知一些技巧性的表现手法,如联想

13、、想象、象征、衬托、对比、首尾照应、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意于象之类。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深入诗的意境。诗贵意境。诗的意境是指把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赠汪伦就是融景于情,将作者自己感情的倾诉,主观的情志与他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谐结合,情景交融,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以“不及”二字,汪伦的情意成为只可想象不能计数的无穷深。意境非常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从内容、色彩、语调揣摩主旨。如果说诗篇的题目是诗文

14、的眼睛,那么主旨就是诗篇的灵魂。主旨就是作者的见解与主张,也就是立意。诵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诗篇内容来看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从感情色彩来看作者的爱恨;从诗句语调、语气来看诗人的思想倾向(有的诗篇还可以联系作者与时代背景来揣摩其写作意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借景明理的诗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游庐ft时身在庐ft之中在各个位置看到的只是庐ft的各个局部,而不是庐ft的真面目。如果要看庐ft的全貌,就必须从ft中走出来,站在庐ft之外来看它。这种身在ft中却看不清ft的真正面貌的情况,用现成的话说,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具体事物引出普遍规律,哲理缘景而发,写得深入浅

15、出,明白晓畅;既给人美感,又能启人心智。由此成为千古佳作。引导学生从诵读中吸取其精华。精华和糟粕都是就思想内容而言。区分标准主要是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从诗歌的选材看,我国古代诗歌经典有很多是ft水田园、咏物言志、思乡怀亲、怀古咏史、边塞征战、惜别念友、反战爱国之类的。这些内容大多是健康积极具有进步意义的,都属于自由发表意见的民主性精华,应予以启发引导,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师要把加强课堂诵读教学与学生课外自由诵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指导,提高实效。尤其要制订重在参与的诵读策略,开发经典诗文的诵读资源。下面以古诗词为例,来谈谈诵读的方法:首先是字词句篇的理解。例: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泡轻尘

16、,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的诵读基调,前两句要读得沉稳,后两句是高潮,应该读得深沉感人。解读这首诗,首先是了解人物“元二”,以及对地名的J解,对于“渭城”、“阳关”学生脑海里没什么概念,那么在出示地图后,就比较好理解了,就能理解到王维这一送可能就生离死别了,是生死之别。还有另一层意思,当时诗人客居渭城,是客中送客,更是感伤。再看这句“渭城朝雨泡轻尘”,“朝雨”对于“渭城”这个西北地区的地方意味着什么?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渭城”这个西北地区的地方自古就干旱少雨,所以,这里“朝雨”对于“渭城”来说是多么的令人爽朗、令人喜悦呀!“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为什么选“柳色”

17、?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留”取其谐音,暗含送别之意,表示挽留。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柳”是从中国传统的语言原素流淌出来的,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可以感受到。陈教授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三大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当然也有不同说法,因人而异。所以,在这首诗里,柳色”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柳树,是故园、家园的象征。诗经采薇中的写法是先写喜,再写哀,这是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这首诗也是传承了这样一种风格,“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的朋友要离开了,到一个朝不保夕的地方,所以,他想说些

18、什们,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就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表达,倍增其哀,也有着与诗经一样的表现手法。陈教授说,我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不够是对文化的基因理解不够。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诵读就容易把握了。陈教授即兴诵读了一遍。的确,有了深入理解的诵读充满了韵味,回味无穷。例2、出翅(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ft。诵读这首诗歌,一定要给学生讲李广的故事。李广,最能打仗,善射;命运最坎坷。可以说武功是何其高强,命运何其坎坷。一次被擒,劝降不从。观察一小孩好马,趁其不备,飞身上马,脱险而去,能从千人之围脱险,于是被胡人称为“飞将军”。“秦时明月

19、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战争之地,而这里,作者却思念起汉代的李将军,“但使卢(龙)城飞将在,实际上是对唐朝的一种讽刺,诵读时越深沉越好。例3诗经秦风兼葭兼葭(jinji)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Sclhid)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阳部)兼葭凄凄,白露未晞(x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ChD(脂部)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禊(si)。溯涧从之,道阻且右(yi);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油(Zhi)。(之部)这是诗经中唯一一首抒情诗。抒情是从东汉末开始的,可以说东汉末是叙事与抒情诗的分水岭。

20、“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写景,三句虽然重复,亦有变化。“兼葭”是什么地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要从古代制度理解,古代男子15岁后,要集中起来学习,类似于野外特种兵训练,男女不能同校。显而易见,“伊人”指的是是位青年学子,跑来见他的是一位女子。就本意来说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从“为霜”“为晞”“未己”可见等了多久。其次,经典诵读要揣摩字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宋祁林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均有饱满的形象。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除却春风沙洲绿,一如送汝过江时。”唐人: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ft。”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

21、百喈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刘植公诗:“芙蓉散其华,苗茗溢金塘。”以上是“推敲”之炼字。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ft更幽。”王维:“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是炼句。再次,经典诵读,特别古诗词还要从音律与修辞上去考虑。例:S(杜甫)仄平国破ft河在,城春草木深。平仄感时花溅泪,恨别(b论)鸟惊心。仄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zn,潜zen,一读jin,说明簪有谐ZQn古音。古诗中黏对的问题。“对”指的是在同一联中平仄是相对应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中是“一三放宽,二四分明”。看这首诗,平仄和意思刚好是吻合的。“黏”指的是第二句的第二个字“春”是平声字

22、,那么下一句的第二个字“时”一定是平声。古代的音律一般是两个字,称为长音节。注意到了平仄、音节就可以读律诗了。黏和对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律诗的诵读准确与否。仅仅从字意上理解还不够,还要从黏对、平仄上考虑可能效果会更好。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格律诗基本特点:上下句的平仄相对,上下联(主要指下联第二个字和下句的第二个字相黏)的相黏,句式的对仗,避免三平调等。如果有三平调,那就不叫律诗,只能叫古诗。每一首诗的理解要和前代的诗联系起来。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

23、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长江边。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扬州,即扬州郡,古代不专指今扬州,包括南京一带。烟花:指农历三月的繁华景象,花繁如烟。失对的问题,古绝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此外,经典诵读要注意文化常识。1.物质、制度(风俗)层面的解读例: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斶潼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象征着无限美好的前景。桃符: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

24、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避邪。桃符后来指春联。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必须从物质、制度(风俗)层面去解读。例;诗经荣饮fuyl采采米饮,薄言采之。采采茶彼,薄言有之。采采茶萩,薄言掇之。采采茶饮,薄言捋之。采采苹及,薄言秸之。采采苹饮,薄言撷之。米及:有两种解释,一说车前草,一说是易孕草药。我认为是表达一种生活的悲哀,古典诗词从物质层面理解是很有必要的。2.思想层面的解读例:题破ft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ft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照(明),竹(曲、一),通(遇)唐代,杜甫的诗并不入流,常建的诗入选最多。这与当时社会思想的

25、层面有关。宋代以后,被称为诗祖。读诗要从其源点去读,承前启后,来路去处一目了然。例:镣幽(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ft。ft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例: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ft空。月出惊ft鸟,时鸣春涧中。例:鹿柴(王维)空ft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评曰:“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

26、者吾不闻。”伟大的孤独,时代的呼唤。总之,经典诵读,对于充实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品位、增强自身的学养,是有莫大好处的。下面,我们具体讲讲经典诵读要注意的问题:诵读训练教师对自己的基本要求1 .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它不仅是口耳艺术,也是诵读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作为教师应该对诵读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通晓关于诵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有较强的诵读水平;三是熟悉诵读教学的基本方法。2 .教育应具有基本的诵读教学技能。如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做到吐字清楚,语言响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能

27、通过语言传达出诵读内容所表达的感情。3 .诵读是加深诗词意思和感情体会、并直接感受诗词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对所诵读的材料,自己本身应有丰富的感受,能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洋溢诵读的渴望,努力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能以最有效的诵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的训练。其中要防止学生对教师读法的刻板模仿。(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达到入其境界、悟其真谛、品其真味的程度)这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文教学水平十分有益。4 .教师在指导时应把握“度”,不要追求把诗词材料讲得太清楚、太全面,甚至作追本溯源、条分缕析的解说与分析

28、。如果这样做,一方面会脱离学生的接受实际,另一方面也容易忽略对诗词直接、整体的感悟和对音乐美的领会。教师也不应把自己的理解硬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在尊重作者本意的前提下有自己鲜活多样的理解。5 .诵读指导要讲究技巧,但要防止技术主义倾向。诵读要点是要有助于学生的心悟而后口诵,侧重在感悟。如果超越学生的理解、感受,只在高低、停连、轻重、缓急等声音处理方式上指导,甚至用统一的符号来硬性标划诵读文本,很容易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追求声情并茂,体悟作者的感情,逐渐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诵读的技巧。6 .诗歌诵读实际上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忠实再现

29、,也是诵读者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诵读者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使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这种再现与表现的艺术审美享受中得到陶冶。所以,教师在指导中的范读十分重要。为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揣摩诗文、反复练习,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既依情赋声,以声传情。此“情”指作品中浸透着的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领会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把握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脉络,才能依情赋声;而这里的“声”指诵读语言技巧的运用,这要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定,诵读时要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并把握停顿、节奏、重音等的处理,以声传情,再现作品中的意境、形象、感情,教师

30、要让学生通过听觉,受到生动的感染。七、教师对学生诵读方面的要求可视年龄学段情况分别要求,但教师自己需掌握。1 .诵读时,应要求吐字清楚,字正腔圆作为诵读的最低要求。(对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应借助工具书)2 .诵读技巧的指导,教师一要应为学生诵读提供时间与空间。二需要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先要读出诗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训练中主要以教师的范读或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掌握诗词断句,重读等规律。对于难以把握的诗句,教师应帮助学生揣摩涵咏,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以培养学生对诗句的初步感受力,使学生在诗句音韵美与和谐美的感染中引发审美愉悦。3 .要求学生在

31、诵读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气势、连贯性),读出个性化的感受理解。因此,训练中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果是在课堂训练,可插入如全班齐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竞技性诵读、表演性读等各种方法,不拘一格),以激发学生兴趣持久高涨。4 .教师必须指导方针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经典,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的习惯。这既要靠学生自觉,又要有制度保证(可以自查结合互查、统查、默写等)。5 .教师的指导必须具体:如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组织,语气涉及虚词作用及作者感情;对于理解性的指导要精要,对句意、段意、诗文主旨等点到为止,要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不要什么都说完。6 .指导学生时教给学生两条基本原则。诵

32、读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意。会意,即时时朗读与背诵中思索文字所包含的意义。经过会意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灵活运用诵记三要素,以求自然成诵。一是口熟。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诗文的语句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在读的过程中粗知文意)二是利用支撑点。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与段落的起结。),用它们作支撑点把篇贯穿起来。三是诗文理路。就是探索作者行文意图(弄清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顺畅背诵全篇。(最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7 .训练方法: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

33、、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读通词句一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读断句读一这是诵读关键。主要指断句的停顿处理,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读出语调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语调”指思想感情,首先要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一般要从辨明文体着手: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散文类的语调要体会其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讲究节奏,要依意义单位划分,读出抑扬顿挫,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声入心随。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

34、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弄清层次好背。读懂技法一较高的要求。适当教一点篇章、文章学知识,古为今用。诵读量一培养能力的前提。一定的诵读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做保证。鉴于现在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所以诵读量无法无法做硬性规定,只能从实际出发,根据课标精神及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决定。8 .诵读应达到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第二层次一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

35、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造轻松而舒适的诵读氛围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晚自习前半小时或午休前半小时,同学们都聚集在教室里,整齐地坐着,声情并茂地诵读着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而教师要么参与其中,要么围在旁边,微笑地看着读经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记匕经典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起来更轻松;有这么多同学一起念,读的更来劲!而且,孩子们也会暗暗地较劲“这一段他会背,我怎么不会背?”于是在其他时间偷偷地背,自发地背。如果孩子能这样的话,教师还要担心

36、什么?周六周日回到家,一家子围在一起,爸爸诵读一句、妈妈诵读一句、孩子跟着诵读一句,或者爸爸讲一个故事、妈妈讲一个故事,孩子跟着讲一个故事,每天如此。这是一个难得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大部分孩子都会很珍惜这一段和父母一起经典诵读的时光的。第二,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下来。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来进行。要让孩子知道,读熟了经典,以后学习会轻松很多;要让孩子知道,只有经典诵读的时候,爸爸妈妈才肯定陪伴在身边;要让孩子知道,把整一篇论语诵读背下来,自己会有多大的成就感,而父母是多么的骄傲!第三,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37、。要知道,孩子是否能坚持下去,最关键的要看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能坚持下去,孩子自然能坚持下去;教师和家长坚持不下去,孩子自然会放弃。很多教师和家长说自己很忙,抽不出时间来陪孩子诵读经典,其实都是借口,难道平时10分钟、20分钟都不能抽出来吗?第四,不要跳章、不要跳节诵读的顺序,我建议如下: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弟子规、日绮、千字制等儿童蒙学读物的,可以从这几本开始诵读。论语是中国的一本奇书,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论语一定要学。王财贵在讲座里提到先学论语,是针对台湾儿童的,由于台湾的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了一些弟子规、三字经这些蒙学读物,有了一定的基础,那才能开始读论语。而我们大陆的很多小

38、孩子都没读过一本经典,一开始就学论语不大妥,所以大陆小朋友在学论语之前要先学一些蒙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再来学论语就不一样了。读完这些蒙学读物后,建议按照我们所提供的教材的书目顺序开始诵读,(书目顺序教材里面附带有)如先学论语,再学孟子千万不要跳书、跳章、跳节,经典的诵读要有一定顺序,要符合儿童诵读记忆的规律的。不要认为喜欢孙子兵法,就单独挑出来让孩子读,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系统性。第五,循序渐进儿童的背诵速度,将在三个星期后明显加快,因此可采取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页,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这是一般的教学要求。条件是每天要诵读15-30分钟。逐渐加大诵读的字数。速度慢一点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每天都要抽5-10分钟时间来诵读经典,一定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照多媒体音视频进行经典诵读训练,这样经典诵读就能很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几个月下来,孩子的头脑里就会装下几部经典名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